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公認的歷史,從夏朝開始就一直實行家族統(tǒng)治,這種情況直到清朝??梢哉f,一個家族的興衰同時也代表著一個王朝的興衰,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我認為,這種說法并不十分正確。 封建的家族統(tǒng)治,其實可以遠溯到黃帝時期。而且,黃帝家族統(tǒng)治我國的時間,長達3000年左右,直到周朝結(jié)束。這期間只有一個異姓做過皇帝,也僅僅39年。這簡直可以用“彈指一揮間”來形容了。可以說只是一個小插曲而已,這個唯一的異姓人也是我國傳說中的五帝之一——舜。 遠古時代的五帝,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各種說法,但目前比較一致的說法是指“顓頊、帝嚳、堯、舜、禹”。這五帝之中,堯、舜、禹的知名度非常高,顓頊、帝嚳相對就低調(diào)多了。他們就是傳說中實行“禪讓制”的三個帝王,在歷史上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認為在遠古時代很開明,連大家的首領(lǐng)都是“賢者上”的公選制。 然而,傳說很美好,現(xiàn)實卻很殘酷,雖然傳說中的五帝,從名字的表面上看起來沒有什么關(guān)系,而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從黃帝以后直到周朝結(jié)束,當時的帝王除舜之外,都是黃帝的后代,可以說在中國的遠古時代,至少在黃帝以后,我國古代實行的就是家族世襲。 黃帝是公認的中華始祖,據(jù)歷史的記載,黃帝共有25個兒子,其中有14個兒子分封為王。根據(jù)當時的情況,只有受到分封的人才有可能擁有姓,所以,這14個分封為王的兒子擁有12個的姓,他們分別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分別成為各部落的首領(lǐng),這很類似后來的分封諸侯。 能夠當上諸侯王的多是帝王的兒子或后裔,當然,也不排除某些功勞特別大的異姓封王,但那基本就是特例。且那些沒有分封的兒子,只要沒有夭折,一般也成了朝廷大員,照樣把持著大權(quán)。 黃帝死后,帝位傳給顓頊,顓頊就是傳說中的五帝之首,那顓頊又是誰呢?他是黃帝的孫子,是黃帝次子昌意的兒子。這就是最早的“世襲制”雛形。那禪讓制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實,所謂的禪讓,也是黃帝家族內(nèi)部的事。例如顓頊死后,傳位給帝嚳,帝嚳的祖父叫玄囂也就是少昊,也是黃帝的兒子,父親是蟜極,是黃帝的孫子,帝嚳也就是黃帝的重孫。帝嚳死后傳位于堯,而堯是帝嚳之子。 而后來堯生前就禪位于舜,開始了歷史上傳頌的“禪讓時代”,而舜到底又是誰呢?舜是當時部落“虞”的首領(lǐng),他應(yīng)該是唯一不是黃帝后代的帝王。傳說中他是平民出生,但可信度應(yīng)該不高,因為他能夠成為部落首領(lǐng),這在遠古時代平幾乎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舜可能是炎帝或者是蚩尤的后代。 舜掌管下的虞國日益擴大,很可能是“逼迫”堯禪位給他。要不然,堯怎么可能在退位之后28年才死?而且堯定都平陽,在現(xiàn)在的山西省,后死于谷林,在現(xiàn)在的山東省,這可能嗎?在遠古時代,這可是相當遙遠的距離。而根據(jù)《竹書紀年》記載:“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舜囚堯,復(fù)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可見,堯本意是要傳帝位的人,是自己的兒子丹朱,并不是舜。至于其中發(fā)生了什么,我們不得而知。所以,我們生前就禪位給一位異姓的堯,也是出于無奈嗎?很多年之后的漢獻帝禪位給魏文帝曹丕,我們是否可以從此推測一些什么嗎? 于是,歷史上第一位異姓皇帝舜,后來又禪位給“禹”,而禹又是誰呢?大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也有說是顓頊的六世孫,但無論如何,大禹是黃帝的直系后代是疑問不大的。于是,后黃帝時代,39年之后,歷史重回到黃帝后代的統(tǒng)治之下。 當然,舜之禪位給大禹,也和堯禪位給自己如出一轍,畢竟,舜面對的不只是禹,而是在野的整個黃帝家族。后來,大禹死之后,其兒子啟繼承了帝位,從此,整個夏朝就在大禹這一脈之下統(tǒng)治。 再后來的商朝、周朝,雖然朝代不同,表面看上去,做皇帝的姓氏家族也各不相同,其實都是黃帝的直系后代。商朝的“成湯”,本是子姓,他的十四代先祖叫“契”,別稱“閼伯”,是帝嚳與簡狄的兒子,也就是堯帝的同父異母兄弟。 而周朝的開國黃帝周文王、周武王,本姓“姬”,更是黃帝時期分封的14個諸侯王子之長,所以周朝的皇帝還是延續(xù)的黃帝一脈,只不過換了一個分支而已。從黃帝開始,直到周朝結(jié)束,將近3000年的歷史,中間只有“舜”不是黃帝的直系后裔,成了唯一的一個“異姓”帝王。不知道您對此怎么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