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兒女》實在是一部非常經典的國產情景喜劇片。當年看的時候只是圖個熱鬧,而今回想,發(fā)現這部劇還是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重組家庭的爸爸夏東海帶著小雨小雪,一兒一女兩個孩子,媽媽劉梅帶著兒子劉星,生活在一起,算得上十分和睦。 然而三個孩子中,劉星總是挨罵最多,每次夏爸劉媽嚇唬小雨,殺雞儆猴,都會拿劉星開刀。家里有人闖禍了,大家總是先看劉星。劉星難得考一回好成績,都會被懷疑作弊。
最過分的是,有一次劉星抱怨說自己在家總是不受重視,連親媽都忽視他。然后全家就決定一起出去玩。結果弄來弄去,最后啥都帶了,唯獨漏了劉星。又一次驗證了劉星果然是家里最不受重視的孩子。 如果分析客觀原因,我們當然可以找到很多劉星受忽視的理由。 首先,跟劉星相比,姐姐小雪是個學霸,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為家里掙得了很多榮譽,又是個敏感纖細的女孩子。弟弟小雨年齡還小,長得又可愛,圓頭圓腦的,作為家里的老幺,受寵是必然的。 再看劉星,成績不如姐姐,乖巧不如弟弟,加上臉皮又厚,不被待見幾乎是必然的。
其次,作為重組家庭,雖然夏家看著其樂融融,但本質上還是脆弱的。劉梅作為一個后媽,肯定不能對夏家姐弟太過嚴厲。一方面要擔心孩子容易有想法,太兇了他們會覺得:果然不是親媽。另一方面也要擔心吼了夏家姐弟,夏東海會有想法。 很多重組家庭就是在這些小猜疑中,裂縫越來越大。
夏東海作為一個父親,表面看一碗水端平。但他對劉星就沒有劉梅對小雨小雪那種小心。夏東海甚至覺得,劉星沒心沒肺,隨便說啥都可以,隨便怎么對待都沒問題。 有一次劉星隨口說:“我還是不是你親兒子了?!卑蠢碚f夏東海打個哈哈就能過去了,他居然說:“別說,你還真不是我親兒子?!?/p> 此消彼長,就顯得劉星兩邊都不受寵。特別委屈。 第三,這畢竟是個電視劇,為了節(jié)目效果,就像綜藝節(jié)目里,也大多有一個團寵也有一個團欺,劉星扮演的就是那個受欺負的角色。 以上理由都很充分,但這都是表面原因,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家人間的互動,也充斥著大量的刻板印象。 隨著二胎開放,如果你們仔細觀察多子女家庭,就會發(fā)現即便是同一對父母生的孩子,每個孩子的地位,他們和父母之間的互動模式,以及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也幾乎都是固化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韓劇《請回答1988》,德善家有3個孩子,姐姐成績好、脾氣大,弟弟又是男孩,德善總是最受忽視的那個。 家里買雞,兩個雞腿,總是姐姐一個,弟弟一個。只剩兩個荷包蛋,也必然沒有德善的份。 由于跟姐姐生日接近,每次家里都是給寶拉過生日,再拔掉兩個蠟燭,順帶著給德善也過個生日。
德善的父母都是好人,他們也不是故意要忽視老二,只是長期相處下來習慣了這種模式。 德善有次爆發(fā),哭訴為什么一家三個孩子,受委屈的總是她。德善的爸爸帶著歉意,給德善買了個小蛋糕,說:“爸爸也不是一生下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所以請你多體諒一下吧!”
結果一轉頭家里發(fā)生煤氣泄漏,爸媽的第一反應還是去救姐姐和弟弟。等坐下來歇了半天,才想起來德善還在屋里呢。 為人父母,也是會給孩子貼標簽的。 有的孩子內向敏感,父母就不敢跟孩子說重話。 有的孩子臉皮厚,打過罵過,過會就像沒事人一樣。父母就會對他更隨意一些,有情緒了也絲毫不加以克制,悉數發(fā)泄到他頭上。 還有的孩子特別乖巧懂事,父母就專門在他身上省錢,出門也不給他買水,衣服都給穿二手的,然后在親戚朋友中四處夸贊:這娃懂事,從來不要東西。知道節(jié)約,會心疼爸媽。 德善善良、懂事、會體貼父母。寶拉卻吃不得半點虧,稍微一受委屈就炸了鍋。父母也會欺軟怕硬,他們會衡量,如果只有一份資源,不給寶拉,她會吵得家無寧日;不給德善,只要說兩句漂亮話,夸一句“德善真懂事”,就能混過去了。
長此以往,父母對待不同孩子的方式就固定了下來。如果家里只有一個孩子還好一些,畢竟父母給的關注會更多,當唯一的一個孩子心情變化的時候,父母能察覺到,并調整自己對待孩子的策略。多子女家庭,父母每天都忙成陀螺一樣,真的沒有多余的精力去覺察每個孩子的小心思。 刻板印象顯然更好用。 夏東海家就是如此。劉梅一天要照顧3個孩子,還要工作,顯然壓力很大。對小雨、小雪,她不能說重話,溝通的時候要斟酌言辭。加上劉梅本來也不是輕言慢語的類型,說話嘎嘣脆,快人快語,教育方式相對也簡單粗暴。劉星就是劉梅的情緒宣泄出口。 她憋著不能對小雪說的重話都可以對劉星說。在她看來, 劉星臉皮厚,隨便怎么罵他,隨便怎么對待他,他都不會受傷的。 外加劉星是親兒子,再怎么罵,他還是她兒子。 劉梅的態(tài)度,又決定了家里其他成員對劉星的態(tài)度。 一個家庭中話語權最高的人對另一個成員的態(tài)度,會間接決定其他成員對這個成員的態(tài)度。 舉個極端的例子,之前我朋友爸爸養(yǎng)了一條狗。老頭把狗當親兒子養(yǎng)。孫子去拽狗尾巴,他就把孫子兇一頓,老婆忘記買狗糧,也被他一通說。后來這狗在家簡直稱王稱霸,睡覺要上床,吃飯它先嘗。狗都如此,何況人乎? 劉梅對劉星態(tài)度隨意,連帶的夏東海也不把劉星當回事。小雨小雪有樣學樣,劉星自然就成了家里的三等公民。
那再討論最后一個問題,是不是那些看起來沒心沒肺,臉皮厚的孩子真的能“刀槍不入”,隨便怎么說都行? 當然不是,調皮的孩子也有心。 皮厚很多時候只是孩子的保護色,他們以為只要表現得不在乎,挨罵的時候就不會看起來那么可憐了。就像劉星,他改變不了劉梅動不動就罵他的事實,可姐姐弟弟都在一旁看著呢,怎么辦?假裝不在乎啊。 作為孩子,是沒辦法主動改變親子溝通模式的,父母又圖省事不愿意改變。最后就只能不斷重復相同的溝通模式。 父母打罵孩子,孩子只好表現得滿不在乎的樣子,父母又反過來說:這孩子就是這樣,油鹽不進。相當于他們通過貼標簽進一步強化了孩子的行為模式。 這樣的孩子其實也同樣渴望父母關注他,主動了解他隱藏在偽裝之下的真實想法。 或許劉星自己都沒發(fā)現,他總是搗蛋惹禍,未嘗不是獲得父母關注的手段。
比學習他不如小雪,裝乖賣萌比不上小雨,只有當他調皮搗蛋的時候,媽媽才會把注意力百分百放在他身上。 這就是劉星的悲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