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民族天文歷法的發(fā)祥地——閬中古城的唐代狀元府旁,竟然豎立著一座清代道光年間修建的天主教堂,西方海洋文化的侵略性由此可見一斑。 現(xiàn)行的公歷為格里歷,是格里高利十三世教皇于1582年頒布施行的。使用的“公元”其實就是“耶穌紀元”。 格里高利十三世教皇在公元1582年的修改歷法,改儒略歷4年1閏日,為400年97閏日(能被4整除,不能被400整除年份不置閏),這樣400年就有146097日,除以400年,回歸年值由儒略歷的365.25日改為格里歷的365.2425日,與現(xiàn)代天文測得的回歸年平均值365.2422日僅相差0.0003日,3300年才相差一日。格里歷為世界現(xiàn)行公歷。 黃帝律歷,又名軒轅甲子歷,是華夏農(nóng)耕民族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的歷法,同時使用干支紀歲和干支紀日,在十九年間設置七個閏月來調(diào)和日月的運動,為陰陽調(diào)歷,是人類社會的高級歷法。其中干支紀日為60日一循環(huán),不考慮年、季、月,這對于天文歷算非常便利。從黃帝元年秋分(公元前2697年10月14日)甲子日至今,一天未曾中斷。 元代郭守敬造《授時歷》,定歲實(回歸年,從前一年冬至點到后一年冬至點)為365.2425日。 根據(jù)《元史》記載,元代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冬至點測量與現(xiàn)代天文歷算相差三刻(約45分鐘)。 至元十八年冬至(公元1281年12月14日)冬至是一個甲子日,這個天文節(jié)點可視為《授時歷》歷元(歷法起算點)。 西漢落下閎創(chuàng)首部漢歷《太初歷》,歷元根據(jù)《漢書》記載為元封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公元前105年12月25日)。這年冬至也是甲子日。《授時歷》歷元與《太初歷》歷元相差505860日,相距1385年。但《太初歷》歷元的“冬至點”比現(xiàn)在天文歷算冬至點遲了一天多。《授時歷》逆推三國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日食與現(xiàn)代天文歷算相差約三刻。由此推斷,元代郭守敬用《授時歷》逆推的“冬至點歷元”應該與史書記載的《太初歷》歷元“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前移一日左右。所以,《授時歷》歷元與郭守敬《授時歷》推算的“《太初歷》歷元”應該相差505861日。505861日除以1385年,取小數(shù)點后四位即為365.2425日。 《授時歷》施行于元代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共施行364年?!妒跁r歷》頒布301年后(《授時歷》施行期間),即公元1582年,格里高利十三世教皇改歷,改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第二天為10月15日(星期五)。 為什么格里高利十三世教皇這么任性?中國古代任何一個帝王誰都不敢如此任性。這是因為西方歷法的“元”,即“公元”是逆推出來的,他們找了一個古羅馬太陽神的節(jié)日——冬至日,這天恰好為禮拜日,于是就把這天定為“耶誕日”,把這一年定為“公元”。公元325年,歐洲基督教國家召開宗教會議,定每年3月21日為春分日。但儒略歷采用4年1閏日,每128年差一天。到了1582年前后,春分點為3月11日,前移了10天。所以格里高利教皇要趕上這十天。 但為什么要在1582年進行改歷呢?我們翻開這年的日歷表會發(fā)現(xiàn),這一年的“耶誕節(jié)”正是《授時歷》十二月初一,是日月合朔的日子??梢钥闯鰜?,當時的西方社會對于中華文明依然是亦步亦趨地模仿。 在天文歷算中,如果要得出小數(shù)點后四位數(shù)字的回歸年值,必須要有一千年以上的準確可靠的天文觀測史,這在長時期以宗教為主體的西方社會是不可能做到的。 由王笑冬歷時四年增補的太學版《國學天文三字經(jīng)》:郭守敬,授時歷。朔望合,歲實密。三百后,格里襲。九七閏,今公歷。 這個“襲”不是沿襲,而是對中華文明赤裸裸的抄襲,是西方社會對中華天文歷算文明成果的公開剽竊。 閬中古城 落下閎漢天文學宮 學正 王笑冬 |
|
來自: 福華pt34dbrl4u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