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湯頭歌訣來了:痛瀉要方用陳皮,術(shù)芍防風共成劑,腸鳴泄瀉腹又痛,治在瀉肝與補脾。 痛泄要方 痛泄要方原名白術(shù)芍藥散。歷來都認為本方出自明代張介賓《景岳全書》引劉草窗方。經(jīng)考證,元代朱震亨所著的《丹溪心法·卷二·泄瀉門》中所載藥味與痛泄要方完全一致,并標明“治痛泄”(未列方名)。明清時期大力推廣使用本方,組方多因脾虛肝旺。正如吳鶴白曰: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泄。這就簡要說明了本方的立方意旨。故治宜瀉肝補脾之法。藥選白術(shù)15g、白芍15g、陳皮6g、防風15g。四藥協(xié)調(diào),有疏肝理脾、宣暢氣機、柔肝止痛、健脾止瀉之功,是治療痛泄的要方。近廣用于臨床,并且療效顯著。 治療慢性胃炎 以痛泄要方為基礎(chǔ),隨癥加減治療胃脘痛,有滿意效果。兼氣滯明顯者,加醋延胡索、醋香附、郁金等,加強理氣止痛之功;兼濕熱盛者,加丹參、石菖蒲、白花蛇舌草、車前子,加強清利濕熱之效;中寒甚者,加制附子、干姜、高良姜、細辛等,加強溫里散寒止痛之功能。 痛泄要方有調(diào)節(jié)腸蠕動的功效。方中防風的興奮作用較強,而陳皮的抑制作用顯著,二藥相配伍,則對平滑肌蠕動呈現(xiàn)抑制。說明痛泄要方能止泄瀉、解腹痛是有道理的。防風有緩解毛果蕓香堿所致腸管痙孿,恢復(fù)正常腸蠕動的功效。痛泄液有類似防風的作用,而去防風的痛泄液則主要呈現(xiàn)明顯的抑制作用。故認為防風在痛泄要方中有一定的特殊性,加減防風對痛泄要方的作用有較明顯的影響。 藥理研究證實:方中白術(shù)揮發(fā)油能緩解胃腸蠕動,白術(shù)能促進胃腸分泌,并有利尿作用;白芍對胃腸平滑肌的張力和運動亦有松弛和抑制作用。二藥合用,既可減輕腹瀉,又有解痙止痛之效。 防風解熱作用明顯,白芍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故有助于控制腸道感染。陳皮揮發(fā)油能增加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胃腸道積氣,故能增進食欲,促進消化,并消除腹部脹氣。 總之,全方緩和腸管蠕動和解痙作用較為明顯,并有抗菌和解熱作用,故可用于急性腹瀉。本方尚能促進消化和利尿,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全身狀況和消退水腫,故亦可用于慢性腹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