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濡養(yǎng)筋肉骨節(jié)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經筋具有約束骨骼、屈伸關節(jié)、維持人體正常運動功能的作用,正如《素問·痿論》所兌:“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苯浗顬椴?,多為轉筋、筋痛、痹證等,針灸治療多局部取穴而瀉之。 中文名 十二經筋 外文名 twelve muscle regions 出處 《素問·痿論》 含義 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 經筋分布十二經筋的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結聚于關節(jié)、骨骼部,走向軀干頭面。十二經筋行于體表,不入內臟,有剛筋、柔筋之分。剛(陽)筋分布于項背和四肢外側,以手足陽經經筋為主;柔(陰)筋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內側,以手足陰經經筋為主。足三陽經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結于順(面);足三陰經筋起于足趾,循股內上行結于陰器(腹);手三陽經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結于角(頭);手三陰經筋起于手指,循臑內上行結于賁(胸)。 經筋介紹足太陽經筋起于足小趾,向上結于外踝,斜上結于膝部,在下者沿外踝結于足跟,向上沿跟腱結于腘部,其分支結于小腿肚(腨外),上向腘內則,與腘部另支合并上行結于臀部,向上挾脊到達項部;分支入結入舌根;直行者結于枕骨,上行至頭頂,從額部下,結于鼻;分支形成“目上網”(即上瞼),向下結于鼻旁,背部的分支從腋行外側結于肩髃;一支進入腋下,向上出缺盆出,上方結于耳行乳突(完骨)。又有分支從缺盆出,斜上結于鼻旁。 足少陽經筋起于第四趾,向上結于外踝,上行沿脛外側緣,結于膝外側;其分支起于腓骨部。上走大腿外側,前邊結于“伏兔”,后邊結于骶部。直行者,經季脅,上走腋前緣,系于胸側和乳部,結于缺盆。直行者,上出腋部,通過缺盆,行于太陽筋的前方,沿耳后,上額角,交會于頭頂,向下走向下頜,上結于鼻旁。分支結于目外眥,成“外維”。 足陽明經筋起于第二、三、四趾,結于足背;斜向外上蓋于腓骨,上結于膝外側,直上結于髀樞(大轉子部),向上沿脅肋,連屬脊椎。直行者,上沿脛骨,結于膝部。分支結于腓骨部,并合足少陽的經筋。直行者,沿伏兔向上,結于股骨前,聚集于陰部,向上分布于腹部,結于缺盆,上頸部,挾口旁,會合于鼻旁,上方合于足太陽經筋——太陽為“目上網”(下瞼)。其中分支從面頰結于耳前。 足太陰經筋起于大足趾內側端,向上結于內踝;直行者,絡于膝內輔骨(脛骨內踝部),向上沿大腿內側,結于股骨前,聚集于陰部,上向腹部,結于臍,沿腹內,結于肋骨,散布于胸中;其在里的,附著于脊椎。 足少陰經筋起于足小趾的下邊,同足太陽經筋并斜行內踝下方,結于足跟,與足太陽經筋會合,向上結于脛骨內踝下,同足太陰經筋一起向上,沿大腿內側,結于陰部,沿脊里,挾膂,向上至項,結于枕骨,與足太陽經會合。 足厥陰經筋起于足大趾上邊向上結于內踝之前。沿脛骨向上結于脛骨內踝之上,向上沿大腿內側,結于陰部,聯(lián)絡各經筋。 手太陽經筋起于手小指上邊,結于腕背,向上沿前臂內側緣,結于肘內銳骨(肱骨內上踝)的后面,進入并結于腋下,其分支向后走腋后側緣,向上繞肩胛,沿頸旁出走足太陽經筋的前方,結于耳后乳突;分支進入耳中;直行者,出耳上,向下結于下額,上方連屬目外眥。還有一條支筋從頜部分出,上下頜角部,沿耳前,連屬目外眥,上額,結于額角。 手少陽經筋起于和無名指末端,結于腕背,向上沿前臂結于肘部,上繞上臂外側緣上肩,走向頸部,合于手太陽經筋。其分支當下額角處進入,聯(lián)系舌根;另一支從下頜角上行,沿耳前,連屬目眥,上額,結于額角。 手陽明經筋起于食指末端,結于腕背,向上沿前臂外側,結于肩髃;其分支,繞肩胛,挾脊旁;直行者,從肩髃部上頸;分支上面頰,結于鼻旁;直行的上出手太陽經筋的前方,上額角,絡頭部,下向對側下額。 手太陰經筋起于手大拇指上,結于魚際后,行于寸口動脈外側,上沿前臂,結于肘中;再向上沿上臂內側,進入腋下,出缺盆,結于肩髃前方,上面結于缺盆,下面結于胸里,分散通過膈部,到達季脅。 手厥陰經筋起于手中指,與手太陰經筋并行,結于肘內側,上經上臂內側,結于腋下,向下散布于脅的前后;其分支進入腋內,散布于胸中,結于膈。 手少陰經筋起于手小指內側,結于腕后銳骨(豆骨),向上結于肘內側,再向上進入腋內,交手太陰經筋,行于乳里,結于胸中,沿膈向下,系于臍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