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3 人民政協(xié)報 ▲詩人屈原 主講人:趙敏俐 簡介:趙敏俐,浙江大學教授。中國《詩經(jīng)》學會副會長,中國屈原學會副會長??蒲兄饕较驗橄惹貎蓾h文學與文化、中國古代詩歌、中國現(xiàn)代學術史。主要著作有:《兩漢詩歌研究》《文學傳統(tǒng)與中國文化》《周漢詩歌綜論》《先秦君子風范》《漢代樂府制度與歌詩研究》等,主編《中國詩歌通史》《中國文學通論·先秦兩漢卷》《文學研究方法論講義》《中國文學研究論著匯編》等數(shù)十部,發(fā)表論文100余篇。其科研成果獲得過教育部人文社科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等多種獎勵。 ■端午節(jié)就要到了。每到端午,我們自然想到屈原。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愛國愛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獨立不遷、品行高潔的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鼓舞著無數(shù)中華兒女。他的詩作,是中國詩歌史上與《詩經(jīng)》并立的又一高峰,澤被百代。今天我們在端午節(jié)紀念屈原,正是為了將其精神和人格得以延續(xù),得以傳承。本期講壇邀請趙敏俐教授講述端午和屈原的故事。 端午和屈原的關系 端午是一個古老的中國節(jié)日,它的起源不明。 近人聞一多作《端午考》,認為它和南方文化有關,是龍的節(jié)日。近來還有人提出了其他說法,如有的人說它是一個鎮(zhèn)妖避邪的節(jié)日(張心勤《端午節(jié)非因屈原考》,《齊魯學刊》1982年第一期),有人認為它起源于夏至日(劉德謙《“端午”始源又一說》,《文史知識》1983年第五期)。端午節(jié)紀念的名人,據(jù)說還有伍子胥和孝女曹娥,《藝文類聚》四引《琴操》:“介子綏……抱木而燒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發(fā)火?!薄妒勒f新語·捷悟》篇《注》引《會稽典錄》:“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能撫節(jié)安歌,婆娑樂神,漢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縣江虄濤迎波神而上,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七日,遂投江而死。” 但影響最大的,有歷史文獻可考的,還是紀念屈原一說。一見于梁人吳均的《續(xù)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保ā端囄念惥邸肪硭囊罚┒娪诹喝俗阢恋摹肚G楚歲時記》:“荊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蹋百草,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庇衷唬骸扒允侨账漓躲枇_,人傷其死,所以并將舟楫以拯之,今之競渡,是其遺跡。”三見于《襄陽風俗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原通夢告妻,所祭食皆為蛟龍所奪。龍畏五色絲及竹,故妻以竹為粽,以五色絲纏之。今俗其目皆帶五色絲食粽,言免蛟龍之患也?!保ā短藉居钣洝芬凰奈逡?/span> 這些說法,不但將端午節(jié)和屈原投水而死的時間聯(lián)系起來,而且將端午節(jié)的許多民俗活動也做了相應的解釋。唐人文秀有《端午》一詩曰:“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不能洗得直臣冤?!痹娭忻鞔_說端午節(jié)為紀念屈原,并稱其為“萬古傳聞”??梢?,不管這個節(jié)日最初起源于何時,由何起因,至晚到唐代,將端午視為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就已經(jīng)得到了民眾的普遍認可,是民心所向了。 屈原精神的偉大 人們之所以這樣懷念屈原,用一個節(jié)日長久地紀念他,自然是因為他的偉大。屈原的偉大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他對楚國故土和人民的熱愛,一個是他堅守理想獨立不遷的高尚節(jié)操,兩者互為表里,相映生輝。在中國古代,沒有一個詩人像他這樣在兩方面都值得永遠的尊敬。 屈原首先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屈原是楚國先王的后裔,有高貴的血統(tǒng),這使他和楚國故土有著不可分割的血肉聯(lián)系,熱愛楚國乃是他天生的遺傳基因。正因為如此,屈原的這種愛也就特別深切,超越于一般人之上。他希望在楚國能實現(xiàn)他的“美政”理想,讓楚國一天天強大,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而屈原卻生活在一個君王昏庸、佞臣得勢的時代,這使他的理想難以實現(xiàn),必須要承擔起改造社會的責任?!峨x騷》開篇就說:“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敝祆渖畹谩峨x騷》之意,注曰:“賦而比也。三十曰壯。棄,去也。草荒曰穢,以比惡行。騏驥,駿馬,以比賢智。言君何不及此年德壯盛之時,棄去惡行,改此惑誤之度,而乘駿馬以來隨我,則我當為君前導,以入圣王之道也。”由此看來,詩人屈原從政之始,就希望楚王能夠棄穢除惡,重用賢才。屈原為國家處于這種危險境地而擔心,他不顧個人安危奔走在楚王前后,希望楚王能步履堯舜:“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忽奔走于前后兮,及前王之踵武?!钡z憾的是楚王不能體察他的忠心,屈原為此而痛苦、彷徨,但并沒有放棄,因為他所做的這一切并不是為了楚王,也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楚國人民的幸福,是為了楚國的強大。他為此而上天入地的求索,陳詞重華,叩問歷史。他堅信自己的正確,決不放棄自己的理想。他最終沉江于汨羅,不僅僅是因為楚都的淪陷,還因為理想的破滅。其實他的死志早已確定,在《離騷》的結尾,他已經(jīng)表明了自己的心志:“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于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鼻菫榱藗ゴ蟮摹懊勒崩硐攵I身的。所以說,他愛國的精神核心是“美政”理想,這是愛國的最高形式。 屈原的偉大還在于他有高潔的人格。他早年所作的《橘頌》就是他人格的寫照?!班禒栍字?,有以異兮”,可見,少年時他便有不凡的志向,有“獨立不遷”的品格。在楚國君昏臣佞,在“眾女嫉余之蛾眉,謠諑謂余以善淫”,在“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他能堅持“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女媭苦口婆心地勸他,說現(xiàn)在是“薋菉葹以盈室”“世并舉而好朋”的時代,質問他“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紛獨有此姱節(jié)?”要他與世俗同流合污。但是,屈原認準了自己的理想,決不改變初心。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申明:“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阽余身而危死兮,覽余初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楚辭·漁父》一篇,就是對屈原這種高潔的個體人格的真實記錄:“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至于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瘽O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身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由此可見,屈原之死,并不僅僅是為國殉情,更是為了保持自己的高尚節(jié)操,他是寧死也不肯玷污自己的清白之身,寧死也要保持自己高傲氣節(jié)的人。 屈原之后,中國還出現(xiàn)了許多具有憂國憂民精神和獨立品格的大詩人,如寧可辭官歸隱也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不愿“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李白,將“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視為人生理想的杜甫,臨死也不忘恢復中原的陸游,等等。但是,為了追求“美政”理想而矢志不渝,寧死也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污,將這二者統(tǒng)一在一起,并且最終殉身而死的大詩人,只有屈原,他從兩個方面都為后人做出了光輝榜樣。中國歷史上有那么多的文化名人,但是人民自發(fā)地用一個節(jié)日來紀念的,只有屈原,這就是屈原的偉大。屈原是真正的人民詩人。 屈原形象的樹立和作品的經(jīng)典化 屈原投江而死在當時一定引起了社會的震動,他的故事由此而廣泛傳播。屈原去世不過百年,漢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賈誼被貶長沙之時,就寫了一篇《吊屈原賦》憑吊他??梢?,在百年的時間里,屈原的故事已經(jīng)廣為人知。又過了不到百年,司馬遷將他的故事寫入《史記》。人們感傷他的遭遇,驚嘆他的才華,傳承他的詩篇,學習他的精神。 屈原形象的樹立,一方面源自于他一生的遭遇和沉江而死的悲劇,另一方面源自于他的作品。 屈原的代表作是《離騷》,這是詩人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嘔心瀝血而寫成的長詩。詩中詳述了詩人在追尋理想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挫折,內心的矛盾、痛苦和掙扎,直到最后希望的破滅,表白了愿以死明志的決心。讀來可謂聲聲是淚,字字是血。古今中外,所有的優(yōu)秀抒情詩無疑都是詩人生命情感的獨立抒發(fā)。屈原作品和屈原其人是合為一個整體的,它們共同成就了屈原的偉大。司馬遷在《屈原賈生列傳》中說: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峨x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秶L》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絜,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這段話,據(jù)后人研究,其中也包括了淮南王劉安對屈原的評價,其中包括對屈原其人的充分肯定,和對《離騷》這篇作品的高度評價。從人來講,他們認為屈原是“正道直行,竭忠盡智”;從文來講,他們認為《離騷》是一篇抒發(fā)忠怨之情的作品,“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所以,這篇作品直接繼承了《詩經(jīng)》的“風雅”精神,“《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峨x騷》有關乎治理國家大政的豐富內容,“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再進一步,他們則從“文”“辭”“志”“行”四個方面對屈原和《離騷》做了高度評價:“其文約,其辭微,其志絜,其行廉”?!捌渲窘e,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我認為,這是對屈原和《離騷》的最準確、最高也最公允的評價。 屈原所生活的時代是戰(zhàn)國時代,屈原的出身是貴族,這使他的作品中包含了戰(zhàn)國士人和楚國貴族的雙重精神,辭采富麗而感情充沛,因而有一種大氣磅礴之勢。這使之與漢代以后的文風大不相同。故此,也曾受到有嚴重儒家思想的班固的批評,說他“露才揚己”,對他的死也有微辭,說他屬于“貶潔狂狷景行之士”,說他的作品“多稱昆侖冥婚宓妃虛無之語,皆非法度之政、經(jīng)義所載”。顯然,這是對屈原的苛求誤解。所以,他的這一說法就受到了東漢著名文學家王逸的批評。在王逸看來,“屈原之詞誠博遠矣。自終沒以來,名儒博達之士著造詞賦,莫不擬其儀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竊其華藻。所謂金相玉質,百世無匹,名垂罔極,永不刊滅者矣?!边@是對班固之說的有力反駁。王逸對班固的反駁當然沒有問題。但是他為了強調《離騷》的價值,而將它完全比附于《詩經(jīng)》,這就抹殺了這部偉大詩篇的獨特成就。 事實上,作為生長于楚國的貴族,屈原所創(chuàng)作的楚辭這一文學體式,雖然從中華文化傳統(tǒng)上繼承了《詩經(jīng)》精神,但是畢竟還有鮮明的地方文化色彩,這使它得以成為《詩經(jīng)》之后的又一詩歌高峰。因此,充分地認識楚辭與《詩經(jīng)》的異同,給它以一個更為準確的歷史定位,就顯得特別重要。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專寫《辨騷》一篇,對此做了很好的闡釋。他首先從產(chǎn)生的時代給《離騷》以定位:“自風雅寢聲,莫或抽緒,奇文郁起,其《離騷》哉!固已軒翥詩人之后,奮飛辭家之前。豈去圣之未遠,而楚人之多才乎?”這就兩個方面將楚辭與《詩經(jīng)》的傳承關系辨析清楚,說它的產(chǎn)生有兩個因素:第一是從時間上的“去圣之未遠”,第二是空間上的“楚人之多才”。也正因為這兩點,使它既從“典誥之體”“規(guī)諷之旨”“比興之義”和“忠怨之辭”四個方面繼承了“風雅”傳統(tǒng),又從“詭異之辭”“譎怪之談”“狷狹之志”和“荒淫之意”四個方面突顯了自己的特色。于是,他得出結論說:“固知楚辭者,體憲于三代,而風雜于戰(zhàn)國,乃雅頌之博徒,而辭賦之英杰也。觀其骨鯁所樹,肌膚所附,雖取溶經(jīng)旨,亦自鑄偉辭。”上承三代傳統(tǒng),獨秀于戰(zhàn)國之時,“取溶經(jīng)旨,自鑄偉辭”,這就是劉勰從時空上給楚辭的定位。正因為如此,它的成就和影響,也是在《詩經(jīng)》之后而獨步天 下,為后人學習的榜樣:“是以枚賈追風以入麗,馬揚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詞人,非一代也。故才高者菀其鴻裁,中巧者獵其艷辭,吟諷者銜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痹趧③目磥?,后世文人若想做好文章,最好的方式就是同時兼學詩騷二者:“若能憑軾以倚雅頌,懸轡以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真,玩華而不墜其實,則顧盼可以驅辭力,咳唾可以窮文致,亦不復乞靈于長卿,假寵于子淵矣?!彼詈罂偨Y說:“不有屈原,豈見《離騷》?驚才風逸,壯志煙高。山川無極,情理實勞。金相玉式,艷溢錙毫?!?/span> 可以說,劉勰的《辨騷》一篇,既是對屈原的定評,也標志著楚辭經(jīng)典化的最終完成。從此以后,無論是對于屈原的評價和對于《楚辭》的認識,基本上不再有大的爭議,楚辭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由此而確立。 每逢端午詠屈原 同《楚辭》的經(jīng)典化與地位的確立一樣,端午節(jié)最終成為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也有一個過程。 從名稱上講,“端午”或稱“端陽”“重五”,指的是夏歷五月五日,它作為節(jié)日,或者和時令有關,或者和風俗有關,但最初應該和屈原無關?!妒酚洝っ蠂L君列傳》:“田嬰有子四十馀人。其賤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嬰告其母曰:‘勿舉也?!淠父`舉生之。及長,其母因兄弟而見其子文於田嬰。田嬰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頓首,因曰:‘君所以不舉五月子者,何故?’嬰曰:‘五月子者,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蓖醭洹墩摵狻じL撈芬灿杏涊d?!吧蚣s《宋書·王鎮(zhèn)惡傳》:“鎮(zhèn)惡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繼疏宗。(王)猛見奇之,曰:‘此非常兒,昔孟嘗君惡月生而相齊,是兒亦將興吾門矣!’故名之為鎮(zhèn)惡?!笨梢姡诠糯膫髡f中,五月五日可能是一個比較兇惡的日子。所以從民俗上講,端午節(jié)拴五彩線、采艾蒿,沐浴等可能都與驅除不祥有關?!端囄念惥邸芬独m(xù)漢禮儀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柳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初學記》卷四引《荊楚歲時記》曰:“俗謂是屈原死汨羅日,傷其死所,并命將舟楫以拯之,至今為俗?!庇忠洞蟠鞫Y》曰:“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庇忠阢痢肚G楚記》曰:“五月五日,荊楚人并蹋百草,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攘毒氣。故師曠占曰:‘歲多病則艾草先生也’?!睆亩宋绻?jié)紀念的名人來講,除了屈原之外,還有介子推、伍子胥和孝女曹娥?!端囄念惥邸肪硭摹稓q時中》引《風俗通》曰:“五月五日,以五采絲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溫,亦因屈原。” 可見,在東漢時代,端午節(jié)紀念屈原的習俗流傳尚不太廣遠。但是在梁時吳均(469~521年)的《續(xù)齊諧志》和宗懔(約499~563年)的《荊楚歲時記》中都有了生動的記載。到六朝時候,端午以紀念屈原的說法,已經(jīng)逐漸流傳起來。 將端午從一般的民俗節(jié)日演變成一個紀念文化名人的節(jié)日,這表現(xiàn)了民眾對屈原精神的高度認可,對屈原的懷念與熱愛。從此,使這個節(jié)日具有了雙重的文化內涵,每逢端午詠屈原,也成為中國詩歌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從古至今,代有佳作。 將端午節(jié)和屈原合詠的詩歌,比較早且有代表性的是唐代劉禹錫的《競渡曲》: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揚桴擊節(jié)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lián)。 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鳴馀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云委江之湄。 彩噴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注。 (《樂府詩集》卷九十四) 此詩前有小序:“競渡始于武陵,至今舉楫而相和之音,咸呼‘何在’,招屈之義也?!惫徽J為《競渡曲》即由此而起。此詩當為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時所作。朗州在隋大業(yè)初年為武陵郡,唐初復為朗州,天寶初又改為武陵郡,乾元初又復為朗州。轄境相當于今湖南常德市及漢壽、桃源縣地。由此可見,至遲到中唐時代,在武陵一帶每年端午節(jié)所舉行的龍舟競渡,就已經(jīng)和紀念屈原連在一起了,詩中描寫了沅江上舉行的端午龍舟競渡,場面熱烈。彩繪的龍舟蓄勢待發(fā),鼓聲隆隆,亂流齊進,如蛟龍出水,長虹飲河。刺史在岸邊觀看,頒酒犒賞。得勝者興高采烈,落敗者顏色沮喪。江邊彩旗夾岸,觀者如云。直到天色已晚,游人才散。觀此描寫,可見在唐代,端午的龍舟競渡已經(jīng)相當隆重,與今日的龍舟競賽幾乎沒有區(qū)別。當然,詩人也由此生發(fā)感慨,曲終人散,日暮空愁,屈原何在?只有招屈亭前的水日夜不息地滾滾東流。劉禹錫參與了永貞革新,因失敗而被貶于此處,由此而想到屈原的遭遇和處境,自然也帶有無限的傷懷,可謂有感而發(fā)。宋人劉克莊的《賀新郎·端午》一詞,同樣是在端午節(jié)時懷念屈原的佳作: 深院榴花吐。畫簾開、綀衣紈扇,午風清暑。兒女紛紛夸結束,新樣釵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觀渡。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溪雨急,浪花舞。靈均標致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醑。誰信騷魂千載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說是、蛟饞龍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聊一笑,吊千古。(《全宋詞》卷346) 初夏時節(jié),端午來到,兒女們束裝打扮,競相夸耀;游人們爭到河邊看龍舟競渡,詩人也逢場作戲前去觀賞,陌上少年旗鼓爭鳴,溪雨正急,浪花飛舞,場面壯觀。而詩人卻不由得想起紉蘭懷椒的詩人屈原,想到端午節(jié)許多風俗都因他而起,不免心懷惆悵,寫詞憑吊。 同樣是端午觀渡,明人邊貢的《午日觀競渡》則又是另一種情懷: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元是木蘭舟。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怨魂終古在,楚鄉(xiāng)遺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溫廣義《歷代詩人詠屈原》) 邊貢曾官至吏部尚書,《明史·文苑》中有傳。此詩寫龍舟比賽的盛況,默悼詩人的英靈,亦頗有感情。屈原的愛國精神曾經(jīng)鼓舞了無數(shù)志士仁人,他們在國難當頭之時,自然更要借端午抒發(fā)感想。宋代愛國詩人文天祥在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軍被扣,在鎮(zhèn)江逃脫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謠言所誣陷。為了表明心志,他就在端午這天寫下了《端午即事》一詩以表白心跡: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發(fā)日已改。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國難當頭,詩人出使敵國被扣,好不容易逃脫卻又受人誣陷。此時此地又逢端午,詩人不由得興發(fā)感嘆,說自己丹心朗朗,從未改變,并表達了向屈原學習的志向,在我們的面前樹立了一位像屈原一樣為國難奔波卻壯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端午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源遠流長;屈原是中國人民的偉大詩人,光耀千古。端午和屈原合在一起,是人民的選擇,文化的認可。通過節(jié)日的慶典和民俗的傳承,屈原的光輝形象和偉大精神將會代代相傳,永遠激勵著我們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