9.3[原文] 萬章問曰:“象日以殺舜為事,立為天子則放之,何也①?” 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②?!?/p> 萬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殺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誅不仁也③。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④?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則誅之,在弟則封之⑤?。俊?/p> 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⑥。親之欲其貴也,愛之欲其富也⑦。封之有庳富貴之也⑧。身為天子,弟為匹夫,可謂親愛之乎⑨!” “敢問或曰放者何謂也⑩?” 曰:“象不得有為于其國,天子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稅焉,故謂之放——豈得暴彼民哉?!雖然,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患柏?,以政接于有庳’:此之謂也??!?/p> 9.3[通釋] 萬章問道:“象整天地把謀殺舜當(dāng)作營生來做,舜做了天子只流放了他,為什么呢?” 孟子答道:“將土地財富封賜給象,有人說是把象流放了?!?/p> 萬章說:“舜往幽州流放了共工,向崇山流放了驩兜,在三危殺了三苗的首領(lǐng),在羽山斬殺了鯀,向四伙罪犯問罪全天下都?xì)w服了,是鏟鋤不仁之人的緣故。象是天下最不仁的人,把有庳封賜給象,有庳的老百姓在這件事中有什么罪過呢?仁人本來就該這樣的嗎——對別的不仁的人就懲治他,對弟弟就封賜他!?” 孟子說:“仁人對弟弟不在心中隱匿憤怒,不在心中積累抱怨,只是親近愛護(hù)弟弟罷了。把有庳國封賜給象是要使他富有尊貴。自身為天子,弟弟是百姓,能說是親近愛護(hù)弟弟嗎!” 萬章說:“冒昧地問有人說是流放是什么意思啊?” 孟子說:“在自己的封國里象不能為所欲為,天子派官吏管理象的封國并向象繳納貢稅,所以有人說這就是流放——怎么能暴凌到百姓呢!即使這樣,想常常見到象,所以象就不斷地前來?!槐氐鹊郊{貢的時候,對有庳國以政事來接待’:說的就是這個意思?!?/p> 9.3[注釋] ①象日以殺舜為事,立為天子則放之,何也:象整天地把謀殺舜當(dāng)作營生來做,舜做了天子只流放了他,為什么呢。日,名詞作狀語,整天地。以……為……,把……當(dāng)作……來做。立,確立,成為,做了。放,流放。 ②封之也,或曰放焉:將土地財富封賜給象,有人說是把象流放了。封,帝王將爵位或土地賜人?;颍腥?。焉,兼詞,于是+助詞,即“把他+了”。 ③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殺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誅不仁也:舜往幽州流放了共工,向崇山流放了驩兜,在三危殺了三苗的首領(lǐng),在羽山斬殺了鯀,向四起罪犯問罪全天下都?xì)w服了,是鏟鋤不仁之人的緣故。流、放,都表示流放發(fā)配的意思。共工,水官名,遂以此為氏,相傳為堯臣。于,往,向,在。幽州,今北京密云區(qū)東北。驩兜,音Huāndōu,相傳為堯臣,與共工一同作亂。崇山,今湖北崇陽縣南。三苗,南方一些少數(shù)民族部落的統(tǒng)稱。三危,多處邊遠(yuǎn)險要的地方。危,人在厓(崖)上,高,陡,即處在邊遠(yuǎn)險要的地方。殛,音jí,殺死。鯀,音Gǔn,大禹的父親,堯臣。羽山,在今江蘇贛榆縣境內(nèi)。四,數(shù)帶量,四次。罪,動詞,問罪,討罪。咸,全都。誅不仁也,判斷短語,是問罪不仁之人的緣故。誅,鏟鋤。 ④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象是天下最不仁的人,把有庳封賜給象,有庳的老百姓在這件事中有什么罪過呢。至,極,最。有庳,當(dāng)時的地名,舜把這個地方作為象的封國?!坝锈亍鼻笆〗樵~。庳,音bì,焉,兼詞,于是+助詞,即“在這件事中+呢”。 ⑤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則誅之,在弟則封之:仁人本來就該這樣的嗎——對別的不仁的人就懲治他,對弟弟就封賜他。固,固然,本來。如是,像這樣,該這樣。破折號的作用表示本句不孤立存在,使本疑問句與后面的句子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表示疑問所在。在,對,放在。 ⑥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仁人對弟弟不在心中隱匿憤怒,不在心中積累抱怨,只是親近愛護(hù)弟弟罷了。第一個“之”,放在“仁人”與“于弟”這個主謂短語之間,取消該短語的獨(dú)立性。焉,兼詞,于是,即“在心中”。藏,隱匿。宿,留住,積累。而已矣,助詞連用,增強(qiáng)語氣,這里相當(dāng)于“只是……罷了”“就是了”。 ⑦親之欲其貴也,愛之欲其富也:親近弟弟要讓他尊貴,愛護(hù)弟弟要使他富有。貴,作動詞,使……尊貴。富,作動詞,使……富有。 ⑧封之有庳富貴之也:把有庳國封賜給象,是要使他富有尊貴。本句是個判斷句?!坝锈亍鼻笆〗樵~。之,他,指象。 ⑨身為天子,弟為匹夫,可謂親愛之乎:自身為天子,弟弟是百姓,能說是親近愛護(hù)弟弟嗎。身,自身。匹夫,普通人,平民百姓。可謂,能說是。 ⑩敢問或曰放者何謂也:冒昧地問有人說是流放是什么意思啊。敢問,大著膽子問,冒昧地問。者,是……。 ?象不得有為于其國,天子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稅焉,故謂之放——豈得暴彼民哉:在自己的封國里象不能為所欲為,天子派官吏管理象的封國并向象繳納貢稅,所以有人說這就是流放——怎么能暴凌到百姓呢。有為,有作為,做什么,即胡作非為。吏,官員。焉,兼詞,于是,即“向他”。破折號提示話題轉(zhuǎn)換,相當(dāng)于“像這樣”“在這種情況下”。豈得,怎么能。暴,殘暴,暴凌。彼,那些。 ?雖然,欲常常而見之,故源源而來:即使這樣,想常常見到象,所以象就不斷地前來。雖然,即使。源源,形容不斷續(xù)。 ?“不及貢,以政接于有庳”:此之謂也:“不必等到納貢的時候,對有庳國以政事來接待”: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安患柏暎哉佑谟锈亍背鲎浴渡袝?。不,不必。及,等到。貢,動詞,納貢。 9.3[解讀與點(diǎn)評] 我認(rèn)為“三苗”非為一人,泛指南蠻之地少數(shù)民族部落;“三?!币膊⒎且坏?,它是與“三苗”對應(yīng)的邊遠(yuǎn)險要的地方?!叭?,若干個?!叭纭奔慈舾蓚€南蠻族裔首領(lǐng);“三?!奔慈舾蓚€偏辟險要的地方。 萬章之問“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則誅之,在弟則封之”實(shí)際很尖銳、很敏感,問的是天子壞弟弟該不該“封之”,而不是象會不會“暴彼民”。 “身為天子,弟為匹夫,可謂親愛之乎”,孟子的反問表現(xiàn)出他認(rèn)為舜的做法天經(jīng)地義一般,顯然這就是當(dāng)時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共有的認(rèn)知,它是“家天下”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礎(chǔ),它實(shí)際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邏輯。這種邏輯源于堯舜,一直延續(xù)到帝制結(jié)束。孟子為舜將土地財富作為保障賜予象似乎找到了充分的理由根據(jù),今天看來十分荒唐。儒家為這種邏輯的合理化起了推動作用。到了今天,這種認(rèn)知邏輯在理論上已經(jīng)站不住腳了,但現(xiàn)實(shí)中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事情仍在不斷發(fā)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