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3 13:08
文藏新媒體 位于紫禁城東北隅的寧壽宮花園,又稱乾隆花園。它建于乾隆三十六年,供其養(yǎng)老休憩。這樣一座皇家園林,一座太上皇「退休」頤養(yǎng)天年的休閑場所,它的建造工藝、裝潢設計,都堪稱是中國古代園林建造的經(jīng)典之作。其技藝之奇詭、寓意之深遠,如詩如畫,渾然一體,令人拍案叫絕。 三友軒北面的小院 任超攝 耄期倦于勤 乾隆花園,首先是一座皇家園林,但與我們所熟悉的齋宮型皇家園林不一樣,我們可以稱其為皇家宅園。乾隆花園就在「后寢」的西側(cè),所以可以把它看作皇帝的宅園。 乾隆花園俯瞰圖 乾隆花園是乾隆盛期的作品,處在乾隆朝造園技術非常成熟的時期。作為乾隆皇帝親自指導與建造的園林,乾隆花園的建造指導思想非常明確——歸政、倦勤、頤養(yǎng)天年。無論是造園思想,還是造園技術,乾隆花園可以說代表了清朝造園藝術的巔峰。 一座花園的構(gòu)成要素,有山、水、樹、石、屋、路「六法」之說,即花木、水泉、山石、點綴、建筑、路徑。乾隆花園的造園思想主要是來源于儒家的禮樂和歸隱傳統(tǒng)。從乾隆花園的建筑命名,我們也能看出這層含義:比如「遂初堂」,命意于《老子》「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妇肭邶S」中「倦勤」二字出自《尚書·大禹謨》「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載,耄期倦于勤」之句,點明了乾隆皇帝將自己的歸政看成像大舜那樣的「倦勤」,此座建筑正是乾隆皇帝為做太上皇而備的憩息之所。 乾隆花園內(nèi)部建筑分布圖 乾園八景 為更好地理解乾隆花園的造園藝術,我們可以將其景觀歸納為八個單元,基本遵循院落劃分出的空間,又在一些地方打破了平面束縛,按照實際參觀感受在視覺上和路線上把空間連接起來。 褉賞亭外景 任超攝 八景的構(gòu)成如下: 第一進院落中可分出二景:由古華軒統(tǒng)領禊賞亭、承露臺,稱之為「山水之間」;抑齋、矩亭和游廊組成了自成體系的一景,稱之為「園中之園」。 第二進院落樸素而規(guī)整,稱為「尋常小筑」。 第三進院落的大部分和第四進院落的南部假山共同組成了一個下層靜謐、上層開朗、內(nèi)外貫通的空間系列,姑且稱之為「上下山色」;第三進院落中的三友軒其實與寧壽宮后部中路的樂壽堂關系更加密切,是其附屬,可自成「歲寒三友」一景。 古華軒外的堆山疊石 任超攝 第四進院落幾乎照搬建福宮花園,但更加突出建筑的地位和趣味。細分之,則有養(yǎng)和精舍與云光樓,建筑與假山共成「羅漢山林」;還有巍巍獨尊、俯瞰全園的「明堂符望」;以及足不出戶便串聯(lián)起一軒、一館、一齋的「倦勤隱趣」。山水之間 雖然在清代進入乾隆花園的方式不獨是穿過衍祺門、繞過假山屏壁、直面古華軒,還可幾暇信步,多有途徑,但是當時花園的擘畫者一定也把由古華軒統(tǒng)領的一組建筑作為花園至關重要的開篇之筆。 承露臺 任超攝 古華軒是四面通透的敞軒,禊賞亭是開敞的亭座,承露臺更是了無遮蓋。開敞成為這一園區(qū)最顯著的特色。開敞的目的則是要忘形于山水之間如果說園中開敞的空間暗示著忘形得意的追求,那么配上東山西水,忘形的所在就必是在山水之間了。 褉賞亭內(nèi)的曲水流觴 任超攝 園中之園 進入衍祺門右行,游廊勾連著的是一座緊湊玲瓏的小園。園的核心是抑齋,對面假山上有擷芳亭。抑齋西側(cè)連著游廊,游廊轉(zhuǎn)角處建有矩亭。 園中之園 鳥瞰示意圖 抑齋不過是面闊一間半的佛堂,這一點延續(xù)了帝王寢宮養(yǎng)心殿院落的傳統(tǒng)。從中路的角度來看,穿過西配殿佛堂后墻上的小門再進入一個小佛堂,后者無疑是取隱秘修煉而又置身山林的雙重意味。抑齋西邊游廊的佳處在于擁擠之中的巧妙張弛。 遂初堂院內(nèi) 遂初堂后引出了第三、四進院落,它們分別是長春園淳化軒西院和建福宮花園西院的副本。乾隆皇帝在這里如同一位涉獵廣泛的收藏家,「收藏」著經(jīng)典的園林片段,甚至還有經(jīng)典的室內(nèi)設計。 延趣樓內(nèi)景 延趣樓 第三進院落中滿堆石山,主峰上建聳秀亭,山下洞谷相通,蜿蜒曲折。山北萃賞樓,西側(cè)延趣樓。把延趣樓和萃賞樓、樓前后假山以及聳秀亭和碧螺亭放在一起,總成一景,稱為「上下山色」。 碧螺亭 任超攝 歲寒三友 三友,即所謂的松、竹、梅歲寒而傲然者。三友軒內(nèi)門窗裝修及家具陳設皆以松竹梅為裝飾圖案,軒外又植松、竹、梅,乾隆皇帝之風雅可見一斑。三友軒雖小,卻因其所仿照的范例及其與周邊建筑的關系而自成一景。 三友軒與聳秀亭 任超攝 堆山之上的聳秀亭 任超攝 乾隆花園三友軒在西次間內(nèi)保留著非凡的精美設計。進入這個空間的門在明間西墻靠后檐的地方,是一對真假門中的真門。穿過這個門,是一個狹長的小過道,一側(cè)是室外樹林蔭翳、山石嶙峋的景色,另一側(cè)則是一座圓光門。 三友軒西次間圓光罩 這不是一座普通的圓光門,圍繞其圓形輪廓的是紫檀木雕刻,主題便是歲寒三友的干莖。門周圍,布滿整個壁面的是精美絕倫的竹絲鑲嵌背景下的紫檀木枝條、青玉松針、碧玉竹葉和白玉梅花,門里門外都能欣賞到這一工藝珍品。進入圓光門,左側(cè)是一大方窗。窗欞是精工細作的歲寒三友木雕,透過木雕窗欞可以看到室外小院中的松樹、翠竹和梅花。從乾隆花園的配置,我們完全可以推想出如今已毀無蹤跡的長春園中相應的景觀。 三友軒室內(nèi)空間結(jié)構(gòu)示意圖 明堂符望 第四進院落從建筑布局到形制均仿自建福宮花園。在整個院落體系中,華麗端莊的符望閣巍然屹立于中央,是花園中體量最大的建筑,自成一景。符望閣內(nèi)檐裝修極盡復雜分隔空間之手段,長期以來被稱為「迷樓」,行走在樓中難免恍然不知所至。 符望閣一層空間結(jié)構(gòu)示意圖 至于符望閣的內(nèi)檐裝修工藝,則是乾隆時期江南工藝的代表,集中反映了木雕、雙面繡、竹絲鑲嵌、鏨銅、琺瑯、雕漆、軟硬螺鈿、玉雕等清代工藝的頂尖水平,并且打破器物的界限,把工藝鋪陳擴張到整個室內(nèi)空間。 符望閣內(nèi)檐裝修 至于形制,學者稱符望閣獨特的集中式的空間格局是遵照「明堂」制度而建。所謂「明堂」,在春秋戰(zhàn)國之前,是天子召見諸侯頒布政令,并兼顧祭祀祖先的場所;后成為最為重要的禮制建筑。 明堂之所以得名為「明」,主要在于它四方通達,上下連通,明朗開敞,同時比喻明政教、明尊卑、明方位、明時序,帶有倫理意義和時空內(nèi)涵。不過,符望閣除了建筑體型略有此意之外,所處的園林環(huán)境、變化多端的室內(nèi)布局,都與整肅的禮制空間存在差距,與其說它是明堂,毋寧說它實質(zhì)上是園林中點景的樓閣建筑,而多少摻了一點明堂的味道。 羅漢山林 云光樓前回廊 任超攝 符望閣西南有樓名云光樓,下層稱為養(yǎng)和精舍。建筑平面形同曲尺,仿自建福宮花園之玉壺冰。與一般的樓閣不同,這里的兩層樓之間沒有室內(nèi)樓梯,甚至沒有室外樓梯,只有山石蹬道。因此其上下功能差別很大,下層是日常的起居和禮佛空間,上層則完全用于陳設羅漢像——尤其是后來乾隆皇帝得到的黑漆地鑲嵌白玉羅漢圍屏。 硬木嵌玉十六羅歡像屏(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這里出現(xiàn)的羅漢都是十六個一組出現(xiàn)的,全部仿照貫休的畫作而成,卻是以不同材質(zhì)工藝品的面目出現(xiàn)的。這里已經(jīng)列舉的就有今天已經(jīng)瀕危的緙絲工藝,有繪畫圖軸,有印刷畫冊,還有白玉鑲嵌黑漆圍屏。這確是乾隆的做事風格,不過羅漢像題材真是乾隆更加偏愛的——尤其是貫休的羅漢像。乾隆沒有像占有其他古代書畫作品那樣擁有它,卻能夠在乾隆花園的山林里長期與這些圖像相伴,與天下各種物料接觸,與十六羅漢交談。 倦勤無盡 為了祈禱長壽長治,乾隆修了寧壽宮。寧壽宮有了乾隆花園,花園中最后一座建筑就是倦勤齋。 倦勤齋內(nèi)景 任超攝 在這乾隆花園的最后一座房子里,乾隆皇帝似乎希望表達的是「無盡」的意念。倦勤齋連通到竹香館的隱蔽通道上行下導,晦明變幻著可以一直通到玉粹軒。而到了軒中,往前看可以回到經(jīng)行之處,似是一番輪回。往回望則是壁畫中佳人頑童,完全一道幸福的幻境。再說倦勤齋,北墻上通景畫中的園林建筑也不是現(xiàn)實花園的簡單鏡像,西墻上的遠山消除了園林的界線。倦勤齋是另一種概念上的開始,讓主人可以從這里起程,走上無盡之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