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1160 字 5 圖 預計閱讀時間: 3 分鐘 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又稱 Wilkie 綜合征,是一種罕見的血管疾病,發(fā)病率為0.2%~0.78%,多見于女性。本病是由于腸系膜上動脈起始部與腹主動脈夾角<22°,壓迫位于腹主動脈和腸系膜上動脈之間的結構,如十二指腸的第三部分和左腎靜脈,引起疼痛、餐后嘔吐和左側性腺靜脈曲張。超聲檢查對診斷本病具有應用價值,F(xiàn)arina 等報道了 1 例腸系膜上動脈綜合征病例,發(fā)表于 2017 年第 4 期的 J Ultrasound 雜志上(PMID:29204239)。 患者女,54 歲,進食后嘔吐,4 個月內體重減輕 12 kg。仰臥位劍下區(qū)超聲縱向掃查,顯示腹主動脈和腸系膜上動脈夾角減小,約呈 15°,腹主動脈和腸系膜上動脈周圍脂肪減少,厚約 2 mm。 圖 1 劍下腹主動脈縱切面。圖 A 示腹主動脈(AO)與腸系膜動脈(SMA)夾角為15°;圖 B 示血管周圍脂肪(箭頭)厚度減小 腹部增強 CT 檢查顯示腹主動脈和腸系膜上動脈夾角減小,十二指腸第三段受壓(圖 2),矢狀位重建表現(xiàn)為「喙嘴征」(圖 3),冠狀位重建顯示盆腔靜脈曲張(圖 4)。 圖 2 腹部增強 CT 軸位掃描證實腹主動脈-腸系膜上動脈夾角(長箭頭)變小,十二指腸第三段受壓(短箭頭) 圖 3 腹部增強 CT 矢狀位重建示腹主動脈-腸系膜上動脈夾角(長箭頭)變小,呈「喙嘴征」(黑線) 圖 4 腹部增強 CT 冠狀面重建示左盆腔靜脈曲張(箭頭) 囑患者高熱量飲食。2 個月后,患者嘔吐癥狀消失。超聲檢查腹主動脈-腸系膜上動脈夾角為 32°,血管周圍脂肪組織厚度增加,約厚 8 mm(圖 5)。 圖 5 治療后劍狀下腹主動脈縱切面示腹主動脈-腸系膜上動脈夾角 32°,血管周圍脂肪厚度增加(箭頭) 病例討論 Wilkie 綜合征在厭食癥患者中很常見,伴發(fā)嘔吐癥狀和血管周圍脂肪組織減少。嘔吐最初多為自我誘導,由于腹主動脈-腸系膜上動脈夾角減小,嘔吐逐漸變?yōu)槠髻|性。 Wilkie 綜合征可為先天性或獲得性。先天性者并不常見,其癥狀多在兒童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獲得性者中,圍繞在腹主動脈和腸系膜上動脈周圍的脂肪減少,導致兩動脈夾角減?。ㄓ绕涫鞘秤麥p退患者),為引發(fā)本病的主要原因。 超聲可方便準確測量腹主動脈-腸系膜上動脈夾角,若夾角<22° 并伴左側精索靜脈曲張和/或同時存在十二指腸第三段受壓,則可診斷該病。 患者首選治療是高熱量飲食,若無效則需手術治療解除十二指腸壓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