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 純科普無廣告 南 鼾癥是由于氣道阻塞、氣息出入受阻而出現(xiàn)以睡眠中出現(xiàn)鼾聲、氣息滯澀不利,甚或呼吸時有停止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疾病。鼾癥包括單純性鼾癥與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SAHS),其中又以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最為常見。在歐美等發(fā)達國家,OSAHS 發(fā)病率為 2%~4%,國內(nèi)多家醫(yī)院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顯示,有癥狀的 OSAHS 患病率約為 4%。鼾癥是臨床多發(fā)的一種嚴重的具有潛在致死性的睡眠呼吸障礙疾患,隨著病情發(fā)展,可導致高血壓病、冠心病、心律失常、腦基金項目:中醫(yī)藥部門公共衛(wèi)生服務補助資金中醫(yī)藥標準制修訂項目(SATCM-2015-BZ113)血管意外、糖與脂類代謝紊亂及肺動脈高壓等一系列并發(fā)癥。 鼾癥的危險因素包括肥胖、年齡(成年后患病率隨年齡而增加,70 歲以后患病率趨于穩(wěn)定)、性別(中老年男性多見,生育期內(nèi)男性患病率明顯高于女性,女性絕經(jīng)期后患病率增加)、上氣道解剖結(jié)構(gòu)異常、長期大量飲酒、長期吸煙等。從中醫(yī)方面而論,鼾癥的發(fā)生可由先天稟賦異常,氣道不暢、呼吸不利所致;或因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厚味、喜嗜酒酪,痰濕上阻于氣道,壅滯不暢而發(fā);或因外感六淫,感受風溫熱邪,灼津成痰,咽喉腫脹壅塞、氣血痹阻,亦可感受風寒濕之邪,引動痰濕,誘發(fā)或加重本??;素體虛弱、病后體虛、勞倦內(nèi)傷,臟腑功能失調(diào),呼吸不和而致病亦為多見。 盡管歷代許多醫(yī)家都對打鼾進行了較為廣泛的探討,卻始終未將打鼾作為一個獨立的證候或疾病加以對待,所以鼾癥迄今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目前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對鼾癥的中醫(yī)歷史淵源、病因病機、證候?qū)W及治療等方面進行了較為廣泛的研究,對其中醫(yī)病機和辨證特點等較以往有了更深的認識,以中醫(yī)方法為主及采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方法治療鼾癥在臨床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故制訂本共識主要目的是規(guī)范中醫(yī)病名歸屬,明確中醫(yī)診斷及療效標準,推薦有循證醫(yī)學證據(jù)的鼾癥中醫(yī)藥治療方法,指導臨床醫(yī)生、護理人員規(guī)范使用中醫(yī)藥進行實踐活動,加強對鼾癥患者的管理,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鼾癥防治知識的知曉率。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內(nèi)科分會于 2015 年 7 月在北京牽頭成立了鼾癥中醫(yī)診療指南項目工作組。小組成員根據(jù)循證醫(yī)學原理,廣泛搜集循證資料,并按照國際通行的德爾菲法進行了兩輪問卷調(diào)查,形成《鼾癥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 1 術(shù)語和定義 由于氣道阻塞、氣息出入受阻而出現(xiàn)以睡眠中出現(xiàn)鼾聲、氣息滯澀不利,甚或呼吸時有停止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疾病,本病常見于中年及中年以上的肥胖人群,也可見于部分兒童和青少年,相當于西醫(yī)學的“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 2 臨床診斷 2.1 中醫(yī)診斷 2.1.1 病名 鼾癥是指睡眠中出現(xiàn)鼾聲、氣息滯澀不利,甚或呼吸時有停止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疾病。 2.1.2 證候 參照《中醫(yī)耳鼻喉科學》及鼾癥臨床特征,分為 6 種證候。 2.1.2.1 痰濕內(nèi)阻證 夜寐不實,睡則打鼾,鼾聲沉悶,時斷時續(xù),反復出現(xiàn)呼吸暫停及憋醒,白天頭暈昏沉,睡意濃濃,不分晝夜,時時欲睡,但睡不解乏,形體肥胖,身體重著,口干不欲飲,或有咳喘,或有咳白黏痰,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舌色淡紅,舌苔白厚膩,脈多濡滑。 2.1.2.2 痰瘀互結(jié)證 夜寐不寧,時時鼾醒,鼾聲響亮,寐時可見張口呼吸,甚或呼吸暫停,夜間或有胸悶不適,形體肥胖,頭重身困,面色晦黯,口唇青紫,或伴有頭暈頭痛,半身不遂,肢體疼痛或麻,或有鼻塞不適,或有咽中堵塞感,舌淡胖、有齒痕,或有舌色紫黯或見瘀點,脈弦滑或澀。 2.1.2.3 痰熱內(nèi)蘊證 寐時打鼾或喘,鼾聲響亮,呼吸急促,鼻息灼熱,喉間氣粗痰鳴,咳黃黏痰,甚者面紅、憋氣,胸部滿悶或痛,日間口干喜飲,身熱煩躁,口臭,多汗,小便短赤,大便干結(jié),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2.1.2.4 氣虛痰瘀證 睡時鼾聲,時有暫停,進行性體質(zhì)量增加或肥胖,晨起昏沉嗜睡,平日精神不振,健忘,甚至出現(xiàn)煩躁或有行為、智能的改變,或自覺胸悶或胸痛,或有口干、口苦,舌體胖大,舌質(zhì)黯,苔白厚膩,或伴有舌底絡脈青紫,脈沉澀或弦滑。 2.1.2.5 肺脾氣虛證 眠時打鼾,甚或呼吸反復暫停,鼾聲低弱,胸悶氣短,動則氣促,神疲乏力,嗜睡,或動則氣促,頭暈健忘,形體虛胖,食少便溏,記憶力衰退,小兒可見發(fā)育不良,注意力不集中,舌淡,苔白,脈細弱。 2.1.2.6 脾腎兩虛證 鼾聲輕微,呼吸淺促,甚至呼吸暫停,白天昏昏欲睡,呼之能醒,旋即復寐,神衰色悴,神情淡漠,反應遲鈍,頭暈健忘,喘息氣促,腰膝酸軟。偏陰虛者,伴顴紅,口干咽燥,耳鳴耳聾,舌紅少苔,脈沉細;偏陽虛者,伴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夜尿頻多或遺尿,性欲減退,肢體浮腫,舌淡苔白,脈沉無力。 2.2 西醫(yī)診斷 2.2.1 診斷標準 參照《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診治指南(2011 年修訂版)》、《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診斷和外科治療指南》及《內(nèi)科學》診斷標準,主要根據(jù)病史、體征和多導睡眠監(jiān)測(PSG)結(jié)果綜合評估,符合以下任一點即可診斷:①臨床有典型的夜間睡眠打鼾伴呼吸暫停、日間嗜睡[Epworth 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評分 ≥ 9 分]等癥狀,查體可見上氣道任何部位的狹窄及阻塞,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shù)(apnea hypopnea index,AHI) ≥ 5 次/h 者;②對于日間嗜睡不明顯(ESS 評分<9 分)者,AHI ≥ 10 次/h,或 AHI ≥ 5 次/h,存在認知功能障礙、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失眠等 1 項及以上者。 若睡眠暫停過程中口鼻氣流消失,胸腹式呼吸仍然存在,稱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若口鼻氣流與胸腹式呼吸同時消失,稱為中樞性睡眠呼吸暫停。若在 1 次呼吸暫停過程中,先出現(xiàn)中樞性呼吸暫停,后出現(xiàn)阻塞性呼吸暫停,稱為混合性睡眠呼吸暫停。 AHI:平均每小時呼吸暫停與低通氣的次數(shù)之和。 睡眠呼吸暫停:睡眠過程中口鼻呼吸氣流消失或明顯減弱(較基線幅度下降 ≥ 90%),持續(xù)時間 ≥ 10 s。 低通氣:睡眠過程中口鼻氣流較基線水平降低 ≥ 30% 并伴血氧飽和度(SaO2)下降 ≥ 4%,持續(xù)時間 ≥ 10 s;或口鼻氣流較基線水平降低 ≥ 50% 并伴 SaO2下降 ≥ 3%,持續(xù)時間 ≥ 10 s。 2.2.2 病情分級 根據(jù) AHI 和夜間 SaO2將 OSAHS 分為輕、中、重度,其中以 AHI 作為主要判斷標準,夜間最低 SaO2作為參考。輕度:AHI 5~15 次/min,最低 SaO2 85%~90%;中度:AHI 16~30 次/min,最低 SaO2 80%~85%;重度:AHI>30 次/min,最低 SaO2<80%。 2.3 鑒別診斷 2.3.1 原發(fā)性打鼾 夜間有不同程度打鼾,AHI<5 次/h,日間無癥狀。 2.3.2 上氣道阻力綜合征 夜間可出現(xiàn)不同頻度、程度鼾癥,雖上氣道阻力增高,但 AHI<5 次/h,日間嗜睡或疲勞,試驗性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有效支持診斷。 3 臨床治療與推薦建議 3.1 治療原則 鼾癥多屬本虛標實之證。標實以痰濁貫穿始終,漸而瘀血內(nèi)生,痰瘀并重互結(jié),并兼見痰濁化熱為患;本虛以肺、脾、腎虛衰為主。治療當根據(jù)邪實正虛的偏勝,分別選用扶正與祛邪的治則。標實者,根據(jù)病邪性質(zhì)分別采用化痰祛瘀、開竅醒神、清熱化痰、平肝瀉火之法,佐以健脾益氣;本虛者,根據(jù)臟腑陰陽虛損情況,可選用健脾益肺、固腎培元、調(diào)和陰陽之法,佐以化痰通竅。 3.2 分證論治 3.2.1 痰濕內(nèi)阻證 治法:燥濕化痰,益氣健脾。 推薦方:二陳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常用藥:半夏、陳皮、茯苓、人參、白術(shù)、甘草、石菖蒲、郁金。 加減:形盛體胖者,可加萊菔子、山楂消食化痰;濕邪較甚者,可加蒼術(shù)、澤瀉、薏苡仁滲利水濕;若清陽不升見頭暈頭痛、睡不解乏者,可加黃芪、升麻、柴胡益氣升清;咳嗽痰多者,加膽南星、苦杏仁、白前燥濕化痰、降逆止咳;鼻淵者,加辛夷、蒼耳子通鼻竅。 3.2.2 痰瘀互結(jié)證 治法:化痰順氣,祛瘀開竅。 推薦方:滌痰湯(《濟生方》)合血府逐瘀湯(《醫(yī)林改錯》)加減。 常用藥:姜半夏、膽南星、陳皮、枳實、茯苓、黨參、石菖蒲、竹茹、紅花、桃仁、當歸、郁金、桔梗、丹參、甘草。 加減:偏痰熱者,酌加天竹黃、浙貝母、桑白皮、蛤殼、海浮石清化熱痰;偏血瘀者,酌加蘇木、川芎、路路通活血祛瘀;鼻塞不通,可加白芷、辛夷、川芎通鼻竅;咽喉阻塞不適或喉核增生,加用山慈菇、皂角刺軟堅散結(jié);夜寐不寧者,加酸棗仁、首烏藤、珍珠母潛鎮(zhèn)安神。 3.2.3 痰熱內(nèi)蘊證 治法:清熱化痰,醒腦開竅。 推薦方:黃連溫膽湯(《備急千金要方》)加減。 常用藥:黃連、半夏、陳皮、茯苓、枳殼、竹茹、大棗、甘草。 加減:咳痰色黃量多者,可加桑白皮、魚腥草、黃芩、鮮竹瀝等清解痰熱;喉核腫大疼痛,加貓爪草、牛蒡子、桔梗、胖大海清利咽喉。 3.2.4 氣虛痰瘀證 治法:健脾燥濕,化痰祛瘀。 推薦方: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醫(yī)學心悟》)合血府逐瘀湯(《醫(yī)林改錯》)加減。 常用藥:人參、茯苓、白術(shù)、甘草、姜半夏、天麻、川芎、桃仁、紅花等。有文獻證據(jù)推薦鼾癥一號方,具體藥物組成為黃芪、白術(shù)、茯苓、僵蠶、地龍、石菖蒲、郁金、川芎、法半夏、桃仁、白芍、天麻、甘草。 加減:眩暈頭痛、面色潮紅者,可加天麻、鉤藤、石決明平肝潛陽;目赤口苦者,加夏枯草、龍膽草清肝瀉火;心煩不寐者,加黃連、淡竹葉、龍齒清熱安神除煩。 3.2.5 肺脾氣虛證 治法:補脾益肺,益氣升清。 推薦方:補中益氣湯(《脾胃論》)加減(推薦強度:E;證據(jù)級別:Ⅳ)。 常用藥:人參、黃芪、白術(shù)、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石菖蒲。 加減:表虛自汗加浮小麥、大棗益氣斂汗;惡風、易感冒者,可加桂枝、白芍、防風調(diào)和營衛(wèi)、祛風散寒;脘痞納呆可加枳殼、木香、厚樸理氣運脾。 3.2.6 脾腎兩虛證 治法:益氣健脾,固腎培元。 推薦方: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金匱腎氣丸(《金匱要略》)加減。 常用藥:黨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桂枝、附子、熟地黃、山萸肉、山藥、茯苓、牡丹皮、澤瀉、石菖蒲、郁金。 加減:四肢不溫、陽虛明顯者可加肉桂、干姜、淫羊藿、巴戟天、鹿角膠溫補腎陽;頭暈耳鳴、顴紅咽干、腎陰虧虛者,可加女貞子、枸杞子、何首烏、黃精滋養(yǎng)腎陰。 3.3 針刺治療 取安眠、四神聰、廉泉、旁廉泉、神門、膻中、豐隆、血海、三陰交、照海等穴位,毫針針刺或電針治療,每日 1 次,10 次為 1 個療程,可連續(xù)應用 2~4 個療程 3.4 耳針治療 取耳穴神門、交感、皮質(zhì)下、心、肺、脾、腎、垂前、咽喉,用王不留行籽貼壓,每日按壓 3~5 次,每次每穴按壓 10~20 次,10 d 為 1 個療程 3.5 西醫(yī)治療 參照《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診治指南(2011 年修訂版)》、《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診斷和外科治療指南》及《內(nèi)科學》治療方法。 3.5.1 病因及一般治療 糾正能引起 SAHS 或使之加重的基礎(chǔ)疾病,并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包括減肥、改變睡眠體位、戒酒煙、慎用鎮(zhèn)靜催眠藥物等。 3.5.2 無創(chuàng)氣道內(nèi)正壓通氣治療 是成人 OSAHS 患者首選治療方法,以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最為常用。適用于以下情況:①中重度 OSAHS 患者;②輕度 OSAHS 患者但癥狀明顯(如日間嗜睡、認知障礙、抑郁等),合并或并發(fā)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③經(jīng)其他治療(如懸雍垂腭咽成形術(shù)、口腔矯治器等)仍存在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④OSAHS 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即“重疊綜合征”;⑤OSAHS 患者的圍手術(shù)期治療。 3.5.3 口腔矯治器治療 適用于單純鼾癥及輕中度 OSAHS 患者,特別是有下頜后縮者。 3.5.4 手術(shù)治療 僅適合于手術(shù)確實可解除上氣道阻塞的患者,包括耳鼻咽喉科手術(shù)和口腔頜面外科手術(shù)兩大類。 4 預防與調(diào)護 重視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及治療配合度。飲食有節(jié),適當控制進食量,少食肥甘厚味,戒除煙酒,加強運動、減輕體質(zhì)量。起居有常,日間避免過度勞累,臥寐時宜取側(cè)臥位或適當抬高床頭。積極防治外感及鼻咽部疾患。 您看此文用 · 秒,轉(zhuǎn)發(fā)只需1秒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