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樣。小小肩膀大大書包,上呀上學堂……” 哼起這段小曲,估計很多90后都會想起那段被《家有兒女》支配的日子。 2005年開播的《家有兒女》,小時候看來只覺得搞笑,14年后重溫才發(fā)現(xiàn): 《家有兒女》不止是部喜劇,還是部值得反復學習的家庭教育片。 而劇里隱藏最深的“育兒專家”,就是夏東海。 “我現(xiàn)在胡編亂造,以后我怎么教育他們”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夏東海當真是這句話的親身實踐者。 作為一名兒童編劇導演,夏東海不止對待工作認真誠懇,還極為堅持原則。 有一集,制片人為了電視劇的利潤,聯(lián)系了電視臺采訪。 給夏東海提前準備的采訪問題中,夸大了夏東海在美國的導演經(jīng)歷,謊稱他曾經(jīng)拒絕了美國好萊塢的導演邀請。 夏東海在孩子們面前,誠實地拒絕了電視臺這樣的夸大采訪。 “我一直就教育他們,做人要誠實老實,該說什么就是什么,是什么樣就是什么樣。 如果我必須說假話才能導的話,我寧肯拒絕。“ 教育,不僅是口頭上說給孩子聽,更是以身作則地做出示范。 “一個孩子得不到尊重,她怎么會尊重別人” 對待每個孩子,夏東??偸墙o予信任和尊重。 小雪正處于青春期,遇事有自己的主意。 在飯桌上發(fā)呆,精神恍惚,反常行為引起家人關心。 劉梅從小雪的抽屜里翻出了照片、賀卡,誤以為小雪早戀了。 夏東海知道后,制止了這一行為。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小秘密。有時候,她不愿意被別人知道。一個孩子得不到尊重,她怎么會尊重別人呢?” 青春叛逆時期,孩子們都渴望有私人空間,有屬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可很多家長會控制欲發(fā)作,越過隱私邊界企圖揭開孩子的所有秘密。 到頭來,卻激發(fā)了孩子對父母的不信任,更加封閉自己的想法和內心。 正如夏東海所言,尊重孩子,才會讓孩子也學會尊重別人。 “遇到挫折,一要鎮(zhèn)定、二堅強、三團結” 小雪成績優(yōu)異,做事很少碰到挫折。 在策劃一次演出活動時,小雪與同學沒有合作溝通好,同學們陸續(xù)離去,夏東海適時地安慰小雪: “遇到挫折一要鎮(zhèn)定、二堅強、三團結。還有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樂觀。遇到什么不順心的事了,先去調整自己的情緒?!?/strong> 孩子出現(xiàn)難題,有些家長總是條件反射地先責怪孩子,“怎么這么點事都處理不好”,“你看XXX家的孩子怎么沒你的問題”。 身處問題中,孩子本身已經(jīng)很焦慮自責,家長的質疑只會火上澆油。 及時關心孩子的狀態(tài),先疏導好孩子的負面情緒,積極解決問題才是關鍵。 夏東海的教育金句對于孩子而言,很有指引作用。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 家中有三個孩子,夏東海對待每個孩子都因材施教,看到他們身上的優(yōu)點和缺點。 對待劉星,親如兄弟,夏東海懂得欣賞這個”調皮搗蛋“身上的閃光點。 劉梅對待親生兒子劉星,一向實行打擊教育。 一次吃飯時,劉梅埋怨劉星功課差勁、排名倒數(shù),化學和語文在及格邊緣徘徊。 夏東??吹搅藙⑿浅煽兊膬?yōu)點:數(shù)學和物理考得不錯。 而且,劉星在班級里很受同學歡迎,在“同學評語”里是優(yōu)秀。 除了成績之外,夏東海還欣賞劉星身上極強的溝通能力和變通能力。 而這種能力是現(xiàn)在很多孩子缺乏的。 年紀尚小的小雨,夏東海會保護他的想象力,鼓勵他”胡思亂想“。 小雨撿回來一塊石頭,認為石頭有魔力。 劉星用石頭做魔術,更讓小雨堅信自己的想法,從此吃飯睡覺不離開石頭。 小雪劉星對石頭冷嘲熱諷,夏東海卻一直替小雨說話,希望可以保持小雨的想象力。 夏東海還特意買了一個望遠鏡,培養(yǎng)小雨對天文的興趣。 幾個孩子,不同年齡、不同性格,夏東海做到了一碗水端平。 真正理解關心每個孩子,用心教育指引每個孩子。 教育是一場父母與孩子的相互成全 《家有兒女》這部劇播出10多年了,很多當初看劇的90后也成了爸媽。 然而做一個”夏東?!笆降母改?,放在現(xiàn)在也仍然不過時。 教育,其實不止是育兒,更是育己。 一次,夏東海因為工作沒完成,整個人都處于焦慮趕稿狀態(tài)。 恰好此時,劉星和小雨在搶廁所時發(fā)生了矛盾,小雨氣急敗壞地把尿撒在劉星的床單上。 正在煩躁工作的夏東海,把火氣全撒在了小雨身上,罰小雨去洗床單。 再優(yōu)秀的家長也會犯錯,但優(yōu)秀的父母更擅長直面錯誤,總結經(jīng)驗。 夏東海在處理好工作后,察覺到了自己的失態(tài),晚上主動給孩子道歉。 穿著白天被小雨無意洗壞的床單,頭上戴著花環(huán),唱著兒歌花式哄孩子。 他認真地說明自己發(fā)火原因,不推卸責任,誠懇地給孩子們道歉: ”爸爸今天早上心情不好,不應該把氣撒在你們頭上,所以特地來向你們道歉,你們不會怪爸爸吧?!?/strong> 人總會有脾氣,會犯錯,父母也一樣。
教育子女也是自我教育的過程,而陪伴恰是實現(xiàn)成長的前提。 Ella在一次采訪中說,自己很希望能夠多參與孩子的成長,不想要在孩子最精華的階段缺席太多。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缺席了就再也補不回來了。 著名精神病學家John Bowlby提出了“依戀理論”:早期的父母對子女的陪伴會讓孩子形成一種人際關系的“內部工作模式”。 簡單來說,孩子在早期教育中感受到信任和愛,就會認為自己也是值得被愛的;如果沒有得到愛的陪伴,就會對自己產(chǎn)生負面評價。 父母的陪伴,至關重要。 但陪伴不等于“保姆式教育”。 網(wǎng)上曾流行一個很火的段子,叫“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 “保姆式教育”事無巨細,一切都為孩子掃清了障礙,鋪好了道路,其后遺癥就是孩子被培養(yǎng)成難以獨立生活的“巨嬰”。 “母愛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 父母要懂得甩手,懂得留給孩子空間,讓孩子保有自己的隱私,擁有自己的思想,這樣孩子才會形成健全的性格。 陪伴和留白,看似是個互逆命題,其實是相輔相成的。 它伴隨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需要父母不斷把控和學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