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坐在明代的東配殿的屋檐下,正對的西配殿是五代后唐時期的遺構(gòu),左手邊的山門是原汁原味的金代建筑,右手邊的大雄寶殿也許是這個世界上最標準的宋代小型木構(gòu)大殿了。而在大雄寶殿后面還有一座元代遺留下來的燃燈佛殿。至于東西兩廂的清代建筑群已經(jīng)實在拿不出手提及了。
這座集五代、宋、金、元、明、清六朝建筑于一身的古寺,曠古碩今,宇內(nèi)獨一!
深山藏古剎
朝拜之路
于是,你在這里整整流連了一個上午,你就這樣坐著,背對著明代的東配殿,正面著五代后堂的西配殿,面對著,面對著,你聽到有人形容這座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懸山頂古建說:——低調(diào)的奢華!
低調(diào)的懸山頂,低調(diào)的屋脊斜坡,門楣上卻至今存留著當年施繪的彩色金龍騰云圖,彩色喜福圖,時值陽光從東邊越過明代配殿打過來,暖暖地灑了它滿臉的陽光,一直延展到它跟前的五代石經(jīng)幢上。
連他都忍不住被這低調(diào)的奢華所震懾,極少留影的他忍不住倚著經(jīng)幢就著西配殿的背影拍了張低調(diào)的奢華照。
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懸山頂建筑,現(xiàn)存五座五代時期木構(gòu)之一,龍門寺西配殿。
西配殿屋檐坡度平緩而舒展,沿襲了大氣開闊的大唐風韻。
拱眼壁畫,極為精彩
精美的西配殿拱眼壁畫
西配殿木構(gòu)內(nèi)景,從此圖中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叉手、托腳、駝峰、平梁、蜀柱等早期木構(gòu)構(gòu)造特征。
接下來就是這宋代的大雄寶殿了。讓我怎么來形容你好呢?我繞著你走過一圈一圈又一圈,一圈一圈又一圈,像朝圣的藏民繞著神山不停地轉(zhuǎn),不停地轉(zhuǎn),你的周身沒有冰川溪流卻有一地的古碑,滿壁的書法,滿屋的時光劃痕。
你在心里面認定它了。就是它。它算不上最古老的建筑,更沒有同為北宋的圣母殿、摩尼殿來的那么名聲赫赫,但卻是最完美的建筑——沒有留存下你最愛的同時期彩塑和壁畫,也被稱作了完美——實在是因為龍門寺的古老悠遠而寧靜的氣場太過強大。
沒錯,最完美的宋代小型木構(gòu)——龍門寺,大雄寶殿。
北宋時期對于中國古代建筑史來說最重大的事件莫過于《營造法式》的頒布。你肯定沒看過《營造法式》,沒關系,來看看這座大殿吧,這就是營造法式的標準樣式,標準到了極致,是位標致。
就像西施定義了美女的標準;
就像梅西定義了球技的標準;
就像西藏定義了藍天的標準;
就像貢嘎定義了壯觀的標準一樣,龍門寺大雄寶殿,定義了中國醇和時期木結(jié)構(gòu)古建筑的標準。
堪稱完美的醇和時期木構(gòu)古建筑。
完美得只能瞻仰,無法超越。
朝拜古剎
那門被推開的吱呀聲,竟也如此迷人!
多么標準的北宋小型佛殿范本啊
轉(zhuǎn)角鋪作
大雄寶殿斗拱內(nèi)部鋪作
大殿內(nèi)壁畫,乃清代重繪作品
壁畫美術規(guī)矩而柔和,奈何身在龍門寶地,竟然連讓世人一提的興致都沒有,那不妨,我們多看看。
在菩薩美術形象佳作琳瑯之中國,此品已無法稱之為上
大殿內(nèi)景
大殿石柱題刻,清晰而完整
大雄寶殿背面
早期木構(gòu)撐起那如傘檐椽,護住了一千年的倏忽時光。
當然,還有元代的燃燈殿和金代的山門呢。燃燈殿你從外看到里,從里看到外,只需要這么兩下一看,只要你稍稍懂一點中國古建筑知識的話那么你一定能看出這一定是元代的建筑。因為來自草原統(tǒng)治者的粗獷讓這個時代的建筑風格也變得不拘小節(jié)起來。你看它的每一根梁每一根柱,每一條椽都是就著原木的形狀,盡可能地保留著它原來的身姿與面貌。于是在元代的建筑里面要想找一根橫平豎直的大木作就好比在西方國家找到友邦一樣,難。
于是來自江南的你還是更喜歡金代的山門,喜歡它的斗拱的簡潔樸實。同是來自北方游牧民族,元代建筑帶來的是一股蒙古的粗獷之風,而金代建筑帶來的則是東北白山黑水間的簡潔與樸實無華。但簡樸卻自有一種簡樸的美。你從當年看到曲阜孔廟十三碑亭之南四、六兩處碑亭的那一刻起,就深深迷上了金代木構(gòu)這種簡樸蒼涼的風格。你說,看金代的斗拱,就像聽長白山采參人的采參歌,就像看雪后的白頭山天池,簡樸至極的美,卻自有一股與生俱來的蒼涼。
你為這蒼涼而動容,于是你推開門,聽木門打開門樞發(fā)出的嘎嘎的聲響。你喜歡這個聲音,你覺得這個聲音跟這個建筑的斗拱一樣好金代,好金代。
你沉醉在這一開一閉的木門的古老的聲響中無塵無垢。
你說沉醉于龍門寺的一整個上午都是無限幸福的。我問,那么跟發(fā)現(xiàn)青蓮寺的那個上午比哪個更讓你覺得幸福?你笑著說,“不帶這樣的。兩個我都愛?!?/span>
元代燃燈佛殿
金代山門
金代花拱
當千年時光與半個世紀前那次混沌重疊
材盡其用,因而這些彎彎曲曲保留著原木本來面貌的梁架構(gòu)造,便成了元代木構(gòu)一個典型的標識。
而我卻早在你邁步入山門之前就已經(jīng)愛上在這座山間古寺。我走過許多地方的許多寺廟,中國的寺廟歷來是喜歡藏在山野之間山明水秀的所在的,卻還是沒有一座古寺能藏得像龍門寺這般完美。它離山西平順到河北合漳的沿濁漳河而行的省道并不遠,沿著岔路進去也就五、六里地,但這五、六里已經(jīng)足以讓你享盡空山鳥語、紅塵拋卻。當車子走到不能再走的時候,你必須步行沿著一座石橋跨過一汪碧溪。這條來自深山中的山泉水將龍門古寺與紅塵俗世很好地分隔開來。你立于橋上下瞰碧溪,便是一次對自身內(nèi)心的觀照。佛教禪宗從來講求的便是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內(nèi)心,然后,便是出離了紅塵。這時候在你眼前的還不是古寺,而是一段又一段青石鋪就的石階道。石階并不長,卻足以讓你在前行中拾起一份虔誠來。
上來石階盡頭便是一方開闊的曠地。曠地的彼岸便是氤氳在時光之霧中的龍門古寺。你立于這方曠地舉頭望寺,你的渺小便在這一舉頭間顯露無遺。
是的,相較于這座集六朝古建于一身的宇內(nèi)孤例龍門寺的偉大來,
我們的確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清代僧房
龍門寺塔林
于KSB三樓
晚22: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