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悠久綿長,在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有過無數(shù)的帝王將相,開明的、昏庸的、忠誠的、奸詐的,總總而生,林林而群。然而又有幾人可稱得通圣呢?人類,對于自身、世界、道理、人生的認知是有區(qū)別、有層次的,只有自身修養(yǎng)高尚,擁有旁人難以企及的超凡智慧,并對人類的發(fā)展、知識的進步、思想和生命價值觀的研究做出巨大貢獻的才配得上稱為圣賢。圣賢之路會以何種方式開始?為求通圣又要付出什么?本期我們翻閱史料,簡述王守仁的通圣之路。 王守仁畫像) 王守仁,字伯安,籍貫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寧波余姚),因曾經(jīng)居住于會稽山陽明洞,所以自號陽明子。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和哲學家。他提出的心學是集佛家、道家、儒家之大成的產(chǎn)物,是對明代及其后世,乃至今天都造成重大影響的哲學思想著作。正因為有這樣的突出貢獻,他得以與孔子、孟子、朱熹齊名,成功的走上了追求半生的圣賢之路。他的學術思想甚至傳播至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國家,歷經(jīng)萬世,終究不朽。 (王陽明雕像) 王守仁的出身很好,他的父親王華是當時南京的吏部尚書,在上私塾的時候他就表現(xiàn)出和其他學生的不同,當時正逢明軍土木堡兵敗,十二歲的守仁心里就有了學習兵法、報效國家的思想,后來曾經(jīng)給皇帝上書獻計策以平息叛亂。但他的父親覺得他太過狂妄,教訓了他,讓他放棄不切實際的想法,守仁向父親認錯并提出了自己的新目標——做圣賢!王華氣的暴跳如雷,在守仁十七歲的時候就安排他到南昌結婚,希望成家后他可以穩(wěn)重一些。 (畫像守仁格竹) 十八歲時他與夫人回歸余姚的路上遇到了婁諒,婁諒告訴他想成為圣賢就要像朱熹一樣“格物窮理”,守仁回家后就開始研究朱熹之學,他的選擇是“格竹”,一連格了七天也沒格出道理,于是他第一次對朱熹的言論產(chǎn)生了懷疑。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弘治十二年守仁考中進士。十七年,就任兵部武選司主事。后得罪權監(jiān)劉瑾,被貶至貴州龍場。當時的龍場屬于未開化地帶,在艱苦的條件下,他沒有放棄,幫助當?shù)亟ㄔO,教授百姓知識,深受愛戴。 (王陽明《龍江離別詩》) 更具有傳奇色彩的是,在這段時間里,他結合所讀圣賢之書與自己半生遭遇竟然產(chǎn)生頓悟,認為心是感應萬事萬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題。認識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边@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正德四年官復江西吉安知縣,后被兵部尚書王瓊提拔,巡撫南中。在此期間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提出的“知行合一”,帶兵剿賊,運籌帷幄,未嘗一敗。正德十四年,寧王叛亂,王陽明帶兵平叛,設計拖延寧王大軍十日有余。待部隊集結完畢與叛軍激戰(zhàn)三天,抓獲寧王。 (王守仁行草) 嘉靖初年王華去世,王守仁回鄉(xiāng)守靈,后創(chuàng)辦書院講學,廣收弟子傳播“心學”。嘉靖六年到廣西平定叛亂,在天泉橋留下心學四句精要:“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睆V西叛亂結束后王守仁病重,在回鄉(xiāng)途中離世,彌留之際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因平定寧王叛亂封特進光祿大夫、柱國、新建伯。隆慶追贈新建侯,謚文成。萬歷年間從祀于孔廟。 (天泉論道內(nèi)容) 縱觀明清兩代歷史,除王守仁外再無一人有此驚才艷艷,文治武功。他提出的心學,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偉大瑰寶,至今都在被無數(shù)專家學者仔細研究,他留下的書法、墨寶中融入了自己的哲學思想,豐富了中國的書法理論。在諸多對于他心學的評價中我認為岡田武彥的最為精準,他說:“陽明學最有東方文化的特點,它簡易樸實,不僅便于學習掌握,而且易于實踐執(zhí)行。在人類這個大家庭里,不分種族,不分老幼,都能理解和實踐陽明的良知之學?!?/p> 內(nèi)容來自騰訊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