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實生活有時候比影視劇更加精彩和狗血。上海一男子讓他人假扮妻子離婚后與另一女子登記結婚,甚至還買房買車,妻子多年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居然“被離婚”。知道真相的妻子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將“小三”訴至上海市寶山區(qū)人民法院。 2005年1月,朱先生與陸女士登記結婚。2007年,朱先生與劉女士相識,刻意向對方隱瞞了自己已婚的情況,并對她展開了追求。很快,兩人陷入了熱戀。 2009年,陸女士為朱先生生育了一個可愛的兒子。然而寶貝兒子的到來并沒有讓朱先生的心回歸家庭,他依然和劉女士保持著婚外情關系。 盡管朱先生在兩位女士之間充分“斡旋”,但事情難免敗露。一次偶然的機會,劉女士得知自己的戀人竟然是已婚人士。2010年5月,為了安撫劉女士,朱先生偷偷辦了一個假離婚證。 不放心的劉女士前去民政局查詢確認,發(fā)現(xiàn)為假證后,與朱先生大吵一架。為了平復劉女士心中的憤怒,也怕劉女士再做出什么不理智的事情,2011年3月,朱先生出資9萬余元購買了一輛汽車登記在劉女士名下。 為了進一步讓劉女士放心,一個月后,朱先生竟然攜帶妻子陸女士的身份證、戶口簿、結婚證等證件,找了一個貌似妻子的女士假冒陸女士,共同到民政局登記離婚。 隔天,“理直氣壯”的朱先生便與“得償所愿”的劉女士登記結婚。兩人“婚后”還生育一子,且共同出資購房一套,房屋登記在劉女士名下。而另一邊,陸女士對一切都不知情。 劉先生就這樣不斷在兩位“妻子”之間周旋,直到2016年事情在機緣巧合下敗露,朱先生才向陸女士及劉女士坦白了一系列掩蓋問題的手法。 2017年1月,朱先生與劉女士簽訂《離婚協(xié)議書》,約定朱先生放棄房屋以及汽車份額,全歸劉女士所有。得知此事的陸女士認為,劉女士明知朱先生尚有婚姻存續(xù)而介入,且惡意接受朱先生的財產(chǎn),侵害了朱先生與自己的夫妻共同財產(chǎn)權利。為維護合自身法權益,陸女士將劉女士訴至寶山法院,朱先生作為第三人出庭應訴。 庭審中,被告劉女士辯稱,起初朱先生稱自己單身,戀愛期間又稱是離異。結婚登記時自己才知曉朱先生剛登記離婚。因雙方的酒席事宜已經(jīng)通知了家人,故雙方仍然登記結婚了,并于2013年生育一子。系爭房屋購房人、產(chǎn)權人均是自己,是自己的個人財產(chǎn)。系爭車輛于2010年購買,亦是被告的婚前個人財產(chǎn),為避免離婚后雙方對車輛產(chǎn)生糾紛,才一并寫在離婚協(xié)議書中。被告與第三人共同生活期間,第三人沒有收入,家庭生活的開支均是被告負擔。本案在程序上,贈與行為是第三人作出的,故被告不是適格的主體。在實體上,被告的婚姻被宣告無效是第三人的過錯所致,被告及兒子的合法權益也應受到法律保護。綜上,要求駁回原告的訴請。 第三人朱先生述稱,同意原告陸女士的訴請。被告和第三人離婚是被告提出的,協(xié)議也是被告草擬的。系爭房屋購買價118萬元,首付中第三人出資50萬元,被告出資20萬至30萬元,以被告名義貸款40萬至50萬元。第三人的公積金用于沖還貸11萬元。第三人對系爭房屋是享有份額的,但出于對被告的愧疚,系爭房屋才登記在被告一人名下。 原告為證明購車款來源,提供了第三人的工商銀行賬戶,證明購車款交易流水。被告主張購車款由己方出資,但未能提供相應證據(jù)。審理中,各方當事人就系爭車輛的市值按15000元計算達成一致意見。 寶山法院審理后認為,從原告陸女士提供的第三人朱先生銀行賬戶信息顯示,系爭車輛的部分購車款7萬余元系由第三人的銀行賬戶直接向售方支付,系爭房屋的首付款中36萬余元亦是由第三人的銀行賬戶直接向開發(fā)商轉賬支付。由此可見,第三人并非將購車款、購房款贈與被告,交由被告自由處分,而是直接將錢款付至出售方,故第三人具有與被告共同出資、共同購買的意思表示。加之,系爭車輛購買于被告與第三人確立戀愛關系之后,即將“結婚登記”之前一個月,系爭房屋購買于雙方“結婚登記”之后,均系雙方為共同生活為目的所購置。結合雙方在“離婚協(xié)議書”中將系爭房屋、系爭車輛作為“夫妻共同財產(chǎn)”進行處理的行為,系爭房屋、系爭車輛應認定為被告、第三人的共有財產(chǎn)。 至于朱先生與劉女士簽訂的《離婚協(xié)議書》中分割系爭房屋、系爭車輛的約定是否有效。由于被告與第三人的婚姻自始無效,且第三人在與原告的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出資購車、購房,相應的財產(chǎn)份額應為其與原告陸女士的夫妻共同財產(chǎn)。第三人單方對共同所有的財產(chǎn)份額作出上述處分,侵害了原告陸女士對夫妻共同財產(chǎn)的平等處置權,故應當認定為無效。 據(jù)此,寶山法院依法判決被告劉女士與第三人朱先生于2017年1月簽署的《離婚協(xié)議書》中關于房屋及車輛的處分無效,系爭房屋及車輛歸被告劉女士所有,房屋剩余貸款由被告劉女士繼續(xù)負擔,被告支付原告陸女士、第三人朱先生上述房屋折價款共計97萬元,車輛折價款7000元。 來源: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作者:胡明冬) |
|
來自: wenxuefeng360 > 《法院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