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錢家塘還是錢家蕩?其實都是。 最早就叫錢家蕩。后來,一直到被拆掉的,叫錢家塘。 十幾年前,我就寫過錢家塘了。承蒙錯愛,那篇《錢家塘舊事》(點擊藍色標題可看原文)流傳頗廣,傳到國外去了。 說兩件小事。 一位從錢家塘走出去的同齡人在美國看到拙文后,一定要見我一面。后來,趁他回國之機,我們約了在離錢家塘不遠的襄陽北路“圓苑”里談了有一個多鐘頭。這件事也已過去多年,當年的飯店也不見了。 還有一位曾經(jīng)住在偉達大樓的徐醫(yī)生,邀我參加了她的一次同學會。她的同學中很多人都是錢家塘人。那一天,我也聽到了很多。比如,錢家塘里原來是條小街,啥樣的小店都有。再比如,有的橫弄堂原來是河浜,連彈格路都是后來的事。 偉達飯店即后來的錢塘公寓。樓左即錢家塘入口 還有很多錢姓的錢家塘人給我留言。 他們說,雖然與周邊比起來,錢家塘的房子不算好,不過確確實實是他們錢姓后人自己住著。后來,當然有很多他姓人家搬進來。說得一眼弗錯。比方講,弄堂口開飯店的姓陳(偉達),弄堂里吹笛子的姓陸(春齡),做配音的姓邱(岳峰),唱滑稽的姓陳(國慶)。 他們還告訴我,錢姓家族都是本分人。我筆下的那些搗蛋鬼,大部分住在錢家塘靠近南昌路口的支弄一帶。 不過也一個有錢姓后人留言說,他就住在小浜灣。小浜灣也確實出過所謂的“流氓”。他說他家客堂間里,老早掛的是杜月笙的照片。他爺爺就是跟著杜月笙混的。不幸而又有幸的是,他爺爺死得早。那段歷史并沒有影響到他家1950年以后的生活。 當年淮海路陜西路口的萬興食品公司。錢家塘在其西面 講杜月笙在這一帶有影響,也不是毫無依據(jù)。我講三個地方。新樂路圣母大堂對過,現(xiàn)在叫首席公館,老早是交運局,最早是黃金榮、杜月笙、金廷蓀三人合開的三鑫公司。因為金廷蓀是弟子輩的,所以,據(jù)說他為了感謝,就拿自己的新房子包括帶涼亭的后花園統(tǒng)統(tǒng)送給杜月笙,那就是現(xiàn)在的東湖賓館。另外,淮海路東湖路口,現(xiàn)在是公共綠地了,前些年還叫“大公館”,其實就是諧音“杜公館”。這三個地方,離錢家塘都不遠。 幾年前的淮海中路東湖路口 據(jù)很多錢姓后人的家譜記載,他們都是臨安吳越國國王錢镠之后,明朝末年,錢家的一支從杭州遷到上海,在淡井廟周圍的一大片土地上安居下來。這片土地,水系豐富,后來就叫錢家蕩。 講起淡井廟,又要講那句上海俗諺,叫做“先有淡井廟,后有上海城”。它建于南宋末年,是上海最早的城隍廟。它的廟址在現(xiàn)在的永嘉路12弄內(nèi),瑞金賓館南面。到1997年,淡井廟被全部拆光,至今也已經(jīng)有二十多年了。 淡井廟 看老地圖,直到100年前,淡井廟的旁邊依然還有一條東溇浦緩緩流過,南入肇嘉浜,北到巨籟達路(即今巨鹿路)。其間,至少有三四條橫塘。水網(wǎng)縱橫,中間都是良田。整個水系,北寬南窄,有點像迷你版的非洲地圖。所以,有的錢姓后人還記得他們的上輩人這么說,法租界筑路后,將錢家蕩一分為三。 因此,猜測最早錢家蕩的范圍大致是,東到瑞金路(原圣母院路和金神父路),北到延安路(原長浜路),南到肇嘉浜。西面,復興路(原辣斐德路)以北到汾陽路,復興路以南到陜西路(原亞爾培路)。到得民初,錢姓后人大多都居住在辣斐德路(即今復興路)以北了。 1918年的錢家蕩全貌 錢家蕩的變化確實是從法租界筑路開始的。 先是劃了一個大大的十字。 橫的一刀就是現(xiàn)在的淮海中路。1901年筑成時叫西江路,到1906年改稱寶昌路,到1915年才叫霞飛路。1943年收回租界,先叫泰山路,1945年改稱林森中路,到1950年才叫淮海中路。 豎的一刀則是現(xiàn)在的陜西路,1911年筑成時叫寶隆路,1915年改稱亞爾培路。1943年收回租界后叫咸陽路,到1946才叫陜西(北、南)路。 長樂路(原蒲石路)雖然1914年就開筑,但只從瑞金路往西筑了一小段就停了下來。 如此這般,錢家蕩變成了三塊,西北塊、東北塊和東南塊。 淮海路一筑好,兩邊的地皮就吃香起來。于是就有人以“普愛堂”的名義從錢姓后人錢文祺等的手中拿下了淮海路(霞飛路)以南,陜西路(亞爾培路)以東的地塊,造房子。很有趣,方式是“永租”??磥?,受當年的老觀念影響,將祖宗的地產(chǎn)就這樣賣忒總歸不大好吧,民間一直有“崽賣爺田心不痛”的講法嘛。霞飛坊(即今淮海坊)到1924年才建成。所以錢姓后人講起來很海外:“阿拉錢家蕩大著呢,霞飛坊也是阿拉嗰?!?/p> 淮海坊 而其他錢姓后人則繼續(xù)住在霞飛坊(即今淮海坊)的西面和北面。 西面就是后來的錢家塘。而北面,也就是霞飛坊(即今淮海坊)的馬路對面,人稱“北錢家蕩”。我們這一代人小辰光還常常聽到這樣講。 看1918年的地圖,果然如此。而且,長樂路(原蒲石路)以北,還分東錢家宅和西錢家宅。而靠近汾陽路(畢勛路)的地方,則標明了“錢家蕩宅”,那里才是最后的錢家塘。 “北錢家蕩”有兩處值得提一下。一個是淮海中路946弄(現(xiàn)在是地鐵口吧),原先里面有錢家的小祠堂。大祠堂則據(jù)說在徐家匯蒲匯塘路。順便說一句,有的錢姓后人告訴我,淡井廟曾經(jīng)也是他們錢家的寺廟呢。 圖中有兩處野味香 另一個就是淮海中路918弄,現(xiàn)在還在,里面是銀行。老早的918弄與淮海路南面的987弄一樣,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弄堂,而是旁邊開小店的小馬路呢,有著一種別樣的繁華。著名的“野味香”最早就開在918弄內(nèi),一開始只做湯團,后來生意好了,又開到陜西路上去了,并且慢慢做起了面食以及熟菜的生意。 當年,錢家蕩宅(即后來的987弄)里的河浜,像個英文字母“F”。這印證了老錢家塘人的說法,弄堂曾經(jīng)是河浜。 錢家塘里的河浜呈“F”形 法租界的筑路在繼續(xù)。 不過,直到1920年代末,襄陽北路(原勞爾登路)與襄陽南路(拉都路)還是沒法在淮海路(霞飛路)會師。長樂路(原蒲石路)往西筑過去,卻怎么也搭不上近在咫尺的富民路(原古拔路)。而富民路(原古拔路)的南面也不通東湖路(原杜美路)。 這一切,就是因為有一條叫“白洋河”的小河浜,從東溇浦蜿蜒東來,穿過亞爾培路(即今陜西路),沿著現(xiàn)在的新樂路(原亨利路)走向到東湖路(原杜美路)轉(zhuǎn)彎往北,再折向東面,并在那里形成了一個大水潭。 圖中沈家木橋宅右邊有一個大水潭 著名的東正教圣母大堂是1931年開始建造的。那時,它的北面依然是一條很闊的白洋河。要想從襄陽北路(原勞爾登路)走到襄陽南路(拉都路),就要過一座沈家木橋。這木橋就架在現(xiàn)在的首席公館和圣母大堂之間。 造到一半的圣母大堂 1928年到1937年,被稱為“民國黃金十年”。上海的發(fā)展也特別快,變化也特別大???938年的地圖,路網(wǎng)縱橫代替了原來的水網(wǎng)縱橫。很多河浜都被填成了道路。偌大的東溇浦,連同很寬闊的白洋河,都不見了。 1928年的規(guī)劃圖?!罢伞弊殖醅F(xiàn) 富民路那里,新修的道路形成了一個“丈”字,“丈”字中間那塊空地,就是后來的小三角花園(大三角花園在復興西路淮海路)?,F(xiàn)在 還是花園,1995年起,花園里擺放著田漢的雕像。 周邊道路也做了調(diào)整,最早的杜美路(即今東湖路)是從淮海路一直通到華山路的。后來被截斷,西面那段歸了長樂路了。 1938年的地圖?!罢伞弊值缆啡控炌?/p> 按理說,錢家蕩的故事到這里可以畫一個句號了。因為錢家蕩已經(jīng)蕩然無存了嘛。 1978年我從江西回到上海,被分在一個叫“新樂紙品組”的生產(chǎn)組里做生活。我上班的地方,就在郵電醫(yī)院對面的一間街面房子里,經(jīng)我好友曹振毅先生確認,門牌號頭是479號。隔壁有只大弄堂,491弄,是與新樂路180號通的。 我每天上班,踏腳踏車從上方花園穿過對面的大德里,走延慶路到新樂路,再從180號穿到491弄,出了弄堂轉(zhuǎn)彎就到了。對這條小路印象深刻,是因為穿新樂路180號時,是從人家屋里的空房子里穿過去的。翻門檻還要拎一拎腳踏車的龍頭呢。 天天穿,就穿出名堂來了。我心里老是有疑問,為啥旁邊都是花園洋房,這里破破爛爛,還有一只廟?問別人,人家講,“哦,此地么叫‘荒場’呀。”原來只有我講穿弄堂,人家都講“從荒場里穿過去”。再問,這么好的地段,為啥沒人想著造房子?人家講,此地老早一落雨就要“做大水”的。于是擱開不提。 1947年的地圖 直到有一天,我翻看1947年的老地圖,發(fā)現(xiàn)這個荒場確實很荒。其中有四塊被注為“草地”,草地當中還有一塊空白?繪圖者還在當中畫了一個小圈圈?這讓我想起了1918年法租界老地圖里,白洋河在這里兜兜轉(zhuǎn)轉(zhuǎn),最后留下的那個水潭。 莫非偌大的錢家蕩,最后一汪水真的就是在此地干涸的? 這草地和空白,位于愛凱地大飯店的南面,很可能是屬于飯店的室外部分。也許是個池塘?有沒有可能,造飯店的時候,這里就是個水塘呢? 愛凱地大飯店在1950年后,很可能被作為“敵產(chǎn)”而沒收。我們小辰光,把這里的建筑叫做“解放軍部隊”。這個飯店還有電影放映廳,后來對外開放,叫“滬警會堂”,大門開在富民路上。我們還在那里看過“內(nèi)部電影”呢。 最近的一次翻造后,這里叫什么世紀大樓。大門開在長樂路上,但門牌號頭依然保留了過去的“富民路291號”。長樂路491弄現(xiàn)在屬于位育實驗學校。周邊房子全部推到重來,生產(chǎn)組的房子自然也沒了影蹤。只有東邊永利邨隔壁的134弄,依然連接著新樂路和長樂路。當年這也是我們經(jīng)常穿的弄堂呢。 至此,錢家蕩的影蹤消失殆盡。 最后的錢家塘也拆掉了,很多人都搬到長橋去住了。更多的四散而去。 獨不知,午夜夢回,老的錢家塘人還會不會想起環(huán)龍浴室里的丫杈頭、醪糟坊里的民辦小學、弄堂口的小書攤、水果攤旁邊調(diào)外幣的打樁模子、會打形意拳,連虹鎮(zhèn)老街也要讓伊三分的小炳康、還有那個大家叫伊“秋梅娘”的老太。 (完) |
|
來自: 昵稱Ha3PDtiL > 《了解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