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網絡流行一種說法,說清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無明君、無名士、無名將”的“三無”朝代。 這種說法未免太偏激了點。 先來說“明君”,盡管清朝的“明君”是難找一些,并也并不是零,比如說光緒帝,就很不錯,是個很明事理的人。 很多人認為光緒帝支持改革、力挺維新派是希望借助于維新派的力量與慈禧爭權,但當時有人建議光緒帝殺譚嗣同等維新派,說維新是在褻瀆皇權,光緒就說,若能救我大中華與水深火熱,朕有沒有權利又能如何?單憑這一句,光緒身上就閃現(xiàn)有“明君”的影子,很不錯。 再來說說“名士”,清朝是沒有出現(xiàn)象孔子、朱熹、王陽明一類大圣人、大思想家,但把戴震、段玉裁、王念孫、龔自珍等人列為名士,應該是沒有爭議的。 最后說“名將”,這名將可不是光會打仗、能砍人就行,象清初多爾袞、多鐸、阿濟格、豪格、鰲拜這些人,也的確能沖能殺,但沒有軍事理論、沒有軍事思想和軍事素養(yǎng),和名將不沾邊。那清朝的名將都有誰呢?清初有施瑯、清中葉有岳鐘琪、清末有左宗棠、馮子才等等,都是十足十的名將。 這里著重說一說施瑯。 施瑯很早就在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手下混了,稱得上鄭氏集團里的老人。 1646年,鄭芝龍降清,施瑯就在降清的隊伍里,成為了清朝的臣子。 父親降清了,做兒子的鄭成功卻非常有骨氣,以一己之力向清朝叫板,不屈不撓抗衡到底。 降將施瑯在清軍陣營里得不到重用,看鄭成功的抗清事業(yè)做得有聲有色,就投回了鄭成功的隊伍。 鄭成功是名將,施瑯也是名將,兩人都有自己的戰(zhàn)略見解,一旦發(fā)生分歧,又互不肯相讓,矛盾就會產生。 1651年,施瑯就要不要在廈門島設兵和鄭成功發(fā)生了激烈爭執(zhí),致使兵權被鄭成功解除。施瑯年輕氣盛,欲以出家做和尚相要脅。部下曾德不明就里,脫離施瑯加入鄭成功的親兵營。施瑯怒不可遏,命人把曾德捉回斬首。鄭成功“馳令勿殺”,施瑯置若罔聞,“促令殺之”。鄭成功認為施瑯違令殺將,必是反形已露,于是密令捕殺施瑯一家。施瑯在親信部將和當?shù)鼐用竦难谧o逃出,但父親和弟弟卻被鄭成功殺死。于是再次投靠清廷,同鄭氏為敵。 這也是鄭成功撤往臺灣后,施瑯多次建議清軍攻打臺灣,雖然他口口聲聲說是要“四海歸一,邊民無患”,但人們認定他是要報私仇的原因。 從1664年開始,施瑯一直大力鼓吹“進攻澎湖,直搗臺灣”。 鑒于臺灣孤懸海外,風高浪急,清廷側重于招撫為主,施瑯之議未被采納。 但1667年,孔元章赴臺招撫徹底失敗,施瑯迅速上《邊患宜靖疏》,次年又寫《盡陳所見疏》,強調“從來順撫逆剿,大關國體”,要速討平臺灣,以裁防兵,益廣地方,增加賦稅,俾“民生得寧,邊疆永安”。 當權者鰲拜還是以“海洋險遠,風濤莫測,馳驅制勝,計難萬全”為由,把施瑯的建議壓下來。施瑯本人甚至被裁掉水師之職,留京宿衛(wèi)。 在京期間,施瑯日日注視福建沿海動向,悉心研究風潮信候,“日夜磨心熟籌”,不忘收復臺灣。 就這樣,過了十五年,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清政府平定了“三藩”之亂,施瑯在李光地等大臣的力薦下,復任了福建水師提督之職。 回到廈門,施瑯一頭撲到工作上,“日以繼夜,廢寐忘食,一面整船,一面練兵,兼工制造器械,躬親挑選整搠”,一心一意只為收復臺灣。 1683年6月14日,施瑯奉旨專征臺灣,很快攻克了鄭氏集團在澎湖的守軍劉國軒部。此后,利用有利的態(tài)勢,主動、積極地招撫臺灣鄭氏集團,促使鄭氏集團放棄抵抗而就撫。 8月13日,施瑯率領舟師登上臺灣,其本人親自往祭鄭成功之廟,稱“自同安侯入臺,臺地始有居民。逮賜姓啟土,世為巖疆,莫可誰何”,對鄭氏父子開辟臺灣的功績作了高度的評價。說此次統(tǒng)兵克臺之舉是為國為民盡職,說自己“于賜姓(鄭成功被隆武帝賜姓朱,故人稱賜姓,或國姓爺)有魚水之歡,中間微嫌,釀成大戾?,樑c賜姓,剪為仇敵,情猶臣主。蘆中窮士,義所不為。公義私恩,如是則已?!?/p> 施瑯的表現(xiàn)(或者說表演),使鄭氏官兵和臺灣百姓深受感動,一致稱贊他胸襟寬廣,能以大局為重,冷靜處理公義私怨的關系。 施瑯順利收臺,康熙喜不自勝,解所御龍袍馳賜,親制褒章嘉許,封施瑯為靖海侯,世襲罔替,令其永鎮(zhèn)福建水師,“鎖鑰天南”。 不過,當時的清廷政府對臺灣地位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是否留臺存在爭議。 施瑯站在維護國家的一統(tǒng)和安全,鞏固沿海地區(qū)的社會秩序和保護中國的海洋權益的高度,上疏力主留臺衛(wèi)臺,打動了康熙帝和朝中大臣,遂在臺灣設府縣管理,屯兵戍守。 最難得的是,在大一統(tǒng)思想,海防和海權思想的主導下,施瑯還給康熙上了一道奏折,稱:倭賊盤踞海外為禍,自前明起已有百余年,今銳氣正盛,可效元祖之事,提中國之兵伐之,永絕倭患,安定東南。 不能不說,施瑯具備萬里遠見,知道日本的存在會給我國釀造深患,主張趁收復臺灣后軍隊士氣正旺,一鼓作氣,征討日本,一了百了,以絕后患。 康熙是個好大喜功的人物,一看之下,熱血沸騰,清史稿上載:“上閱密折良久,大喜,御批千言?!?/p> 若果,康熙批準了施瑯的提議,以鼎盛時期的清朝水師攻打正在閉關鎖國的落后日本,很可能日本會成為中國的一個省,也就沒有以后那么多事了。 可惜的是,一方面清廷被當時日本德川幕府的友好態(tài)度所迷惑,另一方面西北的葛爾丹開始作亂,征伐日本之議被擱置了。 施瑯一生飽受爭議,很難以忠臣或奸臣給他定位,甚至不能說他是好人還是壞人。站在明朝的立場來說,他無疑是個奸臣、叛賊,但要從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角度來看,又可以稱得上大英雄。事實上,清朝在大陸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原本已有棄臺之議,如果不是施瑯一而再、再而三的建議并主動請戰(zhàn),大明衣冠是可以在臺灣保留下去的。人們也因此難以原諒施瑯的苦苦相逼。 不管怎么樣,施瑯征伐日本這一頗具戰(zhàn)備眼光的提議,還是獲得了后世眾人的一致點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