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有姿,洛水有韻,洛水有神。 洛水之神為洛神。其珍貴處有四:第一,與其他河神不同,洛神是“女神”。河神多為男性,比如河伯、龍王等。而女性河神則少見,這是男尊女卑思想在神祇崇拜上的反映。第二,洛神血統(tǒng)高貴,她是人文始祖伏羲的女兒,不幸溺死于洛水。第三,洛神既美麗又善良,不像其他河神那么兇殘,這從《西門豹治鄴》中就可對比出來。當年西門豹初到鄴城為官,微服私訪時見此地人煙稀少,民生凋敝,一問才知是“河伯年年娶婦”,每次需向河中投入一名少女。河神無端索命,形象兇悍。而洛神形象美麗,從無任何負面?zhèn)髡f。第四,洛神在歷代文化附加中不斷地豐富了內(nèi)涵,并由神話、歷史、文學三者融合之后,形成了十分美麗的形象。譬如曹魏時曹植作的《洛神賦》,東晉時顧愷之畫的《洛神賦圖》,元朝時趙孟公式書寫的《洛神賦卷》等。 原矗立在河南省洛陽市洛浦公園東段的“云水洛神”像(資料圖片) 洛神故事的發(fā)源與演變 中國歷史上,最早梳理洛神故事的是西漢淮南王劉安。他在《淮南子》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伏羲之女宓(fu?)妃,嫁與河伯為妻,但河伯這個人不怎么守規(guī)矩,與其他女神私通。宓妃發(fā)現(xiàn)后開始與其針鋒相對:你可以移情,我也可以別戀!于是宓妃就與后羿好上了。河伯知道后受不了,就與后羿大戰(zhàn)于天庭。天帝知道此事后,一碗水沒有端平,他不去處罰河伯,單單處罰了宓妃,把她打出神界,貶到塵世。 塵世廣闊,三山五岳,河流眾多,但宓妃只愛洛水,她哪兒也不去,徜徉在洛水兩岸,欣賞著美麗景色,最終融于洛水,成為洛神。 不過這是《淮南子》中的說法。民間的說法是天帝秉持公正,他訓斥了河伯,成全了宓妃和后羿的婚姻。老百姓更樂于接受這種說法。 民間總是褒揚洛神,貶損河伯,這是為什么呢? 我分析有兩大原因。 第一,我國河神多為男性,其主宰河水的流量。平時,河水流量適中,緩緩流動,人們覺得這很正常,引水灌田,視為自然,所以無人銘記河神之恩惠。但在河水暴漲淹沒莊田時,則無人不罵河水之危害。在州縣地方史志中,均未記錄河水正常年景之群眾生活,卻一次不落地記錄了河水泛濫的情景。所以,只要河水泛濫了,人們便怨恨河伯,而當河伯與宓妃發(fā)生沖突時,大家都站在宓妃一方,這就很正常了。 第二,洛神血統(tǒng)高貴,她是人文始祖伏羲的女兒——伏羲是遠古“三皇”之首,是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他生活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當時生產(chǎn)力低下,民智未開,伏羲就根據(jù)天地萬物的變化,創(chuàng)制八卦及其他文明,結(jié)束了“結(jié)繩記事”的歷史,他還教會人們漁獵。他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華文明的起始,留下了大量神話傳說。 那么,有著高貴血統(tǒng)的宓妃,來主宰洛水并成為洛神,無疑是洛河的驕傲,也是河洛文化的驕傲,河洛人沒理由不贊美她、紀念她。 東晉 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資料圖片) 洛神精神與洛水情結(jié) 那么,宓妃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第一種說法:河伯是個美男子,宓妃心甘情愿嫁給他,后來發(fā)現(xiàn)河伯不賢,宓妃后悔了,蹈水自殺了。第二種說法:河伯遇到宓妃,垂涎她的美貌,在她游洛河的時候,突然掀起巨浪,將其淹死。第三種說法:宓妃天真爛漫,生性好動,來到洛河洗澡,不慎溺死。 第一說有依據(jù):史傳宓妃所在部落“有洛氏”,臨洛而居。而在洛水對岸,還有一個強大部族,內(nèi)有一個帥哥馮夷,水性極好,能渡大河。美女宓妃愛上帥哥馮夷,是很自然的事情。 第二說亦可理解:洛神為女,河伯是男。那時候男尊女卑,河伯利用權力掌控她的命運,完全能做到。弱女子在權力面前都是脆弱的。 第三說很自然:一個小女孩到洛河洗澡,起了風浪,被淹死了。這種死法引人嘆惋憐惜,民意最濃。 但宓妃本該有超常的神力,她會輕易被淹死嗎?其實這也無須糾結(jié),因為神話都是虛構的,更何況還有一個神話,炎帝的女兒也是被淹死的! 炎帝即神農(nóng)氏,也是“三皇”之一。我過去鬧不明白,為啥總讓“三皇”的女兒淹死!后來想通了,可能那個時期全球都有大洪水。炎帝的小女兒女娃,活潑好動,她穿著小紅鞋跑到田野里,把很多花插在頭上。她看到太陽從東方升起,就蹦跳著走到東海邊,看見碧波,她很喜愛,就跑到海中玩耍,誰料浪卷波涌,奪她性命。她由此變成小鳥,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叫精衛(wèi)。精衛(wèi)不停地銜來石子、樹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把東海填平。 精衛(wèi)宓妃,都是被淹死的,不同的是精衛(wèi)死于東海,由此恨透東海,試圖把東海填平,使之消失;宓妃死于洛水卻不恨洛水,并視洛水為歸宿,化身洛神。 清 丁觀鵬 《摹顧愷之洛神圖》(局部)(資料圖片) 洛神形象與民間崇拜 據(jù)《元·河南志》記載:洛陽境內(nèi)共有四座大型洛神廟,分別是:洛寧縣長水村洛神廟、洛陽城內(nèi)洛川街洛神廟、偃師顧縣鎮(zhèn)曲家寨洛神廟、鞏縣(今鞏義市)回郭鎮(zhèn)劉村洛神廟。 這四座洛神廟,自西向東,一溜排開,每間隔四五十里就出現(xiàn)一座。舊時洛河船工出船,要先到洛神廟祭祀。而洛神廟皆附廟會,形成大型集市,八方車馬絡繹,都往這里匯聚,促成熱鬧持久的洛神文化。 洛寧長水村洛神廟,與“洛出書處”石碑同處于一個院落,內(nèi)供洛神之位。村里老人說:每年所寫春聯(lián),內(nèi)容從來不變,都是祭祀洛神的專用對聯(lián)。 洛陽城內(nèi)的洛神廟,唐代已有,稱宓妃廟,建筑體量可觀,正殿上供奉著宓妃的畫像,香火不斷。武周時期,武則天每年正月都在洛神廟舉行大型祭祀活動,親作《大饗拜洛樂章》,由此形成規(guī)模盛大的廟會。宋代蘇轍、清代王士禎和潘耒(le?i)等詩人,都曾游覽洛神廟并留下詩作。明清以降,洛神廟改稱洛川奶奶廟,除了洛河船工常來祭拜之外,民間老太太也來燒香,求福報,旺人丁,賦予洛神濟世救難之世俗功能。此廟于1944年5月毀于日軍炮火。 偃師曲家寨洛神廟,選址講究,臨洛水,瞻嵩岳,據(jù)要津,植楊柳,惜乎古建筑,如今已不存。 鞏義劉村洛神廟,又稱“洛河娘娘廟”,是距河道最近的洛神廟,廟會上設有騾馬市,人畜都可就近飲洛水解渴。此廟宋代已有,歷經(jīng)元明清與民國,直至20世紀40年代,香火都很旺。因為廟墻內(nèi)外全涂紅色,所以又稱“紅廟”。1954年之后荒廢,成為木材廠的倉庫,但院內(nèi)影壁上,還殘留著洛神畫像。如今廟雖不在了,但祭祀洛神習俗不變,每年農(nóng)歷六月廿三,廟會如期舉行,大戲連臺,連演三天,很是熱鬧。 說到廟會戲,還需拐回來說說洛陽城內(nèi)的那個洛神廟。民國《洛陽風俗瑣談錄》記載:“洛陽城內(nèi)及附郭廟宇不下數(shù)十處,每處在春夏季各演戲三天。獨洛神廟自正月初二至二月初二,演戲一月?!?br/> 連續(xù)唱一個月的戲,這在全國都不多見,足見洛陽人對洛神的重視。如今上點年紀的老城人,仍記得洛神廟會上的趣事,其中最奇的是“洛神變財神”的新鮮事。本來嘛,洛神是河神,但到了后來,老百姓賦予她更多的功能,讓她管財富——舊時,洛陽人敬的財神有兩個,即關羽和洛神。關羽重義氣,后人把“義”和“利”等同對待,因此奉他為財神;而洛神教人漕運,漕運暢順,賺金賺銀;漕運不順,船翻貨損。人們想通了這個道理,所以就奉洛神為財神了。 其實洛神世俗化的過程,也是洛神被更多群體認同的過程,說明了百姓對洛神的敬畏與熱愛。民俗意義之外,洛神的文學意象也很美,她是中國水神中最美的一位。 第一是形象之美:曹植的《洛神賦》形容洛神——她輕盈得就像受驚后翩翩起飛的鴻雁,體態(tài)又像游龍一般靈動;容顏鮮明光彩如秋菊盛開,青春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行止若有若無仿佛薄云輕輕掩住明月,身影飄忽不定如流風吹起回旋的雪花。遠遠望去,明亮潔白就像朝霞中冉冉升起的太陽;靠近觀看,明麗耀眼如清澈池水中亭亭玉立的荷花。豐滿苗條恰到好處,高矮胖瘦符合美感。 第二是悲情之美:悲劇最能撼動人心,而洛神的悲情美有兩層意象,其一,伏羲的女兒宓妃溺死于洛水,她無怨無悔,甘為洛神。其二,曹植因迷戀甄妃并熟悉洛神故事,寫出千古美文《洛神賦》,把宓妃、甄妃兩個美麗女子融合為一體,構成了人神相融的美麗形象,同時又寫出了自己對洛神愛而不得、人神殊途、不得相偕的千古遺恨,纏綿悱惻的悲情之美令人扼腕。美麗洛神、悲情洛神、神話與現(xiàn)實、月光與波痕,就這樣層層疊加為故事,更加浪漫生動了。 是的,洛神美麗多情,洛神恩澤蒼生,她已經(jīng)不是單純的河神了,而是我們復合審美的一盞明亮燈炬,永遠閃耀在心河里。 |
|
來自: zzm1008圖書館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