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希望有這么一個健康會笑的孩子。如果孩子還能經(jīng)常逗你樂,那就更是錦上添花了。 國處的研究表明幽默不僅可以促進(jìn)孩子的智力發(fā)展,還可以提高孩子的情商和社交能力。 那么問題是: 小孩子懂什么是幽默嗎? 他們是什么時候開始慢慢理解幽默的? 他們又是以什么樣的方式去幽默的呢? 研究表明,孩子三歲的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學(xué)習(xí)如何取悅他人了。細(xì)心的父母會發(fā)現(xiàn),相比1到2歲的孩子,這個階段他們特別喜歡笑,不時還說一些或者做一些讓父母樂的事情。注意,孩子此時可以無意識地“逗你玩了”。 研究人員推測這正是孩子幽默“基因”開始發(fā)育的階段。這是孩子心靈成長的里程碑。他們用幽默來嘗試新的思維方式。 一般父母會對嬰兒開口叫“媽媽,爸爸”,或是可以自己坐起來了而激動不已,但是,經(jīng)常忽略孩子更為微秒的幽默思維的發(fā)展。當(dāng)你有一天發(fā)現(xiàn),孩子變得更有趣了,那么你需要經(jīng)常有意識地留意孩子的行為,并對這些行為進(jìn)行鼓勵。 幽默研究人員保羅麥吉·博士(Paul H. McGhee, Ph.D.)指出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對他們覺得有趣的東西是不一樣的。一些可以讓1到2歲的孩子笑的動作,可能會被3歲的孩子無視或被認(rèn)為“幼稚”。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幽默感是否跟其年齡相匹配。 當(dāng)你的孩子還在學(xué)走路時,一個躲貓貓就能讓Ta興奮地咯咯笑。當(dāng)Ta看到你的臉消失在你的手后面時,Ta感到興奮甚至有點(diǎn)害怕;當(dāng)你拿開手,讓Ta再次看到你的臉時,會消除Ta的緊張感,從而使Ta開心地笑。Ta響亮的笑聲和興奮地尖叫表明,Ta在努力地理解事物抽象的存在。這種理解可以幫助Ta形成抽象的觀念,即人或者事不在Ta的視野面前也存在于現(xiàn)實。 但是,當(dāng)Ta再長大一些的時就會對這樣的游戲感到無聊,失去興趣。因為,他們不會為了那張“消失”在手后面的臉感到緊張,他們已經(jīng)知道,臉不是“消失”了,而只是不在你的面前而已。 躲貓貓階段后兒童會慢慢把幽默轉(zhuǎn)移到如廁相關(guān)話題上。這個時期,兒童的語言技能已經(jīng)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他們現(xiàn)在的幽默感更多是口頭表達(dá)而不用靠肢體語言。他們會用如廁所相關(guān)的不雅的詞給別人起外號。父母需要知道這種詞的使用并不是一種巧合或是因為孩子的搗蛋,而是孩子對于如廁教育引起的緊張感。此時,孩子會用笑來釋放這種緊張感。 當(dāng)孩子使用如廁相關(guān)的幽默時,父母一定不要生氣。第一,生氣沒有用;第二,生氣的效果甚至?xí)m得其反。因為你的強(qiáng)烈反應(yīng),反而會讓他覺得他可以用這種方式來引起你的關(guān)注,從而會增加孩子對這種“幽默”的使用。父母可以教育孩子,在某些時間和地方使用這種“幽默”是不恰當(dāng)?shù)?,而且會引起他人尷尬和討厭的情緒。當(dāng)孩子對于如廁問題不再感到緊張,并理解為什么在公開場合討論這些話題是不適時宜時,這種“幽默”對他們的吸引力就會逐漸減弱。 隨著孩子智力的發(fā)展,學(xué)齡前兒童會對簡單的謎語和基于邏輯推理的其他形式的幽默感興趣。這個階段的孩子可能會對一個毫無意義的笑話或句子笑得前仰后合、直不起腰來,比如,“一只肥胖得走不動的鳥,還不停地跟人要食物”;“一只大象把腳趾甲涂成紅色,是為了可以躲在草莓灌木叢里”。孩子對種笑話的“瘋笑”對于成年人來說,有點(diǎn)“神經(jīng)”。但是,欣喜的是,這是孩子智力成長的表現(xiàn),因為他們已經(jīng)認(rèn)識到這個笑話是多么的愚蠢和不合邏輯。邏輯正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努力理解和掌握的東西。而他們也正是使用幽默來開發(fā)他們的新思維方式。 這種不斷進(jìn)階的幽默,讓孩子的智力得到了不斷地提高,也享受到成長帶來的歡樂和“煩惱”。父母需要鼓勵和引導(dǎo)。這會讓你的家庭收獲更多意外的歡樂。 參考文獻(xiàn): Kutner, Lawrence 'What Makes Kids Laugh.' Parents 67.6 (1992): 171. Web. Tapley, R. 2006, 'The Value of Humor', Journal of Value Inquiry, vol. 40, no. 4, pp. 421. Okhuizen-Stier, L. 2008, Sense of humor, stress and coping, and outcomes in children's lives, University of San Diego. Kelly, W.E. 2002, 'An investigation of worry and sense of humor',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vol. 136, no. 6, pp. 657-66. |
|
來自: 泰陽漢子 > 《子女教育家庭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