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下劑:大承氣湯介紹 大承氣湯出自《傷寒論》,方歌:大承氣湯用硝黃,配伍枳樸瀉力強;痞滿燥實四癥見,峻下熱結(jié)第一方。 【原文】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jié)M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i戢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 工具/原料 大黃12克(酒洗)厚樸15克(去皮)枳實12克(炙)芒消9克 功效峻下熱結(jié)。 主治 陽明腑實證。大便不通等。 熱結(jié)旁流。下利清水等。 里熱實證之熱厥、痙病或發(fā)狂等。現(xiàn)代用于急性單純性腸梗阻、急性膽囊炎、急性闌尾炎等。 用法用量 上四味,用水1升,先煮厚樸、枳實,取500毫升,去滓;納大黃,更煮取200毫升,去滓,納芒消,再上微火煎一二沸,分二次溫服。得下,余勿服。 藥理作用 增加胃腸道推進機能及腸容積 , 大承氣湯經(jīng)小白鼠口服投藥后有明顯增加消化道推進性運動的作用,在投藥后10分鐘,作用就已明顯。但經(jīng)靜脈給藥組,炭末在胃腸道的推進距離,未見有增強。 經(jīng)口投予大承氣湯,并有明顯增加腸容積的作用。 促進腸套迭的還納,解除梗阻 , 在觀察大承氣湯對解除腸梗阻的一般作用機理的實驗表明,給藥組10只家兔(人工腸套迭)完全還納,平均還納時間為15分30秒,還納率100%,對照組中僅3只還納。 實驗還認為,大承氣湯對腸管的作用,以局部為主。 方解 本方為寒下的代表方劑。 主治: ①陽明腑實證; ②熱結(jié)旁流證; ③里實熱證之熱厥、痙病或發(fā)狂等。 但重點是傷寒邪傳陽明之腑,入里化熱,與腸中燥屎相結(jié)而成為里實熱證。 使用本方時其運用以 痞(心下悶塞堅硬)、 滿(胸脅脘腹脹滿)、 燥(腸有燥屎,干結(jié)不下)、 實(腹中硬滿,痛而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中硬滿不減)四證及苔黃、脈實為依據(jù)。 方用 大黃通實, 芒硝潤燥, 枳實消痞, 厚樸除滿, 共奏“釜底抽薪,急下存陰’’之功。 煎煮時,應先煎枳、樸, 后下大黃,最后。 下芒硝,以增強泄下作用。 備注 方中大黃泄熱通便,厚樸行氣散滿,枳實破氣消痞,芒消潤燥軟堅。四藥配合,具有峻下熱積之功。 注意事項 正如張秉成說:“此方須上中下三焦痞滿燥實全見者,方可用之”。吳瑭亦說:“承氣非可輕嘗之品,……舌苔老黃,甚則黑有芒刺,脈體沉實,的系燥結(jié)痞滿,方可用之”。 www. 復方大承氣湯分類瀉下方-寒下 出處《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急腹癥》 大承氣湯,臨床醫(yī)案 【方劑名】大承氣湯,出自《傷寒論》。 【組成】大黃四兩(酒洗)12克、厚樸八兩(去皮,炙)24克、枳實五枚(12克)、芒硝三合(6克)。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nèi)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F(xiàn)代用法:用水適量,先煎厚樸、枳實,后下大黃,芒硝溶服。 【功效】峻下熱結(jié)。 【主治】 1.陽明腑實證:大便秘結(jié)不通,矢氣頻轉(zhuǎn),脘腹痞滿而硬,疼痛拒按,日晡潮熱,手足濺然汗出,譫語,舌苔焦黃起刺,或焦黑燥裂,脈沉實。 2.熱結(jié)旁流下利清水,色純青而臭穢,臍腹疼痛,按之堅硬有塊,口干舌燥,脈滑實。 3.熱厥、痙病和狂證而見有里熱實證者。 【方解】本方證為傷寒邪傳陽明化熱,腸熱津傷,燥屎內(nèi)結(jié),腑氣不通所致。實熱內(nèi)結(jié),腑氣不通,故見大便秘結(jié)不通,矢氣頻轉(zhuǎn),脘腹痞滿而硬,疼痛拒按;四肢稟氣于陽明,陽明經(jīng)氣旺于申酉時,里熱熾盛,蒸騰于外,故日晡潮熱,手足濺然汗出;濁氣上攻,擾亂神明,則譫語;舌苔焦黃起刺,或焦黑燥裂,脈沉實,均為熱盛傷津,燥屎內(nèi)結(jié)之象。前人將陽明腑實證歸納為“痞、滿、燥、實”四種:“痞”指自覺胸脘有痞塞壓重感;“滿”指脘腹脹滿,按之有抵抗感;“燥”指腸有燥屎,干結(jié)不下;“實”指腹痛拒按,大便不通??傊咀C為熱邪與燥屎內(nèi)結(jié)于腸胃,里熱熾盛。治宜釜底抽薪,急下存陰。 方中大黃苦寒通降,瀉熱通便,蕩滌腸胃積滯,且生用并后下,蕩滌之力更銳,治“實”而為君藥。然大黃雖長于蕩滌實熱,但無軟堅之力,故配以芒硝,咸寒潤降,軟堅潤燥,以攻燥結(jié),治“燥”為臣藥。二藥相須為用,以增峻下熱結(jié)之力。燥屎內(nèi)結(jié),腑氣不通,故用厚樸寬腸下氣,化滯除脹以治“滿”;枳實行氣消積以治“痞”,二藥既可調(diào)暢氣機而除痞滿,以消無形之氣滯,又可助硝、黃之蕩滌之力,共為佐使藥。四藥相配,瀉下與行氣并用,則痞、滿、燥、實俱去,起到急下存陰的作用。 熱結(jié)旁流:是陽明腑實證的一種假象。其因是由里熱熾盛,燥屎結(jié)于腸中欲排不能,以致少量糞水從旁流出所致。此時,雖下利稀水,色純青而臭穢,但仍臍腹疼痛,按之堅硬有塊,口干舌燥,脈滑實。其下利稀水為假象,本質(zhì)仍為“熱結(jié)”,治宜大承氣湯以峻下之,乃為“通因通用”之法。 熱厥:其因是由實熱積滯閉阻,陽遏內(nèi)郁不達四末,致陽盛格陰,故見四肢厥冷而為熱厥,其厥為假象,熱為本質(zhì),治宜大承氣湯以寒下之,乃為“寒因寒用”之法。若實熱內(nèi)結(jié),熱盛傷津,筋脈失養(yǎng)則癥見抽搐而發(fā)為痙?。魂柮鳠嵘?,上擾神明,則神昏譫語,發(fā)為狂證,治宜大承氣湯以泄之,乃為“釜底抽薪”之法。 【臨床醫(yī)案】 1.用方要點:本方為寒下峻劑,用于里實證,以痞滿燥實四證俱全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應用:本方常用于治療單純性腸梗阻、粘連性腸梗阻、蛔蟲性腸梗阻、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以及某些熱性疾病過程中出現(xiàn)高熱,譫語,神昏,驚厥,發(fā)狂而見大便不通,苔黃脈實者。 3.腸梗阻:63例急性腸梗阻患者全部采用本方加味配合西醫(yī)常規(guī)保守治療。治愈標準:①臨床癥狀消失,無腹痛、腹脹,胃管拔除后無惡心、嘔吐,可自行排氣排便;②查體腹部無明顯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腸鳴音恢復正常;③立位X線腹部檢查無異常發(fā)現(xiàn),腸腔內(nèi)無積氣積液。結(jié)果:保守治療成功55例,占總?cè)藬?shù)的87.30%;8例最終通過手術治療解除梗阻,占總?cè)藬?shù)的12.70%。(《遼寧中醫(yī)雜志》2007年第1期) 【現(xiàn)代研究】目前大承氣湯用在腸梗阻臨床治療中十分廣泛,并不斷被推廣應用到外科手術后胃腸功能紊亂。慢性肺源性肝病、膽道蛔蟲癥、兒科疾病、胃切除術后殘留排空延遲癥及食管癌等疾病治療中。臨床報道本方可用于狂躁癥、消化不艮致馥脹、中風后便秘、外敷防治術后早期粘連性腸梗、灌腸治療中樞性高熱等里實熱證。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大承氣湯及其制劑除了具有調(diào)節(jié)胃腸激素分泌,促進胃腸運動通便的作用,還有顯著的抑制血清內(nèi)毒素、降低炎性細胞因子、解熱、抗感染、抗炎、提高機體免疫力的作用。 【使用注意】凡氣虛陰虧,燥結(jié)不甚者,以及年老、體弱、孕婦等均應慎用。本方作用峻猛,應中病即止,切勿過劑。 【附注】 1.小承氣湯(《傷寒論》):大黃四兩,酒洗(12克)、厚樸二兩,去皮,炙(6克)、枳實三枚大者,炙(9克)。水煎分兩次溫服。初服得下,則停服,不下者,則盡飲之。功效:輕下熱結(jié)。主治:陽明腑實輕證。癥見大便不通,譫語潮熱,脘腹痞滿,舌苔老黃,脈滑而疾;或痢疾初起,腹中脹痛,里急后重者。 2.調(diào)胃承氣湯(《傷寒論》)酒大黃12克、炙甘草6克、芒硝10克。先煎大黃、甘草,煎成去渣,內(nèi)芒硝,微火煮一二沸,一次溫服之。功效:緩下熱結(jié)。主治:陽明腸胃燥熱。癥見大便不通,口渴心煩,蒸蒸發(fā)熱,或腹中脹滿,舌苔正黃,脈滑數(shù);或以及腸胃積熱而致發(fā)斑,口齒咽喉腫痛等。 【功用鑒別】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diào)胃承氣湯俗稱“三承氣湯”。三方均有大黃,均能寒下熱結(jié),主治陽明腑實證。其中,大承氣湯中硝、黃同用,大黃生用且后下,又加枳、樸,瀉下之力最強,能峻下熱結(jié),主治陽明腑實重證,以痞、滿、燥、實俱全為主;小承氣湯中去芒硝,并減枳、樸用量,且三藥同煎,瀉下之力較輕,能輕下熱結(jié),主治陽明腑實之輕證,以痞、滿、實而不燥為主;調(diào)胃承氣湯中去枳、樸,加甘草與大黃同煎,瀉下之力和緩,能緩下熱結(jié),主治陽明腑實證以燥、實而無痞、滿者為主。 www.www. 大承氣湯用法|方解|功效: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nèi)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功效】 1.腸胃燥熱積滯。證見大便堅實不通,脘腹脹滿,疼痛拒按,高熱神昏,譫語,舌苔焦黃起刺,脈沉實有力。 2.熱結(jié)旁流。證見下利清水臭穢,雖利而腹?jié)M脹痛不減,按之堅硬有塊,口干舌燥,脈滑數(shù)。 【方解】本方為寒下的常用代表方劑。在《傷寒論》中主治陽明腑實證醫(yī)學|教育網(wǎng)整理,系由傷寒邪傳陽明之腑,入里化熱,與腸中燥屎相結(jié),阻塞腸道,腑氣不通所致。故見大便不通,頻轉(zhuǎn)矢氣,脘腹痞滿,腹痛拒按,按之則鞕,舌苔黃燥起刺,脈沉實等癥。前人將其歸納為“痞、滿、燥、實”四字?!捌Α?,即自覺胸脘有悶塞壓重感:“滿”是指脘腹脹滿,按之有抵抗:“燥”,是指腸中燥屎,干結(jié)而不下:“實”,即腹痛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痛不減,以及譫語、潮熱,脈實有力等。至于“熱結(jié)旁流”一證,乃腑熱熾盛,積滯內(nèi)結(jié)不出,迫腸中濁液從旁而下所致。熱厥、痙病、發(fā)狂是因邪熱積滯,閉阻于內(nèi),或陽氣受遏,不達四肢;或傷津劫液,筋脈失養(yǎng);或熱擾神明,心神浮越,致諸證叢生。其證雖異,病機則同,均當急下邪熱積滯,以救陰液。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陰”之法。方中用大黃苦寒瀉熱,祛瘀通便,蕩滌腸胃邪熱積滯,消除致病之因為君藥。然大黃苦寒,長于瀉下攻積醫(yī)學|教育網(wǎng)整理,而軟堅之力欠佳,故以芒硝咸寒瀉熱,軟堅潤燥通便為臣藥。兩者相須為用,則峻下熱結(jié)之力增強。積滯內(nèi)阻,致使腑氣不行,故用厚樸苦溫下氣,除滿消脹,枳實苦辛破結(jié),導滯消痞,兩藥行氣導滯,消痞除滿,助大黃、芒硝推蕩積滯,攻下熱結(jié)。四藥相合,既有大黃、芒硝瀉下通便,以治燥實,又有厚樸、枳實行氣散結(jié),以治痞滿。瀉下行氣并重,共奏峻下熱結(jié)之功。六腑以通為用,胃氣以下降為順,本方峻下熱結(jié),承順胃氣下行,故方名“大承氣”。正如《溫病條辨》所說:“承氣者,承胃氣也……曰大承氣者,合四藥而觀之,可謂無堅不破,無微不入,故曰大也?!?/p> 熱結(jié)旁流,下利清水,治以大承氣湯,是因為“旁流”是現(xiàn)象,“熱結(jié)”是本質(zhì),故用寒下以通之,即《類經(jīng)》所謂“火熱內(nèi)蓄,或大寒內(nèi)凝,積聚留滯,瀉利不止,寒滯者以熱下之,熱滯者以寒下之,此通因通用之法也”。 熱厥,治以大承氣湯,是因厥是現(xiàn)象,里實熱是本質(zhì)。在四肢厥逆的同時,必有大便不通,腹痛拒按,口舌干燥,脈滑實等實熱癥狀,故用寒下劑治之。這種以寒下劑治療厥寒證的方法,亦稱之為“寒因寒用”。 在煎服方法上,先煮枳、樸,后下大黃,芒硝溶服醫(yī)學|教育網(wǎng)整理,是因硝、黃煎煮過久,會減緩瀉下作用。正如《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所說:“生者氣銳而先行,熟者氣鈍而和緩”。 |
|
來自: Dementia豆豆 > 《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