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是古往今來文學(xué)作品中常用來聊表相思的意象,最有名的是王維那首: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溫庭筠也有詩曰:“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清代王士禎在《悼亡詩》中寫道:“江南紅豆相思苦,歲歲花開一憶君”;在《紅樓夢》中也有句:“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 但以紅豆寄托相思是為什么呢? 相傳漢代閩越國有一男子被強(qiáng)征戍邊,其妻終日望歸。后同去者歸,惟其夫未返,妻念更切,終日立于村前道口樹下,朝盼暮望,哭斷柔腸,泣血而死。樹上忽結(jié)莢果,其籽半紅半黑,晶瑩鮮艷,人們視為貞妻摯婦的血淚凝成,稱為"紅豆",又叫"相思子"。 這里的相思子又名“雞母珠”,并非可以吃的“紅豆”,顏色半紅半黑極為艷麗,相思子的種子質(zhì)地堅硬,色澤華美,紅艷持久,可做裝飾品,但 有劇毒 (可千萬不要亂吃?。?。 曾經(jīng)有則新聞報道,有人誤將其當(dāng)做紅豆食用,差點丟了性命。 其實, 王維的詩句和傳說里的"相思豆"并不一定就是相思子。中國南方類似的植物有赤豆、相思子和海紅豆,都能結(jié)出明艷亮紅的種子。具體是其中的哪一種,還有待考證,植物學(xué)界目前也沒有明確的答案。 雖然,到底是何種紅豆?到底緣何寄相思?都沒有得到確定,但這也并不妨礙它成為一個民族集體記憶中的相思象征。 香港著名填詞人林夕,曾經(jīng)為王菲寫過一首很經(jīng)典的國語作品《紅豆》。 很多人剛開始聽的時候,都想不明白為什么這首歌會叫《紅豆》。 它并不像很多歌曲,總是喜歡在副歌部分重復(fù)出現(xiàn)歌名或與歌名意向相關(guān)的表達(dá),其“紅豆”的意向只在第二段主歌部分出現(xiàn)過一次:“還沒為你把紅豆/熬成纏綿的傷口”。此處,林夕把紅豆加料“熬制”成了相思背后的傷口。 想象一下,本身帶有相思之意的紅豆,在熬爛了之后,還真帶有點血肉模糊的纏綿感。 這里的紅豆必然是可食用的紅豆,靈感 來源也并非古詩詞,而是日劇《協(xié)奏曲》。 男主阿翔和女友小花要分手,吃的最后一餐便是那因為魂不守舍而煮爛的紅豆。像極了這段無疾而終的感情 電影《初戀紅豆冰》里,用紅豆冰來比喻初戀:“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我的初戀,但是我永遠(yuǎn)忘不了那個味道,就好像在最熱的下午吃進(jìn)口里的紅豆冰,又甜又冰,冷到舌頭都痛了,但是來不及再去感受那個滋味就融化掉了?!?/p> 食物很多時候,不單是為了解決溫飽,除了填補(bǔ)空寂的胃之外也填補(bǔ)了一部分失落的情感,所以它們會被賦予浪漫的意義。 如今的時代,早就不用紅豆作為相思的信物了,我們有電話、微信,傳達(dá)思念只需一秒,既然不能解相思了,那就煮碗粥犒勞自己的胃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