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蜀各地,涼粉是十分尋常,很有風味,也是頗有風情的下里巴人小吃。不管是挑擔涼粉還是涼粉攤子,總是三種涼粉擺在一起賣,那就是白涼粉、黃涼粉和米涼粉。所謂“米涼粉”,是用飯米(大米)推磨成漿,加石灰水或草木灰攪合均勻,燒開煮熟后倒進瓦缽或瓦缸,自然冷卻凝固成塊?!鞍讻龇邸保怯猛愣古菝浲颇コ蓾{,加白礬水攪勻,同樣燒開煮熟后倒進瓦缽或瓦缸,自然冷卻凝固成塊?!包S涼粉”,則需用新鮮豌豆連嫩豌豆莢,一道推磨成粉漿熬制,冷卻凝塊。 米涼粉色澤米黃,粘糯性較強;白涼粉晶瑩剔透,細嫩滑爽;黃涼粉色澤燦黃,清香滑爽,細嫩柔韌。通常米涼粉多切為拇指頭大小的方塊,調(diào)拌成麻辣醬香味熱吃;白涼粉則多用涼粉刮子,刮成筷子粗的長園條,成都人叫“旋子涼粉”,調(diào)拌成酸辣味冷吃;黃涼粉一般切成粗條涼拌成麻辣味,也可切成小方塊燙熱后,加上調(diào)料拌合成麻辣醬香味熱吃。白涼粉和黃涼粉拌合好后,還可用以夾鍋魁吃,就叫“涼粉夾鍋魁”。 鍋魁夾涼粉,是鄉(xiāng)鎮(zhèn)上的一大風情。 米涼粉 米涼粉,常在秋冬季節(jié)熱吃,是一款鄉(xiāng)土氣息很濃的小食,風味醇厚,鄉(xiāng)情濃郁,頗受大眾百姓喜愛。米涼粉從鄉(xiāng)村流入城市,遍布大街小巷,花幾角錢吃一碗米涼粉,既解口渴之急又能充饑,可口又實惠。由于米涼粉筋道、解渴瀉火、口感舒適,年輕人連進三碗還意猶未盡,牙口差的老年人,吃來也格外爽口。每當我看到米涼粉,就自然會想到過去在鄉(xiāng)下,它總是伴隨著那腳踏黃土背朝天的祖輩們,然后又跟著流落到城市,成為一款懷念鄉(xiāng)風鄉(xiāng)情的風味小吃。 米涼粉,因出現(xiàn)在川西壩子而又被稱為“成都涼粉”,有的地方稱為“米豆腐”,想來并不只有成都人喜吃米涼粉吧。據(jù)考,稻米發(fā)源于中國,而成都平原又是中華稻米栽種和改良的先驅(qū),古往今來就是盛產(chǎn)大米的天下糧倉。據(jù)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的《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記載:“西南黑水之間,有都廣(即廣都,今成都)之野,蓋天下之中,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播種耕植)。”可見成都人很早就開始對野生谷物加以馴化改良,是培植農(nóng)作物的先驅(qū)者之一。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shù)》記載:“青芋稻,六月熟;累子稻、白漢稻,七月熟;此三稻,大而且長,米半寸,出益州。”亦說明成都人培育的優(yōu)質(zhì)稻米早已名揚天下。東晉訓(xùn)詁學(xué)家郭璞在注解“爰有膏菽”一句時說:“言好味,滑如膏?!睋Q句話說,成都人馴化谷物的目的是為了改良品質(zhì),使其滋味如脂膏一樣甘腴香美。而正是這點,昭示著“尚滋味”的西蜀飲食文化雛形。故而在巴蜀五彩繽紛的小吃中,大米制成的小吃品種占據(jù)了很大的比重。這樣的歷史淵源,自然養(yǎng)成了成都平原的百姓喜食米制品的緣故。 米粉精美小吃蒸蒸糕 民間還有一個有關(guān)米涼粉的傳說,從前有戶貧窮的農(nóng)家,兒子是一位秀才,為了趕考,便到附近山上的一座破廟里專心攻讀。每天,七十來歲的老母都要費力地爬坡上山,給他送飯,由于路遠,母親又走得較慢,每次送去的飯都變成了涼飯。兒子總是吃不完,母親只好每天吃剩飯,連吃兩三天,感覺肚子很不舒服,于是就把剩下的“涼飯”壓成爛泥狀,加水熬制成米粥吃。一次這剩飯粥快熬好后,灶頭的墻上突然掉下一塊石灰塊,母親趕忙去撈,誰知石灰塊很快就融化了,母親便不再管它。傍晚時分,母親想把鍋中的混有石灰飯粥到給豬吃,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飯粥已凝結(jié)成一塊,她嘗了一小塊,感覺很好吃,便把它切成小塊,煮熱后擔心石膏味太重,便切了點泡青菜絲,放上辣椒、花椒、鹽水,又把地里栽的芹菜取嫩芽切碎,撒在上面,自己先嘗了嘗,真是好吃極了。母親大為高興趕忙送進廟里,兒子一吃,連喊“好吃好吃”。打這以后母親就用生米打磨成粉,加石灰水熬制成米漿,凝固后就成了涼涼的米粉團。四方鄰居們吃了也都說好,稱之為“米涼粉”,家家學(xué)做,流傳開來。 米涼粉顏值不高確滋味超爽 米涼粉看上去土里巴嘰的,雖沒有豌豆涼粉那般晶瑩光潔,但卻十分地粘糯滋潤,尤其是冬天熱吃起來,更是風味獨具,別樣風情。成都人吃煮米涼粉十分講究,麻辣鮮香,醬香濃郁,加上芹菜、芽菜的清香,吃來十分舒爽。米涼粉風味味道的要緊之處是“豆豉醬”,又叫“豆豉鹵”。要先把太和豆豉剁茸,放進菜油熱鍋中炒至酥香,加入剁細的郫縣豆瓣炒香出色,加水燒開,再添加適量醬油、五香粉,用濕豆粉勾芡成鹵汁。沒有這豆豉鹵,或其品質(zhì)不太好,米涼粉的風味味道就大打折扣,不地道,不傳統(tǒng)了。 過去,每到冬天,成都滿街滿巷都有米涼粉賣,挑擔的、擺攤的、推車的、小食店等,成了冬季不可少的風味美食。通常是先把切成小塊的米涼粉裝進竹簍子里,放進加有醋的煮面的開水中燙熱過心,分別盛入碗里,再放紅油辣子、蒜泥、豆豉鹵、香醋、味精、花椒面,撒上芽菜、芹菜末或韭菜花即成。后來的煮米涼粉有的還添加了大頭菜顆顆和油酥花生,吃來則多了大頭菜的鮮香脆嫩,花生的酥香脆爽。 成都的洞子口張老五、張老二的涼粉店每到秋冬季,就要賣煮米涼粉,成都人都知道張家的米涼粉最好吃。80年代,在我妹住家的東門大橋橋頭,有家臨河的吊腳樓小食店,米涼粉做得尤為地道。差不多每個周末,一家人都要去過下癮。有時想吃慌了,一上桌稍一拌和就趕緊吃一塊,結(jié)果吞下去燙得鉆心,按著心口揉好一陣方才蘇緩過來。吃完了米涼粉,將碗里剩下的調(diào)料湯汁再加點煮涼粉的水和醋,一起悠哉游哉地喝下去,那才真叫個爽呃!這才是資格的米涼粉吃家。有時遇著刮風下雨,妹弟也要去端一大缽回來,一家老小吃得呼兒嗨喲,熱鬧得很,感覺尋常人家的小日子還是蠻幸福的。 路邊上的米涼粉攤攤 手攤攤 所謂“手攤攤”,是指涼粉的另一種民間吃法,又叫“手攤子涼粉”。過去在自家屋里也常做常吃米涼粉,外面挑擔或小攤則是米涼粉、白涼粉、黃涼粉都可以作“手攤攤”賣。記得小時候,放學(xué)回家肚子餓了,看見母親買有米涼粉,就禁不住要拿刀輕輕地切下一塊,攤在手掌上,再把壇子里自家做的辣豆瓣舀一勺,抹在涼粉上,一口一口地吃,涼涼爽爽,咸鮮香辣,感覺味道好極了。 而大凡有擔擔涼粉來到院子里,我們小娃娃就要圍上去,或是纏著大人要兩三分錢買一塊手攤子吃。手攤子的售賣是依據(jù)買者的錢多少而定,但都是同等的厚度,只是大小不一,錢多的大塊些,錢少的小快些。一般是把切好的涼粉厚片,抹上調(diào)好的鹵汁、辣醬,放在食者手掌上,吃時從邊沿近處咬斷,卷入口中慢慢品味。那時,這種手攤子涼粉大多是平民百姓家小孩子吃耍的零食。兒時零花錢是極少的,逢年過節(jié)要是能得到兩三角錢,便是喜滋滋地,大有“發(fā)了橫財”的感覺。甚而有時上學(xué)或放學(xué)的路上,偶爾撿到兩三分錢,也會興奮一整天。雖然買不上一個包子或鮮肉鍋魁,但卻可以吃上一塊“手攤攤”,小小地解下饞。 兒時,我家院子外的小街上,有個開剃頭鋪的陳大叔,他家陳大嬸便在鋪子門口擺了個攤子賣米涼粉,小條桌上除了用白紗布搭著的米涼粉,便是熟油海椒、花椒油、豆瓣醬、豆豉醬、醋、醬油、蒜水、蔥花等碗缽。有時我手頭有了兩三分錢,就悄悄地牽上小妹,跑到李大嬸的涼粉攤前,高高地舉起手中的錢,興高采烈地叫喊“買個手攤子!”。小妹和我總是禮尚往來,有甚么好吃的從來也忘不了我這個哥哥的。陳大嬸收了錢,便很認真地將菜刀在清水盆中涮涮,然后就在涼粉墩上從上往下片,很快一張波浪形、巴掌大的手攤子涼粉就片了下來,然后她便放在手掌上,用竹片抹上熟油海椒、豆瓣醬、豆豉醬,再撒上蔥花或芹菜花,鄭重其事地放在我伸的直直地手心上,最后還叮嚀一句:“那好哈娃兒,不要掉到地上去了!” 米涼粉手攤攤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平時她特喜歡你,或是跟你母親關(guān)系好,還會把手攤子涼粉給你劃得大塊些,多放些辣椒油或豆豉醬??匆娢覡恐∶靡粔K來賣,有時她也會多劃一塊,抹好調(diào)料蓋在上面,這就成了雙層手攤子。每一次我與小妹拿上手攤攤,要么一人一半,要麼她一口,我一口,慢慢地走,款款地吃,既要品享它的七滋八味,又要向平常一塊玩耍的小伙伴顯擺。我吃得有滋有味,似乎是在品享天底下最美的食物。小妹年幼不太吃得過辣,紅彤彤的臉上,汗水、眼淚、清鼻涕全都一股腦兒的冒了出來,可她還是邊哈氣邊津津有味地吃。 幾十年過去了,米涼粉一如既往,可手攤子卻被人們淡忘。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在現(xiàn)今川菜大師手中,竟然還用米涼粉烹制出不少高檔大菜,像米涼粉燒鮑魚、米涼粉燒牛腩、米涼粉燒遼參、米涼粉燒裙邊、米涼粉燒甲魚”、米涼粉燒魚唇等,都是風靡一時的風味名菜,將米涼粉這一鄉(xiāng)村土食提升到了高雅筵席的桌面上。從米涼粉衍生出來的還有紅苕涼粉、花生涼粉等。 然而,高檔歸高檔,名菜歸名菜,樸實無華的米涼粉、手攤子的味道與吃情仍然留戀在心田,只要一看見或一吃涼粉,就自然地會想起“手攤子”來,那味道,那風情,那吃趣,那份親情,那縷溫馨,也總會讓人不知不覺中老淚涌流,??!米涼粉,手攤攤………… 如今的涼粉也演化得時尚起來 《四川省志·川菜志》編委會副主編 川菜文化人 川菜撰稿人 《百年川菜傳奇》《路邊的川菜史》《辣麻誘惑三百年》作者 圖文原創(chuàng)·江湖饕客 向東 2019.04.24 成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