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版 ▽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 1 飛輪效應 想到馬上要做作業(yè),就不想動,拒絕進行下一個動作;作家開始寫書,藝術家開始雕刻……都是第一步最難。 這種懈怠既是拖延癥的根源,也是萬事開頭難的體現(xiàn),背后暗藏著“飛輪效應”。 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zhuǎn)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復地推。達到某一臨界點后,飛輪的重力和沖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 這時,你無須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依舊會快速轉(zhuǎn)動。 也就是,當你熬過了開頭,后面也就容易了。 2 蘑菇效應 曾有一個朋友向我傾訴,剛剛開始工作時總覺得自己不受重視。派下來的活任勞任怨加班加點的完成,明明比別人更認真,反而會受到很多指責、批評,功勞被無視,得不到領導贊賞。 這種失落和碰壁感,如同在陰暗角落里的蘑菇一樣。 但“蘑菇定律”說的就是如此:蘑菇生長必須經(jīng)歷這樣一個灰暗的過程,人的成長也肯定要度過一段掙扎期。 別擔心,雖然“前途茫然”的感覺會持續(xù)在整個蘑菇時期,但等到長得夠高夠壯,就會被人重視。 應該相信所有的奮斗和努力,都可能是養(yǎng)育“蘑菇”的肥料。 3 鳥籠效應 因為別人送了一只鳥籠,所以養(yǎng)了一只鳥,這就是鳥籠效應。 在我們的生活中,無意識被其他事物操控的情況,也是鳥籠效應的體現(xiàn)。 逛超市時,常常因為需要性不強的東西,不自覺地往購物車里添加更多無用的產(chǎn)品。為了湊滿折扣下限,為了預想的附加價值,花了更多錢。 鳥籠效應對于生活的影響具有雙面性,關鍵在于如何利用。一位心理學家曾經(jīng)說過:敞開的書比合上的書更容易讓人想讀。 比如想要養(yǎng)成堅持讀書的習慣,就每天翻開想要完成的書籍,放在書桌上暗示自己。不要讓書籍沉重的封面打敗你, 不要讓“鳥籠”束縛你的生活。 減少不必要的,增加有效的,正向利用才是鳥籠效應的真正啟迪所在。 4 野馬效應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種吸血蝙蝠,常叮在野馬的腿上吸血,它們在吸飽血之后就馬上離開了,可是卻有不少野馬卻因為它被生生折磨死。 動物學家說,蝙蝠吸的血量非常少,遠不足致死。這些野馬的真正死因是暴怒和狂奔。 這和我們生活中有些人極為相似,因為一件小事而暴跳如雷,大動肝火。 這樣的人往往難成大事。 他們常常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造成了像這群野馬一樣傷害自己的結(jié)局。 生氣常見,可若不加控制,就會產(chǎn)生很嚴重的后果。 人生失去控制,是從不會管理自我情緒開始的。感到不如意時,不如先反思一下自己是否陷入了情緒所帶來的困境。冷靜一下,重拾理智,再來做決定。 5 凡勃倫效應 美國經(jīng)濟學家托斯丹·凡勃倫曾經(jīng)提出: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受消費者的歡迎。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消費觀念的進步,人們愿意花更貴的價格,購買更好的服務達到享受的效果。 其實,這一理論在職場中也能體現(xiàn)。如果想要得到“好價錢”,就要思考如何把提高自己的價值,再去放在更合適的位置待價而沽。 但就像有些人喜歡買奢侈品、開豪車、收藏古董,做足了面子功夫。其中大部分是想通過凸顯審美的“小眾”來得到社會心理的滿足,而非真正在意其中的價值。 而自己的“身價”,有時候卻并不是外界的物質(zhì)賦予的。提升自己真正的身份感,靠的是內(nèi)修。 6 南風效應 法國作家拉·封丹寫了這樣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使出渾身解數(shù),狂風呼嘯,試圖吹掉行人身上的衣服。結(jié)果行人為了抵御寒冷,把大衣裹得更緊了;而南風徐徐地吹動,使天氣溫暖起來,行人因為覺得暖和,相繼脫掉大衣。 這場比賽,是南風獲得了勝利。 有的時候,處處給自己樹敵、只想著強硬地和對方比拼,最后吃虧的只能是自己。 如果學會靈活地和自己的競爭對手相處,各取所長,互相合作。像這樣,相處的方法一旦轉(zhuǎn)變,正面的效果就會有所體現(xiàn)。 這就是溫暖的南風力量。 7 毛毛蟲效應 為什么覺得自己明明很努力,卻依然沒長進? 法國心理學家約翰·法伯做過一個實驗:將毛毛蟲首尾相接,圍成一圈放在花盆邊緣,在不遠的地方撒一些松葉作為它們的食物。 然而,毛毛蟲夜以繼日的不停繞著盆轉(zhuǎn)圈,沒有因為饑餓轉(zhuǎn)向食物,最終精疲力竭,相繼死亡。 這個事例向我們說明,工作數(shù)量絕對不代表工作質(zhì)量。追求“量”而不顧“質(zhì)”,只會郁郁寡歡,懷疑努力這件事的價值。 只顧“埋頭拉車”,完全不知道自己其實一直原地踏步,直到力氣用光,才猛然驚覺,之前做的都是無用功。 在面對重復的工作和生活時,我們需要尋找自己的突破口。 如果覺得停滯不前,不要再埋頭苦干,試著抬起頭,看看周圍是否有更廣闊的天地,更開拓的視野。 作者簡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