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二字是在上個世紀初“西學東漸”漸盛之時,由一位叫鄧實的人再其著作《國粹學》里首次提出的。在古時候漢語里并沒有這個詞匯。 易有太極 從清朝末年開始,國家逐漸衰敗不堪,全國上下反思之聲此起彼伏,中國的落后挨打刺激著一些知識分子全盤西化的呼聲越來越高,中國傳統(tǒng)學術思想面臨的質疑越來越強,也就更進一步刺激了研究中國傳統(tǒng)學術思想的繁榮,這導致了近代“國學熱”的第一次興起。章太炎、梁啟超、康有為、王國維、顧頡剛、胡適、呂思勉、梁漱溟等一大批學者在國學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一大批國學研究經(jīng)典書籍也應運而生,成為了我們在文化思想方面的寶貴財富。 中國當代大儒梁漱溟先生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當時討論更多的是中國的未來,中國該以什么思想立國進而擺脫落后挨打的局面,所以當時“國學”更多的是指以儒學為主、涉及到諸子百家以及再擴展到史學、文學等方面,在這當中,還是以儒學以及諸子學為主,因為產(chǎn)生于春秋戰(zhàn)國的儒學以及諸子學總體而言其核心都是為了治國、強國。 新中國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每過一段時間就會出現(xiàn)一次國學熱潮?,F(xiàn)在隨著國家倡導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開展,追捧“國學”又成了當下社會的一種“潮流”。 現(xiàn)今的“國學熱” 由于國學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而身邊諸多國學現(xiàn)象,很有可能已經(jīng)誤導了人們對國學的認識。 在這里簡單的對狹義上的“國學”做一個闡述。狹義上的國學即指古時候由“六經(jīng)”(易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樂經(jīng)、春秋)衍生出的四大基本科目,即義理、經(jīng)濟、考據(jù)與詞章四大學科。 六經(jīng) 義理之學,即關于哲理、宇宙觀、方法論等方面的學說儒家關于哲理方面的學說,本源于《易經(jīng)》固稱義理之學。先秦諸子學,也可以并入義理一科。佛家方面的研究也當屬此學。其大致可包含先秦諸子學、兩漢經(jīng)學、宋明理學三大體系。佛學在漢時傳入中國,雖然不是源于中華之六經(jīng),但其“無為”與“無不為”(佛學的很多語境都是其研究者借用道家用語來表達)與《易經(jīng)》所表之變易與不易的“體用為二”有殊途同歸之意,所以佛學也當屬中華文化之“義理”一科。 代表人物:先秦諸子、劉向、慧能、程頤、程顥、朱熹、王陽明等 王守仁,號陽明子 經(jīng)濟之學,包含政治學、史學、經(jīng)濟學、社會學等學目。此“經(jīng)濟”指“經(jīng)邦濟世,強國富民”,今天我們說說的“經(jīng)濟”也包含其中。漢以來的儒家學者,多依《尚書》為研究主體,所以中國自古以來都注重“歷史”與“地方志”的編撰,且自古以來關于土地問題,有均田、限田等學說,亦來自于《尚書·周書》、《大學》之遺意?!渡袝ぶ軙放c《大學》言經(jīng)濟,都是以均平為原則。此外先秦諸子中的道、墨二家,反對剝削與侵略,也深得六經(jīng)之旨。法家則主張富民以益國,如果政府官員中飽私囊,在法家學說的嚴格禁止范圍之內。 代表人物:李斯、司馬遷、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張居正、曾國藩等。 王安石 考據(jù)之學,其包含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歷算學、目錄學、版本學等學目。指研究文獻或歷史問題時,根據(jù)資料來整編、考核、校對、譯注、輯佚,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實事求是”、“無征不信”,真實性是考據(jù)的靈魂和生命。即是將考據(jù)形成完整的體系,當成一類專門的學問。 代表人物:鄭玄、郭向、徐霞客、顧炎武、金圣嘆、段玉裁、戴震等。 顧炎武 詞章之學,包含詩詞學、文學、戲曲學等學目其本源出于《詩經(jīng)》與《離騷》。其本源于《詩經(jīng)》與《離騷》。大致經(jīng)歷了漢樂府、魏晉文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逐步發(fā)展。詞章之學,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里大眾所熟識和接觸之最多學科之一,在《詩經(jīng)》與《楚辭》兩部偉大著作的影響下,眾多優(yōu)偉大的詩人、小說家、戲曲家在中國歷史長河中輪番登場,不僅為中國也為世界文學藝術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之貢獻! 代表人物:屈原、陶淵明、李白、蘇東坡、關漢卿、羅貫中、曹雪芹等 |
|
來自: 瀟瀟雨ekg9m5f4 > 《哲學一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