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逗孩子笑的過程中,就不知不覺在培養(yǎng)TA的幽默感了。所以,想辦法逗娃笑,其實是早教的一個重要部分。別以為逗笑沒什么用,你的每一個看起來傻傻的動作都是在幫助孩子發(fā)展幽默感。
幽默感是兒童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指標。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能get到的玩笑是不同的,這反映的是他們認知能力發(fā)展的程度。心理學家可以通過觀察兒童看到、聽到什么會笑,來判斷一個孩子的認知發(fā)展水平。
0-1歲嬰兒期:身體游戲(physical play)
嬰兒時期,由于語言能力有限,寶寶的笑聲通常是由身體游戲激發(fā)的。貼著TA的肚子吹氣發(fā)出“噗噗噗”的響聲,假裝啃TA的腳趾頭,撓癢癢。坐在地上,把寶寶放腿上假裝騎馬,一開始慢,然后越來越快,最后馬翻了,寶寶掉入坑里?。p腿打開)這是在制造surprise。
半歲以后,寶寶會開始喜歡滑稽表演。這時候我們的表演也可以升級了??鋸埗阈Φ谋砬?,突然學鴨子一樣走路,手里拿著毛絨動物,用夸張而有趣的聲音對寶寶說話。半歲以后的寶寶會開始為這些意想不到的舉動而捧腹大笑。
最受全世界所有嬰兒歡迎的逗笑游戲莫過于 peekaboo 了。用雙手遮住臉龐,親愛的媽媽消失了——孩子感到的是緊張和害怕,可是幾秒鐘后媽媽又回來了,一顆懸著的心立刻放下來了——這種像坐過山車一樣起伏的刺激和最終媽媽重現帶來的驚喜,正是幽默的共同點,也是孩子會大笑的原因。
1-3歲學步期:荒誕幽默(absurd humor)
學步期的孩子不僅在學習走路和說話,他們甚至開始懂得欣賞假裝游戲(pretend play)中幽默的意義。
發(fā)展心理學家Paul McGhee在他的著作《Understanding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Humor》中指出, 學步期孩子能夠理解'把枕頭當帽子戴,或者把手指放進寶寶嘴里假裝刷牙”的幽默——這是想象力在萌生的標志。
Paul McGhee進一步指出,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其實這種荒誕的假裝游戲是在鼓勵孩子以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玩游戲,有助于孩子成為creative thinker,對將來的學業(yè)和工作都有極大幫助。
大概從14-15個月起,處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開始為反事實、反邏輯的行為而笑。
如果我們做一些明顯很傻的動作,比如學狗一樣舔盤子里的食物,寶寶會很確切地知道正常的大人不是這樣吃飯的,大人這種反常的行為將逗得寶寶哈哈大笑。
也正是從1歲到1歲半之間,寶寶開始模仿大人的幽默行為——這是幽默感形成的第一步。隨著想象力的進一步發(fā)展,用不了多久他們就能自己創(chuàng)造幽默了。
伴隨想象力發(fā)展而生的是發(fā)明以物體為對象的笑話,最早開始于兩歲。
比如寶寶自己把鞋子放在頭上,把帽子穿在腳上,指著一個娃娃說是卡車,問TA豬怎么叫,回答“咩”。兩歲寶寶已經get到荒誕幽默的精髓:即越反邏輯、反事實,越好笑。
寶寶會為自己創(chuàng)造的玩笑感到自豪,看到我們被逗笑,他們會不斷重復自己的這些玩笑,這時候作為父母我們也要配合好寶寶,即使已經聽過好幾遍了,也要每次都像第一次聽到一樣捧場,這樣寶寶才有動力繼續(xù)創(chuàng)造新的笑話。
同理,這時候的父母適合做一些反常的行為來逗笑寶寶,比如把襪子掛在耳朵上,把吸管放在鼻子上等。寶寶已有的知識讓TA知道這些東西放錯了位置,而正是這種錯位的“不協(xié)調”引爆了笑點。
peekaboo和滑稽表演也依然是學步期孩子的笑點。用奇怪的聲音和動作模仿卡通人物說話,用枕頭撞我們的頭,然后假裝倒下。把鍋蓋戴在頭上,假裝自己是兔子,然后在寶寶面前跳著找胡蘿卜吃,會讓寶寶為把鍋蓋想象成兔耳朵而咯咯直笑。
3-6歲幼兒園期:文字游戲(wordplay)和想象力進階
如果說,前面的幽默還是以physical play(物體和肢體游戲)為主,隨著語言能力和詞匯量的不斷提高,3歲后孩子的笑點將越來越發(fā)生在基于語言理解的文字游戲上,這也是更接近成年人的高級幽默方式。
其實,早在兩歲時,孩子就已經對基于文字游戲的玩笑產生了一定興趣,如果我們嘗試對兩歲孩子說一堆#¥%**@#鳥語發(fā)音,孩子會哈哈大笑,因為他們能區(qū)分有意義的語言和鳥語。
這時候你問三歲的孩子,TA鼻子在哪里,TA故意指著耳朵說那是TA的鼻子,目的就是為了逗我們大人笑。
他們開始對押韻的繞口令感興趣,喜歡將類似發(fā)音的詞放在一起,組成無厘頭的句子。
開始聽得懂反邏輯的笑話?!按笙鬄槭裁匆考t色的指甲油?因為它想把自己藏在草莓園里?!?哈哈哈
能夠區(qū)分真實和假裝。孩子正在假裝成老虎走過來嚇唬媽媽,媽媽卻裝出一副渾然不覺的樣子,雖然孩子知道媽媽已經看見自己了,但媽媽的投入演戲還是令孩子覺得有趣,繼續(xù)沉浸在想象的游戲之中——知道媽媽在演戲,這是認知能力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體現。更小的孩子在玩這個游戲的時候,是真的以為媽媽沒有察覺到自己的靠近的。
開始理解反諷。在一個實驗中,研究者向孩子們組織了一場木偶戲,在戲中一個孩子打碎了盤子,另一個孩子對TA說:“哦,你的媽媽會很高興!” 實驗中有最小3歲和大部分5歲孩子,聽懂了這個反諷的玩笑。
與語言能力同時發(fā)展的是想象力,喜歡主動與大人開玩笑,探測父母的底線。這時候孩子甚至能憑空想象出一些舉動來獲得大人的反應。比如他們會圍著餐桌轉,說著“看我把食物都丟到地上了,地上好臟?。ㄆ鋵崨]有)”,這時父母如果呼應孩子,假裝出生氣的樣子去抓孩子,會讓孩子興奮——能在安全范圍內體驗大人“生氣”是一件好玩的事。
故意張開塞滿食物的嘴巴給媽媽看:“媽媽你看,這是稀飯粥吧?” 媽媽回一句:“艾瑪,真香!” 反而會逗得孩子大笑不已,因為他們已經懂得反諷了藝術。
把自己想象成超級英雄,穿嘉年華服裝,把自己假扮成其他角色,都是這個年齡段表達幽默的方式。
幽默也是育兒利器
很多育兒中遇到的問題,都可以用家長的幽默智慧來解決,其實也就是運用“游戲力”,這一招考驗的是家長的幽默感和演技。
前段時間有媽媽跟我留言,問:“我在給孩子讀繪本的時候,書里面有個掉在地上的杯子,孩子一直要求我把杯子撿起來,我跟他解釋了書里的杯子是撿不起來的,他就一直哭。怎么辦?”
孩子太小聽不懂物理規(guī)律的解釋,我們不妨拿出點演技,用游戲的方式讓孩子明白?!澳阆雼寢尠褧锏谋訐炱饋戆?,好啊我來撿!撿了一個放在桌上,咦?地上怎么又蹦出來一個?再撿!咦?又來一個!再撿!我撿我撿我撿!” 我相信,只要演技到位,寶寶一定會被我們的語言和動作逗樂。
這時候趁機問:“啊,寶寶,不管我怎么撿,地上還是有一個杯子啊,要不你來撿撿試試看?” 等到孩子嘗試未果后,再做出個無奈的表情,攤手:“書里的杯子我們怎么撿也撿不起來啊,我們下次再試試吧!” (此處需根據孩子年齡來調整答案)
幽默還是給孩子立規(guī)矩的神器,是發(fā)生摩擦時的潤滑劑。幽默的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更親近。
孩子換尿布的時候不配合,哭哭鬧鬧?試著把尿不濕頂在頭上逗一逗TA?
孩子不愿坐安全座椅?試著把眼睛鼓得大大的,學卡通人物用高一個音調的聲音哄哄孩子?
還記得前幾天,悠悠洗完澡,光著身子從浴室跑出來,一臉的興奮,嘴里唱著鴨子歌,學著鴨子搖頭晃腦地走路,我在后面喊她不聽。突然她踩到一灘水滑倒了,小屁屁重重地摔在地上,立刻哇哇大哭起來。那個畫面實在太搞笑了,連作為親媽的我都忍不住笑起來!
我學著悠悠剛才的樣子,邊走邊搖頭晃腦,就在歌曲唱到結尾時,假裝“beng”地摔在地上。悠悠看到我模仿她的滑稽動作,馬上破涕為笑,根本不用我去哄她。我又連著學了好幾次,最后她自己也跑過來加入我。
那之后,悠悠每次洗完澡亂跑的時候,我都會學她摔倒的動作,小妞在哈哈大笑的同時,也明白了亂跑會摔倒的道理,不用我苦口婆心講道理,她自己就停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