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了【詩韻中國】有獎征文活動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首名為《過零丁洋》的詩歌,自寫就的那一刻,注定膾炙人口,注定流傳千古??胺Q絕唱的詩文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作者文天祥,藉此彪炳中華史冊七百年! 中華的文字源遠流長,古老的詩文具有穿破時空的魔力。三十年前的某個下午,當一名不諳世事的小學孩童在狹窄的圖書室過道里偶然看到這首詩,不禁熱血沸騰渾身戰(zhàn)栗,從此記住了這位昂首面對國破家亡的大宋狀元宰相;三十年后的某個傍晚,當曾經的學童已經成為學童家長,坐在女兒輔導班最后一排聽到老師朗讀講解這首詩,竟然又一次鼻子發(fā)酸感慨不已! 赤膽、忠心、臣節(jié)、情義,融合于詩文的字里行間,壓抑、孤寂、憤慨、豪情,交匯于詩歌的首頷頸尾四聯(lián)。每當在唇齒間輕輕默讀這首詩歌,我總會腦補出一幅悲壯的畫面。 曾經榮耀的大宋宰相,如今身被鐐銬,遙望崖山海域戰(zhàn)船云集,耳聞宋元兩軍殺聲震天,文天祥熱淚盈眶!面對說著漢話卻身著元軍帥袍的張弘范遞來的紙筆,宰相欣然接過,在敵人得逞釋然的目光下,揮毫鳳舞龍飛!寫著寫著,張弘范的笑容逐漸凝固了,他握著戰(zhàn)刀的手,在宰相聛睨一切的氣勢下輕輕顫抖,不禁由衷贊嘆:“好人!好詩!” 雖然以攻滅宋軍為莫大榮耀,并命人在崖山立碑銘記“鎮(zhèn)國上將軍張弘范滅宋于此”,但張弘范卻始終難忘大義凜然的文天祥。直至病亡之前,還不忘上書元世祖忽必烈,千萬不要殺掉這位狀元宰相。足見大宋宰相的生命光輝與赤膽忠心讓敵人也不得不萌生敬意!據史料記載,即便是號令歐亞大陸四大汗國的忽必烈,也曾經感于文天祥的忠義,多次派人勸降,希望以大宋狀元宰相的威望收服南國人心。直至七年后,才不得不忍痛下詔成全這位忠臣義士最后的愿望。 一代狀元宰相的一腔正氣,終于雜然賦流行,流傳天地間! 在這首《過零丁洋》中,文天祥把做詩與做人,詩格與人格,巧妙地渾然一體,終成千秋絕唱。詩中情調高昂的斗志,在隨后七百年來激勵和感召著無數志士仁人為正義事業(yè)英勇獻身。 詩歌首聯(lián)“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碑斨械摹捌鹨唤洝?,指代指文天祥二十歲中進士,而“四周星”則指代四周年。據史料記載,文天祥于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起兵勤王,至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被元軍俘虜,恰好是四個年頭。首聯(lián)在于自敘生平,思今憶昔。從當時知識分子的角度看,“登科入世”和“率軍勤王”,一是個人出身,一為國家危亡,堪稱人生的兩件大事。這兩句詩,講兩件事,似可分開獨立,而實質上是連結在一起的。而“干戈寥落”則指當時勤王救援京城的部隊寥寥無幾,是對當時局勢的精準概括。 詩歌頷聯(lián)“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边€是從國家和個人兩方面展開和深入加以鋪敘。宋朝自臨安棄守,謝太后和年幼的恭帝被俘,事實上已經亡國。剩下的只是各地方軍民自動組織的抵抗。文天祥、張世杰、陸秀夫等人擁立八歲的趙昺建行宮于崖山,各處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這種局面,“風飄絮”就是對國破家亡風雨飄搖形象生動地概括。這時文天祥的母親妻妾均已被囚,大兒喪亡,真似水上浮萍,無依無附了。 詩歌頸聯(lián)“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繼續(xù)追述今昔不同的處境和心情。昔日惶恐灘邊,憂國憂民,誠惶誠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獨一人,自嘆伶仃。據考證,皇恐灘是贛江十八灘之一,水流湍急,令人驚恐,因此也叫惶恐灘。文天祥四年前起兵時曾路過這里;而零丁洋在廣東珠江附近的崖山之外,文天祥兵敗被俘,被押送路過此地。兩處地名,前者為追憶,后者是當今的實況,當年作為將領,面對強大敵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復國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今作為階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這些景物看似作者信手拈來,實際上卻是對仗工整,流露出作者滿腔的悲憤。 詩歌尾聯(lián)“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則筆鋒一轉,忽然宕進,由現在渡到將來,撥開現實,露出理想,如此結語,有如撞鐘,清音繞梁!以磅礴的氣勢、高亢的情調收束全篇,表現出他的民族氣節(jié)和舍身取義的生死觀。 面對陸秀夫背幼帝跳海國家徹底敗亡的絕望,面對宋朝最后的抵抗力量寧肯喝海水也不愿降敵的視死如歸,面對崖山海面浮尸十余萬共赴國難的慘烈場面,已經淪為階下囚的文天祥,用這首《過零丁洋》抒發(fā)自己的心聲。 “回想我早年由科舉入仕歷盡千辛萬苦,如今戰(zhàn)火消歇已經過四年的艱苦歲月。國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風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無根,時起時沉?;炭譃┑膽n慮讓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嘆我在零丁洋里身陷敵陣自此孤苦無依。自古以來,人終不免一死!倘若能為國盡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過零丁洋》這首詩之所以流傳千古,主要原因不在于藝術技巧,而是在于詩中所表現的崇高氣節(jié)、悲壯情懷和血性精神。作者文天祥,更是一位彪炳中華史冊的大英雄! 他二十歲高中進士狀元及第,四十歲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他曾被派往元軍大營談判,被扣留。后歷經艱險脫逃南歸,再舉抗元義旗。四十二歲,他兵敗被俘,在崖山戰(zhàn)場附近寫下了這首《過零丁洋》。 公元1283年,四十七歲的文天祥在大都城經歷了最后四年的囚徒生涯,終于迎來了人生的最后時刻。他留下絕筆,“吾位居將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軍敗國辱,為囚虜,其當死久矣,頃被執(zhí)以來,欲引決而無間,今天與之機,謹南向百拜以死”。之后,他正衣冠,向南方行禮,從容走出土牢,慷慨赴死。 三十年前,我就讀到了這首《過零丁洋》,自以為讀懂了,考試能寫出正確的答案。但是僅僅只是懂得了字面意思就算懂了嗎?隨著年歲的增長,我才再一次走近了文天祥,隔著700多年的歲月與先賢進行精神的交流。 這首詩講述的,是一個關于選擇的故事,面對生死抉擇,文天祥選擇了后者,不是他不珍惜生命和親情,而是他更看重民族尊嚴,從而表現出人性的光輝和高貴!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活中的選擇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當我們需要作出正確選擇時,想想這首詩,想想那位彪炳史冊七百年的忠臣,當如是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