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Natalie Frank 翻譯 | 姚曄 校閱 | 酷炫腦主創(chuàng)&小草 編輯 | 良辰 朗讀 | Yikes 1. 驚悚片《致命誘惑》作為一個契機,使邊緣型人格障礙進入大眾視野并引發(fā)了熱烈的探討,但與此同時,它也為邊緣型人格障礙招惹了許多錯誤的印象和理解。 艾利克斯 |《致命誘惑》 邊緣型人格障礙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是一個令很多人著迷的病癥,一定程度上來說這要歸功于驚悚片《致命誘惑》,這部電影使邊緣型人格障礙獲得了很多的關(guān)注和討論。在影片中,格倫·克洛斯 (Glenn Close) 飾演了一個名叫艾利克斯(Alex)的角色,這一角色的很多性格特質(zhì)可以說如實對應了BPD的表征。然而,電影塑造出的性格特征只是為了讓這一角色以危害主角的“反派”而成立,合理化劇情中的驚悚元素。 《致命誘惑》 這樣的處理意味著影片對艾利克斯的呈現(xiàn)方式做了相當大的、與實際情況不同的改動。很重要的一點是,影片雖然對BPD患者極不穩(wěn)定的人格本質(zhì)有了細膩的刻畫,但是沒能表現(xiàn)出他們同時極容易受傷害的特征,也嚴重缺少對她過去經(jīng)歷的描述——是什么樣的經(jīng)歷塑造出她易患BPD的生理傾向。 為了界定一些情緒不穩(wěn)定、易沖動、對排斥高度敏感并難以治療的患者,Adolf Stern于1938年首次提出了BPD。他發(fā)現(xiàn)這類患者的狀態(tài)游走在神經(jīng)癥和精神病之間,卻不能歸類給任何一邊,因此使用了“邊緣”(Borderline)對其進行命名。 盡管神經(jīng)癥和精神病的界定原本就不清晰,兩者之間的區(qū)別也很模糊,“邊緣”一詞還是被保留并沿用了下來。因為這類患者的癥狀廣泛涉及全部心理及行為特征,并影響到他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所以被劃分為人格障礙。 普通人(左)和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右)思考模式比較,后者思維模式有兩極化特征 | 圖源wehavekids 2. 根據(jù)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五版)的定義,人格障礙是: “明顯偏離個體所屬文化預期的內(nèi)在體驗與外在行為的長久模式,這種模式覆蓋廣泛并難以改變,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發(fā)生并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會引起具有臨床意義的痛苦和損害”(美國精神病協(xié)會,2013)。 需要注意的是,可能經(jīng)歷該定義中所提到的“痛苦”人群包含患者自身、患者及患者周圍人物,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只是患者周圍人物。 世人對所有心理疾病都有一定片面和錯誤的認知。由于這些不準確的說法和觀念會催化出羞辱和歧視,引發(fā)病情惡化,阻礙潛在患者自發(fā)尋求幫助,因此急需被糾正。尤其像是邊緣型人格障礙所面臨的的情況,相關(guān)的大量誤讀已經(jīng)通過媒體在熒幕上散布出去,并持續(xù)加劇現(xiàn)實中對這一病癥的誤解,所以糾正刻不容緩。 3. DSM-5對邊緣型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 一種人際關(guān)系、自我形象和情感不穩(wěn)定以及顯著沖動的普遍心理行為模式;始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種背景下,表現(xiàn)為下列5項(或更多)癥狀: >> 極力避免真正的或想象出來的被遺棄。 >> 一種不穩(wěn)定的緊張的人際關(guān)系模式,以極端理想化和極端貶低之間的交替變動為特征。 >> 身份紊亂:顯著的持續(xù)而不穩(wěn)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覺。 >> 至少在2個方面有潛在的自我損傷的沖動性(例如,消費,性行為,物質(zhì)濫用,魯莽行駛)。 >> 反復發(fā)生自殺行為、自殺姿態(tài)或威脅或自我傷害。 >> 由于日?;顒铀碌那榫w不穩(wěn)定(例如,強烈的短暫發(fā)作的悲傷、易激怒或焦慮)。 >> 慢性的空虛感。 >> 不恰當?shù)膹娏覒嵟螂y以控制發(fā)怒(例如,經(jīng)常發(fā)脾氣,肢體斗毆)。 >> 短暫的與應激有關(guān)的偏執(zhí)觀念或嚴重的分離癥狀。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對事物的認知只有極端的“好”和“壞” | 圖源verywellmind.com 4. 戳穿對邊緣型人格障礙的錯誤認識 謬誤1:患有BPD的人只是很難相處罷了。這根本就不是病。 大部分BPD患者的確是極其難相處的,除非你能剛好在他們需要的時間點準確地回應他們的需要。 我們都曾經(jīng)歷過學習的過程,并在某種情況下加強一些特定的行為。如果我們在健康的環(huán)境中成長,通常這些行為和人際交往模式都是適應性的。但對某些人來說并不是這樣。出于某些本文未能具體探討的原因,BPD為了獲得他們所需要的東西所學習到的行為方式,通常會令與他們有實際互動的人感到反感。 雖然目前BPD的病因尚未明確,但有大量的研究表明遺傳、大腦結(jié)構(gòu)和功能以及環(huán)境、文化和社會因素都對其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一點很明確,那就是BPD是一種確認存在的、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痛苦的心理疾病 (Paris, 2018)。 謬誤2:BPD患者很有心計和控制欲。 人們發(fā)現(xiàn)BPD群體有點討厭還很難相處后,就會回避、排斥他們。其中一個原因是,大家普遍認為BPD人群總想著如何徹底地操控別人,讓別人按他們的想法行動。他們蠻橫、混亂和反復無常的行為常常被認為是故意展現(xiàn)出來的。 然而實際上,大多數(shù)人都沒有意識到BPD患者并不是有意表現(xiàn)出負面的行為,這只是他們知道的照顧自己的唯一方式。BPD使他們變得僵化、不懂變通,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變得更具適應性,只一味陷在自己學到的和一直以來遵守的行為模式中無法自拔。 他們這么做是為了防止自己墮入比死亡更可怕的命運——孤身一人或被拋棄。只要能夠把自己留在重要的人身邊,那么這些行為就是有效的,值得保留的。但如果他們覺得有誰馬上要離開他們的話,他們會將自己的行為升級到任何必要的程度來留住對方。在他們看來,這關(guān)乎到生死存亡。 “操控”意味著深思熟慮的盤算和蓄意的設計??赏鶎PD人群來說,這些行為意味著孤注一擲,是他們?yōu)榱藵M足情感需求的最后一搏。他們絕不是有意識地試圖去操縱或控制他人。 圖源money 謬誤3:BPD只是躁郁癥(雙相情感障礙)的一種極端案例。 BPD和躁郁癥其實有很大的不同。雖然這兩種疾病的表征都包含沖動和情緒波動,但它們是不一樣的。 需要牢記的是,人格障礙是普遍的、持久的,幾乎影響到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相比之下,沒有躁狂或抑郁發(fā)作的躁郁癥患者表現(xiàn)穩(wěn)定,能夠正常生活。通常情況下,躁郁癥患者平均發(fā)病周期為一年一次或兩次,所以大多數(shù)時候都處于平穩(wěn)期。 躁郁癥患者可以維護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可能有的時候會受到躁狂或抑郁發(fā)作的干擾,但一般就算處于發(fā)病期,親密關(guān)系也不會受到破壞。而在對BPD群體的觀察中未能發(fā)現(xiàn)躁郁癥患者在發(fā)作期之外表現(xiàn)出的穩(wěn)定性。 謬論4:BPD群體只是過于固執(zhí)和抗拒改變,這就是他們?yōu)槭裁礋o法好轉(zhuǎn)。 事實上,幾乎每一個人都很抗拒改變。當我們已經(jīng)非常習慣和熟悉的時候,除非能夠扭轉(zhuǎn)局勢,否則我們都不想改變。不過話說回來,適應新事物也算是一種調(diào)整,但畢竟每個人都會有些不愿意放手的東西。 而BPD患者很可能從童年時期開始就有一套自己賴以生存的體系。盡管這套體系絕大多數(shù)時候會給他們帶來痛苦,但這是他們的全部。 對于邊緣人格障礙患者,可以通過聯(lián)合治療方法有效地幫助他們尋找到他們愿意改變的方面,包括引導他們?nèi)ジ惺芤粋€與以往不同的人際交往方式。同樣,如果希望他們能放棄慣用的行為策略,必須首先教給他們滿足需求的新方法。 謬誤5:BPD群體不在乎他們周圍的人。他們只看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BPD患者很難調(diào)節(jié)自身的情緒,并不意味著他們體驗不到情緒。當他們感覺到他人有希望參與到自己的生活中時,他們會變得極富同情心并愛意滿滿。BPD群體關(guān)心他們的朋友和家人,也能確實感受到并傳達出共情。在照顧寵物方面,他們也可能天賦異稟。 可惜的是,人格障礙帶來的一些麻煩,比如情緒波動、人際交往能力的欠缺、沖動行為和不穩(wěn)定的自我映像,是很極端的,會給他們的人際關(guān)系不斷制造問題。BPD患者的人可能無法覺察到他們的行為和期望是如何影響他們所愛之人的,而這又會被別人看作是缺乏關(guān)心和同情。 當他們確實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給重要的人帶來了巨大的痛苦時,他們可能會感到內(nèi)疚并變得抑郁。但是,人格障礙帶來的各種缺陷,特別是情緒、迫切需要被認可、對被拋棄的恐懼等方面,會阻止他們依據(jù)共情采取行動,如幫助他人或表達他們的同情。 謬誤6:人格障礙的患者只是想通過自殺來博關(guān)注,他們并不是真的求死。 的確有很多時候,BPD患者會用自殘來吸引注意力或喊停他們不期望的事情,也會用這種手段來懲罰自己或調(diào)節(jié)情緒。雖然他們可能無法控制情緒的強烈程度和具體感受,但在自殘時,他們可以控制痛苦的強度。 然而,這與真正的自殺行為是不同的。那些有自殺意圖的BPD患者也會有自殘行為,這時他們感覺到痛苦太強烈,太沉重,無法再承受,自殺是唯一的出路。 許多BPD患者同時患有情緒障礙,當情緒障礙和他們的沖動行為和情緒失調(diào)疊加在一起,導致突發(fā)自殺行為的話,結(jié)果往往是致命的,無法挽回。在BPD患者中,多達10%的人死于自殺,而在這之中,幾乎不存在因為自殘行為而意外致死的案例。 圖源5xini 不管是哪一種情況,自殘行為都應該時刻被高度重視,千萬不要以為這只是為了博關(guān)注或掌握主導權(quán)而做做樣子。即使是不以自殺為意圖的自殘行為,也急切需要被關(guān)注和解決。在BPD群體中,非自殺意圖的自殘行為和后續(xù)自殺行為之間有很強的相關(guān)性 (Sadeh, Londahl-Shaller, Piatigorsky, Fordwood, Stuart, McNiel, D. e. & Yaeger, 2014)。 盡管所有的自我傷害行為都迫切需要解決,但要注意,對于BPD患者來說,自我傷害通常也是一種應激反應,具有一定功能。因此在處理自我傷害行為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做的是為患者提供其他選擇,而不是直接剝奪他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發(fā)揮作用的一些應對能力。 謬誤7:只有女性會患BPD。 圖源Metro 女性的BPD患者的數(shù)量多于男性不假。然而,根據(jù)患病率的估計,接受診斷的人中至少有30%是男性。這個數(shù)值很可能還被低估了,因為構(gòu)成診斷標準的癥狀更有可能出現(xiàn)在女性身上,男性的表現(xiàn)可能和女性會有一些不同。 跟女性患者相比,BPD男性患者更加易沖動,人身攻擊性也更強;跟一般女性相比,表現(xiàn)出更多自戀、反社會、偏執(zhí)和分裂。與女性相比,男性表現(xiàn)出依賴和強迫性人格特征的傾向也較小 (Sher, Rutter, New, Siever & Hazlett, 2019)。這些差異意味著我們可能缺乏專門適用于男性的評估標準。 謬誤8:BPD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 這個謬誤可能造成極深遠的負面影響,因為它削弱了人們尋求幫助的積極性,造成持久的痛苦和對未來的絕望。和任何其他疾病一樣,治療的效果在于治療技巧和治療師的水平,以及患者的配合程度。 目前而言,只要治療得當,即使是病情嚴重的患者也能有明顯的改善。通常將治療某些早期癥狀(如焦慮和抑郁)的藥物和針對行為及行為原因的心理治療相結(jié)合,是治療邊緣人格障礙的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 謬誤9:BPD群體很危險。 這個印象很不幸地被《致命誘惑》進一步強化了。事實是,BPD患者傷害自己的可能性要遠遠高于傷害他人。他們的確時常表現(xiàn)得易激怒,甚至不合時宜、無緣無故地暴怒??梢渣c燃他們的導火索非常短,他們大部分時間好像都在生氣,甚至會容易被卷入肢體沖突。 《致命誘惑》 2016年在英國進行的一項大型研究發(fā)現(xiàn),BPD疾病本身與暴力沒有明顯的關(guān)聯(lián)。然而,患有這種疾病的人更有可能同時出現(xiàn)反社會人格障礙和藥物濫用等情況,這就增加了攻擊和暴力的風險。一篇綜述類文獻報告了類似的結(jié)論,即缺乏證據(jù)表明僅僅患有BPD會導致對他人暴力行為的增加 (González, Igoumenou, Kallis & Coid, 2016)。 5. 要點小結(jié) 盡管全世界對BPD的討論越來越多,但它仍然是一種鮮為人知的疾病。BPD患者不僅飽受疾病帶來的痛苦,還遭受著與這種疾病有關(guān)的誤解、負面觀念和評價的影響。這些人往往被排除在社會服務系統(tǒng)之外,在心理健康領域和社會環(huán)境中都經(jīng)歷著歧視和侮辱。 提高公眾和醫(yī)療專業(yè)人員對BPD患者所面臨的痛苦的認識和理解,尤為重要和迫切。他們應該得到充滿關(guān)懷的、專業(yè)的、有效的治療。 同樣的,與BPD患者交流的人,要積極傳達出接納的態(tài)度,避免因?qū)膊〉钠嬲J知而造成排斥。邊緣人格障礙的康復是有可能的,他們獲得感受生活積極面的能力,包括健康的人際關(guān)系,也是可能的。這或許需要一些時間,但更好的明天一定會來臨。 對于輕度和中度抑郁癥,認知行為療法是發(fā)達國家一致認可的最有效的心理干預方法,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認知行為療法,一個人可以在生活中學會應對各種負面情緒問題的“自我療愈”方法。酷炫腦將于 6 月 15 日(周六)晚 20:00 點,帶你了解和學習使用認知行為療法來對抗抑郁。 課程簡介: 由于童年以及一系列重要經(jīng)歷的影響,抑郁的人對自己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信念,比如認為自己沒有能力、不值得被愛或沒有價值。在這些想法和信念與外界負性生活事件的雙重影響下,人們就有可能抑郁。 在過去的 50 年間,研究者們分別從神經(jīng)生理學角度和認知模型出發(fā),開發(fā)針對抑郁的解決之道,最終形成了兩大主流治療方法——藥物干預和認知行為療法。 英國國家衛(wèi)生與服務優(yōu)化研究院(NICE, 2009)發(fā)布的抑郁識別和干預指南指出: >> 針對輕度至中度的抑郁癥,首選團體或個體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 針對中度至重度抑郁癥,首選個體認知行為療法結(jié)合藥物治療(SSRIs)。 在歐美發(fā)達國家,認知行為療法 是治療抑郁的主流心理治療方法。無論是輕、中、重度抑郁癥患者,還是那些未達到診斷標準、但有明顯的抑郁表現(xiàn)的人,都應該了解認知行為療法 的理念和技術(shù)來以便更好地幫助自己。認知行為療法不僅有效,而且理念簡單易懂,技術(shù)便于操作。它的一個核心目標便是教會人們成為自己的治療師。 課程大綱: 1、抑郁的定義及識別 2、CBT 如何看待抑郁的形成 3、如何通過 CBT 中的認知技術(shù)來減少抑郁 4、如何通過 CBT 中的行為技術(shù)來減少抑郁 講師介紹: 唐信峰:香港大學臨床社會工作博士在讀,認知行為療法取向心理咨詢師。 早期教育經(jīng)歷: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學士,北京理工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 受訓經(jīng)歷: 2011-2014 心理咨詢碩士課程,北京理工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 2014-2015 認知行為療法培訓,北京師范大學行為健康研究中心; 2016-至今認知行為療法連續(xù)培訓,香港認知治療學會(ICT)。 師從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黃富強教授。黃教授曾接受美國貝克學院(Beck Institute)的認知治療訓練,是中國地區(qū)唯二兩名認知行為療法協(xié)會成員之一?,F(xiàn)為美國認知治療師學會(ACT)認證治療師及會士(Fellow,中國僅兩位)。 2007 年,黃教授成立了香港認知治療學會并擔任主席至今。他對認知治療進行大量的本土化實踐并推展至更多臨床工作范疇,如焦慮、抑郁、賭博成癮及癌癥等等,常被邀請進行認知行為治療的培訓及督導。發(fā)表了超過 100 篇學術(shù)論文,并撰寫或主編十本書籍或治療手冊。 聽課收獲: 1、你將了解到抑郁產(chǎn)生的原因(如認知偏差),從而對自己的處境建立起更清晰透徹的理解; 2、你將會學習到一系列科學有效的技巧(如認知重構(gòu)和行為激活),從而更高效地幫助自己減少抑郁。 適合人群: 1、診斷為抑郁癥、且在服用抗抑郁藥物,但是并未接受心理治療的群體 2、感覺自己有明顯抑郁情緒,但是并未在醫(yī)院接受診斷的群體 3、想對自己的負面情緒有更多的了解和掌握有效應對方法的群體 報名方式: 方式一:長按課程海報二維碼 方式二: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進入《如何走出抑郁的泥潭:來自認知行為療法的建議》課程 很多研究發(fā)現(xiàn),雙相情感障礙(又稱躁郁癥)和大腦的免疫炎性反應有關(guān)。 時而情緒高昂,覺得自己無所不能;時而抑郁寡歡,情緒極度低落 .......雙相情感障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參考文獻: [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 [2] González, R. A., Igoumenou, A., Kallis, C., & Coid, J. W. (2016).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violence in the UK population: categorical and dimensional trait assessment. BMC psychiatry, 16(1), 180. [3] Paris, J. (2018). Clinical features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Theory, Research, and Treatment, 2, 419. [4] Paris, J. (2018). Clinical features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Theory, Research, and Treatment, 2, 419. [5] Sadeh, N., Londahl-Shaller, E. A., Piatigorsky, A., Fordwood, S., Stuart, B. K., McNiel, D. E., ... & Yaeger, A. M. (2014). Functions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with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symptoms. Psychiatry research, 216(2), 217-222. [6] Sher, L., Rutter, S. B., New, A. S., Siever, L. J., & Hazlett, E. A. (2019). Gender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aggression, suicidal behaviour, and psychiatric comorbidity in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139(2), 145-153. [7] Stern, A. (1938). Psychoanalytic investigation of and therapy in the border line group of neuroses. The Psychoanalytic Quarterly, 7(4), 467-489. 本文系網(wǎng)易新聞·網(wǎng)易號“各有態(tài)度”特色內(nèi)容 點亮這里,讓朋友知道你熱愛腦科學 |
|
來自: Youngheart55 > 《腦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