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媽媽問,都說孩子的社交能力很重要,那么我要如何去引導(dǎo)孩子? 為了更好地回答這個很大的問題,我想講幾個小故事。 首先是小D的故事。 在兒子做了五年的留守兒童后,小D終于決定回家自己帶孩子。 過去的五年里,爺爺奶奶把孫子養(yǎng)得結(jié)實、可愛。年輕父母把孩子丟給自己,老人家覺得責任特別大,對孩子也格外上心。但小D很快發(fā)現(xiàn)了問題。 她在一次幼兒園公開課上,發(fā)現(xiàn)但凡老師要求自由組隊做游戲,自己的兒子都會落單。別的小朋友似乎都會刻意跟她兒子保持距離。而她兒子就孤零零地站在那兒,滿臉的不知所措。 小D不解,課后忍不住去找老師詢問,這才知道,原來前不久,兒子跟同班的一個小孩發(fā)生了沖突,受了點小傷?;丶液螅瑑鹤右哺鸂敔斈棠陶f了原委。 班主任老師說: 就是孩子們之間正常的沖撞。不過,老人家當時可能有些情緒失控了,他們直接跑到幼兒園里跟對方家長爭執(zhí),最后差點打起來,孩子們也許有些嚇到了吧。 爺爺奶奶護犢子心切,初衷也是為了孩子好,結(jié)果卻把孩子親手推進了艱難的境地。 聽完這一切,小D心里難過極了。 幸好小D及時回到兒子身邊,并且很早就發(fā)現(xiàn)了問題。 只要做媽媽的跟孩子的班主任老師做好溝通,確保老師會在班級里恰當引導(dǎo)孩子們,同時私下里好好陪伴孩子,多制造一些放松的氛圍,讓孩子去跟同齡小朋友接觸、游戲,那么孩子以后的社交能力就不會有什么問題。 假如小D并沒有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而是任由老人家如此護犢子地隨時干預(yù)兒子的社交,會怎樣? 有兩種可能。
我的一個男性朋友曾經(jīng)就是這后一種情況。 他小時候在班上屬于個子偏高,也很壯實的那種。 在他的童年記憶里,沒有受外人什么傷害,都是受親人的“傷害”,因為他媽總是緊張兮兮地擔心他在外面會被別人欺負。 比如男孩之間打個架,原本眼睛一眨就忘記了,可他媽就覺得這兒子肯定是受欺負了,然后做兒子的不認為自己受欺負了都會覺得對不起媽媽。 朋友說: 后來,我就算真遇到什么事,也是能不跟父母說就不跟父母說,就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就好像,你要上前線去作戰(zhàn),面前的敵人不可怕,可怕的敵人在身后,因為那會讓你覺得釜底抽薪。 小D的故事以及我朋友的故事,給了我們怎樣的提醒呢? 在孩子社會化過程中,作為監(jiān)護人,我們的確要保持一定的關(guān)注,但是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們之間的一些正常沖突就先自己亂了方寸,一切以孩子的真實感受為準。 等你確認了孩子被欺負了,孩子的情緒上遇到困難了,那么再干預(yù)不遲(干預(yù)方法參見文章開頭的視頻)。 具體干預(yù)時,也請確保你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拿捏好言行尺度。否則,沖突原本可能不成問題,你卻會成為最大的那個問題。 當然,也有家長會說,我不是這種沖動型的,但是孩子交友時,的確會有一些情況,我們覺得必須得干預(yù)。 比如,豆豆媽就堅持她的看法。 豆豆3歲半,最近跟小區(qū)里頭的一個“壞孩子”玩得越來越近。 根據(jù)豆豆媽的講述,那個“壞孩子”比豆豆大一歲,是個留守兒童。對這個孩子,老人家除了管吃飽穿暖,其他均不過問。所以,這個孩子愛撒謊,喜歡搶別人的東西,說話都是命令口吻。即便她把別人打哭,她的奶奶也只會在邊上跟人聊天,跟沒看見似的。 就是這樣看似一身問題的小姑娘,被大人們定性的“壞孩子”,豆豆卻特別喜歡。有時候,還會把小姑娘身上的壞毛病,學得有模有樣,比如用命令的口氣說話,不睡午覺在外頭撒野玩等。 豆豆媽說: 我全職,一直很關(guān)注女兒的教養(yǎng)問題。豆豆原來是很乖巧的。最近,對于豆豆身上出現(xiàn)的“行為問題”,我也會采取“忽略”的辦法,不去關(guān)注,過陣子那些“行為問題”也真的就淡化了,可我還是不放心啊。 豆媽的問題很有代表性。我們能理解她的擔心。 若說孩子們偶爾的沖突,父母尚且能夠忍受,那這種已經(jīng)幾乎被“蓋棺定論”了的壞孩子就在自己孩子身邊,父母如何能夠淡定下來不去管? 對于這個問題,在給出建議之前,我們不如先來看看,這個媽媽的女兒,為何會那么喜歡那個“壞孩子”。 我們看到,“撒謊”、“不睡午覺”、“搶玩具”甚至“打人”,是豆豆媽所提供的一系列描繪那個“壞小孩”的說辭。 這絕對是一個為所欲為的小孩形象。這個形象跟豆豆的“乖巧”比照起來似乎截然不同。 但是,為什么她會那么吸引豆豆?很可能是因為,這個“壞小孩”做了豆豆想做卻做不了的事。 分析心理學家榮格將這種現(xiàn)象解釋為:人有通過互補去完整自我的心理傾向。 那個跟我們完全不一樣的人,為什么能夠吸引我們呢?因為對方表現(xiàn)出了我們無法表現(xiàn)的東西,或者確切說,不是我們無法表現(xiàn),是就藏著我們身體里,而被壓抑下去了的東西。 榮格把我們未表現(xiàn)出的、被壓抑的那一部分自我命名為“影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自己黑色的另一面。 所以,很可能那個“壞小孩”就是豆豆的另一面。 我們留意到,豆豆媽養(yǎng)孩子很有一套。從她會用忽略的方式去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這一點,我們能看出來。 她肯定在其他時候,還會有更多育兒技巧應(yīng)用在小豆豆身上。所以,在媽媽高明的管控下,這個孩子很多調(diào)皮搗蛋的部分,可能就會被壓抑下來。 這樣看,豆豆其實是在借助交友,去釋放自己被壓抑的那一部分。 假如現(xiàn)在不是這個壞孩子吸引豆豆,那么,明天可能還會有另一個壞孩子A、B、C……吸引到她。 因此,我們需要重視這個事情,但不是去簡單地阻止。 如果父母去阻止,父母就做了那個壞人。我們想象下,青春期的時候,你的孩子戀愛。你越干預(yù),其實就會讓你的孩子越完完全全地跟去那個對象在一起。因為你一定會激發(fā)孩子的逆反心理。 具體怎么做呢?
總之,適度放手,給一個空間給這兩個孩子。在這個空間里,你有一個基本的規(guī)則,確保孩子們的安全。你還可以提議他們玩一些你覺得不錯的游戲,讓他們在游戲中去代謝一些不舒服的感覺。 這樣,我們不僅可以守護好自己孩子的成長,某種程度上可能還會影響到那個“壞小孩”也未可知。 講完上面的例子,我們再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即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父母該如何引導(dǎo)呢? 我們的建議是,能不引導(dǎo),最好別引導(dǎo)。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你的確需要在陪伴時,利用游戲或者閱讀,提前為孩子預(yù)熱一些社會化的基本規(guī)則,但是,真正孩子正兒八經(jīng)和同齡人交往的時候,多半是不需要我們引導(dǎo)的。 越大的孩子越不需要。 我們可以回憶下自己小時候的同伴交往的經(jīng)歷。 那個時候,我們多半是自己上學放學的。然后上學放學路上,這個孩子們就會自然而然地結(jié)伴同行。 幾個小伙伴一起回家的時候,有時會去走一些不同的路,今天走這條,明天那條小巷子要不要去走走看。反正就是總會有一些小小的冒險在這個過程里面。 這等于是,一個孩子,和其他一個或者幾個同齡的孩子,一群人完成了一個小小的探險任務(wù)。這種共同完成一個任務(wù)的經(jīng)歷,其實就會幫助孩子們建立很深的友誼。 所以話說回來,這個具體的同伴交往的過程,父母是無法安排和介入的。它是很自然就會發(fā)生的。事實上我們覺得,父母試圖引導(dǎo)的這個意圖本身,有點太主動了,很可能會導(dǎo)致小孩子的自發(fā)性變?nèi)?、甚至消失?/strong> 父母能夠做的是什么呢?對孩子的社交和情緒狀態(tài)保持必要的關(guān)注;確保跟孩子有一個好的親子關(guān)系和良好的溝通頻率;但是,一定一定要留一個空間給孩子。那個空間里是沒有父母的,是小孩子可以自己做決定的。 最后,想要再次強調(diào)的是,父母一定要記得,你對孩子的影響力,其實遠遠大過于外部環(huán)境,包括同伴對孩子的影響力。 假如你在跟孩子相處的時候淡定從容,那么你的孩子在社交中就不至于手足無措; 假如你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提供了一個有愛的、民主的環(huán)境,那么你的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就會懂得自尊自愛,不至于輕易就被他人帶跑偏。 心理學界一項針對3-5歲學齡前兒童的研究表明,假如一個小孩被允許,可以經(jīng)常邀請有問題的同伴(身體殘疾,或者性格古怪的孩子)一起游戲,這種小孩將會發(fā)展出更好的包容性,更能體諒和理解別人,具有更強的組織能力和領(lǐng)導(dǎo)能力。 這樣的研究結(jié)果給我們的啟示是: 這世界有顏色不同的花朵,也有不同特點的人。 我們的孩子終將要獨自面對這個豐富且復(fù)雜的世界。 父母不可能替孩子過濾掉一切,唯一能做的,就是通過高質(zhì)量的陪伴和守護,讓孩子確信,他們是值得被愛、被珍惜的,然后學著放手,給孩子以信任和祝福。 『end』 來源:本文轉(zhuǎn)載于積木育兒(ID: jingguanyuer),最貼心的科學早教公眾號,轉(zhuǎn)載已獲授權(quá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