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老齡化人群的不斷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也在逐年增高。眾所周知,心血管疾病是由多個危險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每個個體發(fā)生心血管病的風險不僅取決于某一個危險因素的水平,還取決于個體同時具有的危險因素的數目和水平。因此,對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不應孤立地控制某個單一的危險因素,還應重視心血管疾病的綜合風險,在防治之前應評估血管疾病的總體風險。 目前,醫(yī)學上已有完整的方法,來評估心血管疾病的總體發(fā)病風險。目前國際上應用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方案多是基于美國弗萊明翰心臟研究或歐洲SCORE研究建立的預測模型,我國則有專門針對中國人群的《中國心血管疾病預防指南》。 但不論是哪一種評估方法,主要的風險因素都不外乎那么幾種:年齡、性別、體重指數、血壓、血脂、吸煙和糖尿病。 而在近日,《歐洲心臟雜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卻發(fā)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新的評估方法,即在評估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時,應該考慮新“四大危險因素”:空氣污染、氣溫、疼痛水平和睡眠時間。 空氣污染是人類健康的主要風險之一。來自德國美因茨大學的托馬斯·明策爾(Thomas Münzel)及其同事發(fā)現了歐洲地區(qū)心血管疾病與空氣污染之間存在關聯。他們計算了全歐洲的空氣污染原因的超額死亡率。歐盟28國中有65.9萬人死因與空氣污染相關,其中有26.4萬人死因為心血管疾病,大致占總死亡人數的40%。他們根據最新的模型推測,大概有48%~80%的空氣污染相關死亡,是心血管事件造成的。托馬斯估計,空氣污染使得歐洲人的平均預期壽命降低2.2年。 另一個影響健康的因素是氣溫。氣溫與血壓和死亡具有相關性,但氣溫改變與心肌梗死的關系卻一直缺乏證據。近期,慕尼黑亥姆霍茲環(huán)境與健康中心的Kai Chen與同事對德國奧格斯堡市的氣溫變化與心肌梗死的關系進行了長達28年的跟蹤研究,并記錄了2.73萬例心肌梗死與冠心病導致的死亡。他們發(fā)現,氣溫變低時,心肌梗死的風險會有不太顯著的下降;而氣溫升高時,心肌梗死的相關風險則顯著上升——風險指數在1987~2000年間為0.93,而在2001~2014年間則升高到了1.14。在對周期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研究中也發(fā)現了此現象。氣溫升高可以看作心肌梗死的誘因之一。 很多疾病發(fā)病時都會有疼痛癥狀,伴有疲倦乏力、不適、以及交感神經激活。值得注意的是,廣泛性疼痛已經作為單獨的病種收入進了ICD-11(國際疾病分類)。罹患冠狀動脈綜合征的病人也常常會感到疼痛。之前曾有人提出,廣泛性的疼痛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但一直沒有與這一結論相符的研究。海德堡大學的特薩利茲(Jonas Tesarz)及其團隊的最新研究利用美國弗萊明翰心臟研究,對4746名受試進行了長達15年的跟蹤調查。研究中有14.5%的受試者符合廣泛性疼痛的納排標準。通過對這些符合疼痛標準的受試者按照年齡和性別分別進行比較,研究者發(fā)現,其全因死亡率升高了約16%,個人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增加到1.45。 睡眠是人們活著的必須,它可以讓我們擺脫白天身心緊張的狀態(tài)。Chuangshi Wang與其來自加拿大漢密爾頓人口健康研究中心的同事一起,通過對11.6632萬名受試者進行的長達8年的研究,揭示了包括深度睡眠和打盹在內的每日睡眠時長,與死亡和心血管事件的關系。在對性別和年齡等因素進行控制后,他們發(fā)現過長或過短的睡眠時間都與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有關。正常的睡眠時間應為每天6~8小時,過長或過短都不好。在對地理因素、生活習慣、健康狀況等因素進行控制后,研究人員發(fā)現睡眠時間和心血管疾病風險的“J”型曲線:日常睡眠時間小于6小時的情況下,心血管疾病風險并沒有顯著增加,風險率為1.09左右;當睡眠時間延長,風險率則會顯著增加——日常睡眠時間為8~9小時,風險率為1.17;達到9~10小時,風險率升高到1.17;日常睡眠時間達到9~10小時,風險率升高到1.41。 這項新的理論是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需要時間去檢驗,不可盲信,但其提出為我們自身敲響了警鐘。我們可以多多關注空氣污染、氣溫、疼痛水平和睡眠時間這四個方面,有意識地關注自身所處的環(huán)境。 參考資料:European Heart Journal: Novel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ir pollution, air temperature, pain, and sleep duratio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