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也稱截句,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由律詩截句而來,我不太贊同這種說法,因為一首律詩不大可能被截為兩首絕句,兩首絕句也不大可能簡單湊成一首律詩;另一說是,一句為句,兩句為聯(lián),兩聯(lián)為詩,絕句就是最簡單、最基本的律詩單位,我比較認同這種說法。絕句分律絕和古絕,古絕指不按律詩的平仄規(guī)定,可押鄰韻近韻仄韻入聲韻的絕句,具有古體詩特征;律絕指嚴格遵守律詩的各項規(guī)定,只是沒有明顯的起承轉(zhuǎn)合,精巧靈活,飄灑飛逸,象一支輕騎兵,馳騁在固化模式的格律詩壇上;象一只只斑瀾的蝴蝶,翩翩起舞,飛進了人們的心田。今天我們主要談?wù)劼山^。 絕句分五絕和七絕,二十字或二十七字,押兩平韻或三平韻。絕句雖然簡單,但要寫好卻非常不容易,因為前人留下的各式膾炙人口的絕句,何止萬千!要想在此基礎(chǔ)上取得突破,確非易事。但我也不相信古人一定比今人更聰明,何況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要我們不斷汲取前人經(jīng)驗,如饑似渴吸收前人營養(yǎng),展開想象的翅膀,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如何讓絕句更多一點文采呢?我想這是一種重要手段: 推敲打造對仗句。對仗句是由對偶句格律化而來,對偶句的歷史淵源流長,幾乎與中華文化源頭同步,是古典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體現(xiàn)著中華先民“一分為二,合二為一”、“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F(xiàn)存最早的文藝作品《彈歌》: 斷竹,續(xù)竹;飛土,逐肉。 短短八個字,就是最樸素的兩兩對偶句,形象地反映了原始人類的狩獵生活。此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各類文學作品,如《道德經(jīng)》、《勸學篇》對偶句無處不在;兩漢的賦,魏晉南北朝的駢體文,對偶句更比比皆是。南朝齊梁時,人們發(fā)現(xiàn)了漢語四聲平上去入,創(chuàng)制了格律詩,因而把對偶句改良成了對仗句,即聯(lián)內(nèi)不僅平仄必須相對,而且不能重字,這就是對偶句和對仗句的主要區(qū)別。我們看看早期的格律詩,隋煬帝《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由于當時格律詩還屬草創(chuàng),格律還不太成熟,此詩前兩句屬對偶句,后兩句就是標準的對仗句。這大概是描寫長江下游長江入海時的情形:(由于潮汐作用),滾滾長江忽然凝滯不動,兩岸春花卻滿滿當當?shù)教幨㈤_;流動的波濤隨著跳躍的月色緩緩而去,(不一會)洶涌的潮水帶著晶瑩的星光閃閃而來。說實話,格律詩是不能用白話重寫的,任何精彩描述都嫌癟腳。短短四句話二十字,給出了四幅不同意象,共同組成了一幅色彩斑瀾的的水墨畫,將春江花月夜描寫得美曼絕倫,這就是對仗描寫的精彩神奇,也是我們寫絕句應努力的方向。 又如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在得知“安史之亂”行將結(jié)束,一向愁苦凄慘的杜甫,臉上終于綻開了笑容,樹上黃鸝在叫,天上白鷺在飛;西嶺的雪還未化,駛向東吳的船即將開拔。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所以寫好對仗句是寫景的關(guān)鍵,用精煉的語言,將兩組不同意象有機融合,才有可能給出一幅活生生的水墨畫,表現(xiàn)出深遠的意境。 按慣例,我們習練一首絕句,先看圖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