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NASA公布了2033年載人登陸火星任務,此項計劃距離真正實施還有14年時間,目前仍然處于技術積累階段,樹立一個遠大而又可見的目標對工程將起到推動作用。重型獵鷹火箭每一次飛行都能吸引近10萬游客現(xiàn)場觀摩,美國每一次重大航天發(fā)射都能在社會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航天熱潮,這種航天文化軟實力才最值得我們學習。 現(xiàn)場觀摩航天發(fā)射的美國民眾 對比主管美國航天空間探索計劃的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我們有一項工作做得還有欠缺,那就是不太會講故事。航天探索本身有著長周期、高投入、高風險的屬性,只有講好太空故事才能最大限度贏得社會的支持與鼓勵。 國人含蓄的處世理念崇尚只做不說,但這一點在宇宙大航海時代顯得不太適宜,值得慶幸的是我們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 載人登月 上個月月初探月總師吳偉仁公布了我國2030年左右實施載人登月的重磅空間探索計劃,隨著今年航天日的臨近國家航天局又對外宣布了2023年的嫦娥六號以及小行星探測計劃,前不久還公開了我國火星任務之后的木星與太陽系邊際探測計劃。 其中上九天摘星的小行星探測計劃格外搶眼,這是我國火星探測任務之后又一個極具創(chuàng)新意義的空間探索大計劃,因為這是一次3.5億公里的遠征! 2016 HO3小行星是一顆地球的準衛(wèi)星 小行星探測器預計將于3年后的2022年發(fā)射升空,2023年抵達距離地球最遠距離3860萬公里編號為2016 HO3的小行星,并對其進行環(huán)繞探測,爾后于2024年對該小行星進行附著采樣。 同年探測器從2016 HO3小行星起飛向地球進發(fā),抵達地球軌道后探測器兩器分離,返回艙搭載著小行星樣品再入大氣層返回地面,另一半探測器借助地球引力彈弓效應飛向火星軌道,并于2025年借助火星引力彈弓效應飛向位于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小行星帶 探測器將于2030年抵達距離地球約3.5億公里的彗星133P環(huán)繞軌道并對其進行為期1年的探測。 小行星探測太空船將連續(xù)飛行10年時間,并兩次借力行星引力彈弓,在飛行途中還轉(zhuǎn)回地球釋放返回艙,方案不僅有魄力且富有想象力,探測器研制難度之大也是可想而知,對太空船元器件的可靠性考驗也是空前。 嫦娥二號由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發(fā)射 21世紀以來進入發(fā)展快車道的中國航天其實并不缺乏故事素材,比如9年前發(fā)射的嫦娥二號就堪稱是太空版魯濱遜漂流記。 重達2.35噸的嫦娥二號抵達月球軌道后進行了為期150天的環(huán)繞探測,期間繪制了虹灣地區(qū)的高精度成像照片同時對月球南北兩極進行補充探測,還實施了一次距月面僅15公里的降軌機動,為嫦娥三號月面軟著陸以及嫦娥五號月面返回任務驗證相關技術。 嫦娥二號 爾后嫦娥二號兩次點火加速進入距離地球150萬公里的日地拉格朗日L2點軌道,驗證了深空軌道測控技術,然后再次加速通過近兩年的飛行抵達距離地球700萬公里的圖塔蒂斯小行星進行飛越探測,由此嫦娥二號從一顆環(huán)月衛(wèi)星變身成為小行星探測器。 嫦娥二號飛越圖塔蒂斯小行星 這還沒有完,飛越小行星后嫦娥二號繼續(xù)向深空進發(fā),陸續(xù)突破1000萬公里、2000萬公里、5000萬公里、1億公里多個測控飛行距離大關,驗證了我國深空測控通信技術,為火星探測任務打前站,最終成為了一顆人造小行星。 當時嫦娥二號原本也想進入火星軌道,就探測器本身而言毫無問題,但由于當時我國深空測控網(wǎng)還沒有完全建成所以不得不放棄環(huán)火探測任務,而如今我國已經(jīng)建成遍及全球的深空測控網(wǎng),不僅具備了4億公里級火星測控能力,而且最遠已經(jīng)可以觸達冥王星,這也為我國在接下來的十年中實施更遠深空的太陽系探測創(chuàng)造了條件。 佳木斯深空測控站 一個民族需要仰望星空的人,一個地球更需要仰望星空的國家,作為有著14億人口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我們已經(jīng)成為工業(yè)總產(chǎn)值排名第一的國家,這份責任與義務我們當仁不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