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4 20:05:57) ▼ 這是夏朝的文字嗎? 馬賀山這個標題原是一位網友質疑我的夏朝象牙文的,我在這里,借花獻佛,再轉送給中國的兩位首席科學家李學勤先生和李伯謙先生,因為有一個問題值得弄清楚,也一定要弄清楚,含糊不得。 首先,我回答這位網友的意見。這位網友在幾年前,就提出這個問題了,他提得好,抓住了要害,過去我們總說,牽牛要牽牛鼻子,他抓住了揭開夏朝文明的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還要迎刃而解,那就是要拿出事實證據來,一個一個的認證,他肯定了象牙是老的,而提出字是后刻的。我同意他的觀點,刻有象牙文的象牙經碳十四測定,距今有6000年的歷史,夏朝距今4000年左右,文字肯定是后人刻上去的,我認為,從文字,從文例,從內容上看,是夏人刻上去的,你認為“文字是后刻的,肯定不會是夏朝的文字。因而文字所傳達的信息也不可能是夏朝的。即便有與夏朝相關的內容,也應該是后人的思想的表達?!蔽艺J為,你這是先入為主,你先肯定文字是后刻的,象牙上的字不會是夏朝文字,而后又說象牙文上的內容,是后人的思想的表達。 請問夏朝的文字應該什么樣?夏人應在象牙上表達了怎樣的思想?這正是我常常思考的問題。 現在我們可以請教一下二位首席科學家,夏朝的文字到底應該什么樣?夏朝文字應該象筆者提供的象牙上的文字還是應該象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片片上的刻劃符號呢?我知道,您二位一定會不約而同的選擇二里頭出土的刻劃符號。為什么?因為夏朝在商朝之前,夏朝如果有文字,也比商朝甲骨文原始、落后,簡單,這符合正常思維。而事實并不像二位首席想象的那樣,夏朝的文明程度要比商朝高許多,夏人是一個人口眾多的農耕民族,以龍為圖騰,以冀州為都,夏人也可稱為中國之人。而商人則是東夷16支中的一支,以玄鳥{燕子}為圖騰,人口很少,是個游牧民族。夏朝時,商人的先人,周人的先人,都在大禹的手下任職,輔佐大禹治理天下,功高蓋世。夏朝已經進入青銅與鐵的時代,夏朝已在唐虞朝的基礎上,建都冀州城池,夏朝有大型的祭祀中心,有夏朝甲骨文記錄,夏朝有成熟的文字。夏朝文字的成熟,要比商朝甲骨文成熟多了,我們的古文字專家,怎么也不會想到在商朝文化中,曾出現了一股倒退的返祖現象。一個游牧民族推翻一個農耕民族的政權,其手段是十分殘忍的野蠻的血腥的,歷史上記載湯滅夏,掃穴犁庭,欲毀夏社。由此可見,商民族對夏朝文明夏朝文化的毀滅是很嚴重的,具體到夏朝官方文字,商朝并沒有直接使用、繼承,而使用了民間俗體字,刻于甲骨文之上,作為王室卜辭的甲骨文,為什么不用官方文字,而用民間的夏人使用的俗體字,這是商朝統(tǒng)治者文化落后造成的,它沒有這方面的意識,也無要求,用什么字體都行,只要不是夏朝的官方文字就行。在商朝統(tǒng)治者的嚴厲制裁下,正統(tǒng)、規(guī)范的夏朝官方文字被排斥,廢棄,而夏以前的俗體字,異體字,古文字,生僻字,紛紛出籠,應運而生,一時間,復古思潮,卷土重來,商朝甲骨文成了古漢字的集大成者,我把它稱為帶尾巴的毛孩,商朝文化出現了第一次倒退返祖現象,難怪有人說,從甲骨文字形上看,離漢字起源不會太遠{裘錫圭語},這正是給人們造成錯覺的前因后果,也是人們很難預料的夏朝文字看上去比商朝甲骨文進步、成熟、規(guī)范多了,難怪古文字的專家不認可在商之前會有這么先進的夏朝的官方文字,這與他們最初的想法大相徑庭。 馬氏認為:不管你認識不認識,不管你承認不承認,夏朝文字就這樣,擺在了你的面前,無論是傳世文字還是出土文字,無論是夏朝甲骨文,還是夏朝象牙文,還是夏朝玉版文,它們都是作為成文歷史,像一座大山一樣,矗立在人們面前,永遠不倒。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二里頭遺址出土的24個刻劃符號,它們都是單擺浮擱、獨立出現的,它們都是當時的陶工作記號用的,是記數還是記事,只有陶工自己知道,就像結繩記事一樣,那個結代表什么,只有結繩人知道,別人的猜測都是不準確的。因此說,刻劃符號只有形,而且不是固定的形,意義不確定,無讀音,這樣的符號怎么講,也不能算作文字,更不能算作原始文字,更不是原始文字的孑遺,它們與文字不搭界。文字是什么?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面工具,它能與語言中的詞對應起來,它有固定的形,固定的音,固定的義,{三固定的形、音、義,是一個整體,缺一不可},它能夠組詞造句寫文章,表達一個中心思想,它能夠自己說明自己,它還有孳乳功能,可以下小崽,刻劃符號行嗎?上述的任何一個條件,它都不具備,這樣的東西,只能稱為刻劃符號,到春秋戰(zhàn)國時代,它還存在,與文字并行,就很說明問題了。它連文字都談不上,何談夏代文字? 古人云: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梔,水土異也。文字是由人造的,是由專門人才專門發(fā)明、創(chuàng)造、設計出來的,所謂術業(yè)有專攻,即講此理。古代能夠造字的人,都是哪些呢?史官,思記事之法,倉頡曾為黃帝任結繩記事之職,處在蒙昧與文明之門坎,他受黃帝之命造字,說明當時社會已有明確分工,他有條件有能力完成這一使命。倉頡從鳥跡,獸跡受到啟發(fā),他發(fā)現,動物足跡紋理的不同,可以辨別出不同的動物名稱,世上的萬事萬物,都可用不同的紋理,相互區(qū)分,辨認、代替。因此倉頡在鳥跡的基礎之上,發(fā)明、設計出了象形文字,象形文字都是名詞,無法記錄口語,還需要造出動詞,代詞,形容詞,副詞,介詞,連詞等,倉頡又造出了會意字,這樣記錄口語沒問題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倉頡發(fā)明的文字不夠用,出現了嚴重的瓶頸問題,倉頡又發(fā)明了形聲字,這樣,造出了大批的文字,基本上滿足了當時朝廷的需要,如果再不夠用,就用轉注字、假借字代替,至此,倉頡完成了漢字系統(tǒng)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使中華民族從此邁進了文明的大門,中國拉開了用文字記載歷史的信史時代的序幕。從倉頡造字到大禹時代已有一千年的時間,文字的發(fā)展,應該是很成熟很進步的了。如果再拿二里頭陶片片上刻劃符號,當做夏代文字,實在是很滑稽的事情,滑天下之大稽,讓后人貽笑大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