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陰陽水火 傷寒金匱 “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薄秲冉洝反搜哉\是不虛,道盡陰陽的重要,然而雖然知道其如此重要,但卻極難把握它的變化的,正所謂“數(shù)之可十,推之可百,數(shù)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shù)”。 《黃帝內經素問·卷第二》的三篇論文即是對陰陽的詳細闡述。然而越是詳細,反而越會糊涂,抓不住重點, 雖然其變化萬千以致不可勝數(shù),但“其要一也”,這個“一”即是“離合”,即是“變化”。 陰陽變化萬千,但其征象即是水火,即所謂“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知道了它的征象有什么用呢?我們不妨看看《黃帝內經素問》第五篇的篇名“陰陽應象”,我們很自然地知道了研究陰陽所變化對應出得現(xiàn)象和物質才是最重要的,而后面的兩篇論文也是在補充這個問題。所以我們就找出陰陽在這天地間所對應的物質就行,這樣陰陽就是可見的,就是存在的,就不是玄的。而在《內經》中先圣已將這個問題解決了,并且告訴了我們,那么我們知道了,剩下的就是去發(fā)現(xiàn)、體會和印證,由此來窺天地之奧。 參經之旨,加之我于日常之觀察,才得到一些體會。萬物稟一口氣而活,天地也是靠著氣來聯(lián)通,正所謂“地氣上而為云,天氣下而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天地之聯(lián)通者,其實就是水,除此別無其他。然而水性趨下,為何能升降?必有熱方能使其如此,所以氣不是單純的一種物質,它是水的體,火的性。而天地萬物,若無太陽之普照,那此間定無生機。水之能上能下,全賴太陽的火熱之氣。 太陽一日的運行,也就是升浮降沉,所以氣溫就是溫熱涼冷的變化,太陽動那么水氣就動,太陽升浮降沉,水氣也是,所以一日的濕度就會相應變化。然而有個疑問在此,就是為何太陽會升落?現(xiàn)在科學的觀察我們知道,乃是地球自轉,但是當我們在想地球自轉之時,已不是在天地之間,而已出天地,可是實際上我們的思想境界遠沒達到,這種矛盾就讓很多問題不好解決。那么站在天地之間,我們要如何思考太陽的升落呢?其實很簡單,我們想太陽普照大地的光熱是哪來的?太陽是從哪來的?又落到哪去?答案就是一個——地底下。地底下就是水,可見萬物都是離不開水的,就連太陽也要依賴水。而這個水里有個無形的火,就是這個無形的火給了太陽能量,溫煦地下的水,這個火不動,動則必有災禍。 人應天地,人身就是個小天地。我們平時常常講陰陽,在中醫(yī)上常常說這個陰虛,那個陽虛,陰陽問題不就是水火問題嗎?人身就是水火而成,離此人不能活。氣血離不開水火,人身全賴水之滋養(yǎng),火之溫煦,然而水火和合而會生成他物,有生理有病理。生理如血,血之體乃是水,血之性卻為火,它是水精入心,火煉化赤而成。病理之物就很多了,瘀血、痰飲、結石等,他們又能分型,茲不累述,但其型不過是水火不同罷了。 人體水火的運行也是對應天地的。在部位上,以三焦對應天地,上焦應天,中焦應地(土),下焦應水;上焦心即是人體的太陽,中焦脾即是土地,下焦腎和命門就是水和真陽,而肝肺就是左右升降的通道,人體之水火就在此基礎上運行。至于六腑,乃是人異于天地而獨有,但其功用不過是飲食通道,補充后天水火的作用。若是達到上古真人及至人的境界,則六腑實在無用。人身水火之氣運行乃是憑五臟的功用,飲食水谷的走停依賴六腑的功用,然而我們都是凡人,水火的來源還是要依靠水谷的,所以我們得病多是五臟六腑俱病。當然人體的氣機并不分為水火的和水谷的,只不過是一個病則多導致另一個病罷了。 陰陽無處不在,則水火無處不在,所以五行之中也是有水火的。《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中肝虛病治法“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此法其實就是酸甘化陰,苦甘化陰的方法,酸先入肝,以收斂肝內之火,焦苦入心而瀉心內之火,甘藥調之,俱可生水,是標本兼治之法。此是肝內亦有水火的實例。除此之外,但凡是病,其實都可以用水火來解決,當然這需要靈活變通,畢竟法無定法?,F(xiàn)就以此思維分析《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一些問題。 首先是六經辨證的問題。雖然是六經,但是此六經并非經絡的含義,經的本意在《說文解字》是縱行的絲線之意,在此處可以取其象,即是縱行的道路,此正與“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吻合,可見六經意在表達陰陽運行的規(guī)律,也就是水火的通道。而所謂的六經病,即是在其運行的某一步出現(xiàn)的疾病。所以傷寒與運氣學是有很大聯(lián)系的。六氣其實就是一氣,水火共成之氣。而六經病的病名完整的應該是太陽寒水病,陽明燥金病,少陽相火病,太陰濕土病,少陰君火病,厥陰風木病。水火運行的路徑無非升降浮沉,但是人畢竟有別于天地,所以人體之中,浮和沉則有出,升和降則有入,氣機如此而成。而六經就是在氣機上進行的,所以一經病會有不同的臟腑經絡與之相關,也就是多個臟腑經絡共同完成某一經的氣機。以太陽病為例,因太陽主寒水,而水為人身最根本的物質,人體之中與水有關的臟腑經絡幾乎包含所有的器官,所以太陽病可謂傷寒之中病機最復雜最多的一個。病機復雜,不妨先弄清正常水液的代謝謝。我們飲水入胃,多數(shù)水被脾土涵水作用所吸收,然后在胸中的陽氣的作用下被蒸發(fā)之肺中,通過肺的輸水作用,水被輸送至皮膚和各臟腑,而各臟腑之水又通過小腸泌別清濁的作用將清的水送至膀胱,膀胱又將清的水送至脾土,余下的成小便而排出。在這個飲水的運行過程中,還有其他的器官輔助,在此不累述。飲水的途徑就是這樣,而被人體利用的水則不是這樣的,上文的水火路徑就是這部分水的運行途徑。知道的正常的,那么病理的就不難思考了。太陽傷寒就是寒在肌表,玄府不開,水不得外瀉,所以以麻黃湯辛溫發(fā)汗法;太陽中風就是風在肌腠,風為陽邪,性善動,能開玄府,所以會有汗,此當利用風的本性,助胸陽,通腠理,使風從汗出,所以用桂枝湯溫通法。肌膚的水運失常,太陽傷寒和中風是典型。還有體內水運的異常,在此僅舉我認為有相關性的四個:真武湯證、苓桂棗甘湯證、苓桂術甘湯證、小青龍湯證。簡要來說,真武湯治陽火虧損、寒水為犯之病,苓桂棗甘湯治脾土不足、下焦水欲越土而上之病,苓桂術甘湯治胸陽不足、水停心下之病,而小青龍湯則治肌膚水不能出而致肺水不能下濟之病。此四方因水的部位不同,以及水勢的不同而專其所屬。 再來分析《金匱要略》中《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篇的一些問題,此篇中將水氣病分為五種,即風水、皮水、正水、實水和黃汗,篇中有詳細論述,所以在此不談,所要說的是水分、血分和氣分,“分”《說文解字》是“別也,從八從刀,刀以分別物也”的意思,可見水分、血分、氣分即是水氣病的三種不同類型,是與上面的五種水病的不同的一種分法。“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經水前斷,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難治;先病水,后經水斷,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經自下?!标P于水分和血分的論述原文當中就這兩句,概括其意就是:先血病而后導致水病的就屬于血分,反之就是水分。治病當求本,所以血分治血,水分治水,然而人身即是水火共成,血為水火化合而成,所以治血難,而治水則相對簡單。本篇重在治水分,而治水則不能離開太陽,其法肯定也不出太陽病的范疇,但凡看水在表者,多以溫通發(fā)汗法,在里者則溫陽利小便法,治水不離這兩個方法,在此基礎上則對應所病變部位指定專門治法,以用專藥。血分病,是先經水斷,而后病水,則病理的水即是前斷的經水,經水須要在小腸火的作用下方才能成經血,既是經水未變成經血,所以此病應當助小腸火;經水變成病水,責之其沒有走正常的通道,所以應該疏肝理氣,溫經通脈;病水已成,則必定脾火衰敗,脾土的涵水作用受損,所以當溫脾及收斂土氣,如此使病水在體內被重新利用,不致機體有虧,雖然要使病水重新為我所用,但是還必須要通利小便,因小便不通則水不運轉,水不運轉則火不運轉,水火停運,神機不存,病必加重,這是我對血分的一般治則的看法。至于氣分,則重點不在水,而在火上。氣貴在運轉,所以氣得火的性質最多,若是體內火熱勝,則氣得火熱之性愈多,如此則升浮偏勝,氣的出入不均衡,出多入少,則氣虛;若是水勝,則得火熱之性少,降的作用偏勝,溫煦的力量也不足,那么尿多,且會有水停聚一處而不運的情況。本篇是水氣病,所以多論及水勝的情況。關于氣分當中的“大氣”一物,其實就是胸中之氣,試想唯有天地之間的這一個大的空間的所有之氣才能稱之大氣,而人體的胸中正與之對應,所以非胸中之氣無疑,而“大氣一轉”的道理就是陰陽水火運行的道理,我在上文中已有論說,此不累述。 以上即是我的一些思考及見解,本來還要寫一些的,但到這里已經不少了,已經可以說明在具體應用陰陽的時候要化玄為物,化繁為簡,而水火正是陰陽具體應用于人體的物質,以此學習臨床經典課程,我覺得能更好的體會前人立法處方時的思維,有助醫(yī)學水平的提升。其實,李時珍的話“窺天地之奧,以達造化之極”更能說明學習中醫(yī)的正確方法,而我也將以此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黃帝內經素問》.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3:06 漢·張仲景述,晉·王叔和集.《金匱要略方論》.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3:04 漢·許慎撰,宋·徐鉉校訂.《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12 漢·張機(仲景)撰,上海中醫(yī)學院傷寒溫病學教研組校注.《傷寒論》.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