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讀點有用、有趣、有態(tài)度的育兒干貨 文 | 小樹媽媽 成長樹原創(chuàng)文章,其他公號轉(zhuǎn)載請后臺輸入“授權(quán)” 最近朋友跟我說了一個很有趣的事兒,和大家分享一下。 有一次她跟一位親戚吃飯,親戚喜歡逗孩子,就問她5歲的女兒: “你喜歡爸爸還是喜歡媽媽?” 她女兒想了想說: “恩……爸爸和媽媽應(yīng)該都是兩個占大部分的圓。” 這句話她跟親戚都沒聽懂,然后孩子用手比劃了一個大大的圓,在里面又畫一些小圓,解釋說: “就是……我喜歡的有這么大,里面有很多小圓。 有爸爸、有媽媽,有姥姥姥爺,有爺爺奶奶、有幼兒園的老師和朋友…… 爸爸和媽媽都是大圓里面很大的小圓?!?/span> 孩子解釋完,把家里那位親戚都聽得一愣。她也感到特別意外。 孩子的話里,其實已經(jīng)涉及到了初中才會學到的包含與被包含的關(guān)系。 朋友回去跟她老公說這個事兒,她老公提起來說很久之前閑聊的時候,他跟用類似的大圓小圓的說法,跟女兒解釋過另外一個問題。 沒想到的是,女兒不僅記住了,理解了,還活學活用到了其他的問題上。 2 朋友家孩子的這個小故事,讓我想起赫赫有名的“3000萬詞匯鴻溝”。 當時有兩位著名社會認知學家進行了一項研究。研究的課題是兒童早期的語言能力,對學業(yè)成績的影響。 他們科研團隊,選擇了來自各階層42組家庭作為樣本。這些家庭的孩子都是7-9個月,研究持續(xù)跟蹤了3年。 3年中的每個月,研究者都在家庭內(nèi)部拍攝1小時的錄像,記錄孩子和家長的互動過程。 團隊之后又用的3年的時間,對數(shù)據(jù)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和分析,得出了影響力巨大的結(jié)論: 在腦力勞動者家庭中,孩子平均每小時能聽到487句話。 而在接受福利救濟的家庭中,孩子們平均每小時只能聽到178句話。 累計三年時間下來,腦力勞動者家庭中的孩子與受救濟家庭的孩子,在聽到的單詞總量上,相差了3200萬個單詞。 也就是說,腦力勞動者家的孩子,在4歲之前,就整整比同齡人多聽到了3200萬個單詞!這無疑就是贏在起跑線上。 同時通過對孩子們的單詞量研究,研究者們還預測出了他們?nèi)雽W后的學業(yè)表現(xiàn)。 6年后研究者們對孩子進行回訪,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詞匯量、語言能力和學習成績都與他們幾年前的預測保持一致。 這項研究其實給了我們所有父母一個重要的啟示: 孩子之間的差距,并不只是單純的遺傳上的差距或是智商上的差距。 而是由細節(jié)決定成敗,我們的與孩子直接每天的對話、互動、溝通,看似微不足道,但卻都像一塊兒小拼圖一樣,漸漸影響了孩子整個未來的樣子。 3 這個“3000萬詞匯鴻溝”的研究,還有很多比較有代表性的統(tǒng)計和發(fā)現(xiàn)值得我們父母深思,也為我們跟孩子更好的溝通提供了方向 ?發(fā)現(xiàn)一:“幾乎無一例外的是,家長與孩子對話越多,孩子詞匯量增長越快,孩子三歲后測出來的智商會越高”。 科學研究證實,孩子的大腦發(fā)育有三個黃金時期,分別是0-3歲,3-7歲,7-10歲。 在這些黃金時期,孩子的“時間就是智商”。父母與孩子相處得質(zhì)量越高,孩子就會越聰明。 白宮“結(jié)束成績差距”項目的發(fā)起人達娜·薩斯金德博士,就根據(jù)“3000萬詞匯”研究,提出了一個父母跟孩子對話的3原則,朋友們可以參考一下:
她還舉了個例子,比如3歲左右的小孩子在穿著爸爸的大靴子在屋子里來回走。 有些父母可能會視而不見,依舊專心玩手機或者打麻將,完全不理會孩子。 有些父母可能會粗暴的對孩子說:“別搗亂,放回去”。 但是了解3T原則的父母,可能會這樣跟孩子展開對話: ?第一步,共情關(guān)注: 注意到孩子的舉動。 ?第二步,充分交流: “寶貝,你穿的是爸爸的靴子,對你來說太大了!爸爸有一雙大腳,他需要穿大靴子。你看看自己的腳,跟爸爸比,你的腳比他小多了?!?/span> ?第三步,輪流談話: “哪雙靴子更大?爸爸的還是你的?” 然后等孩子回答。 “對了,爸爸的靴子可比你的大多了,不過,你的小腳還是會長大的。這就是我們上周給你買新靴子的原因,之前的靴子對你來說太小了?!?/span> 這段對話中的媽媽,就對孩子比視而不見的家庭,多說了近140個字,還給孩子無形中灌輸了大小對比的知識。 這些極其細微的差別,幾年下來,就造成了孩子之間知識量與理解能力方面的巨大差別。 ?發(fā)現(xiàn)二:“貧困家庭的孩子每小時聽到的負面語言是腦力勞動者家庭孩子的兩倍多”。 并不是簡單的跟孩子多說話,就能給孩子帶來積極的改變。 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是肯定語和禁忌語的使用。 所謂“肯定語”,就是比如“做得好”、“真棒”這類的語言。 所謂“禁忌語”,就是“住手”“你真差勁”之類的語言。 研究表明,在社會經(jīng)濟地位低的家庭中,孩子很難聽到“你是對的”“很好”“你真努力”這樣的口頭鼓勵。 而在腦力勞動者家庭中,孩子每小時會聽到30個肯定詞。 這種差距累計三年,就造就了孩子們信念上的差距。 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如果父母能夠一直跟孩子說“你很棒”“我為你驕傲”這樣的語言,孩子會把這些內(nèi)化成對自己的判斷。 他們會更自信,更陽光,也更容易去爭取學業(yè)上的好成績。 同理,如果一個孩子經(jīng)常聽到的是“你是個煩人精!”“你就不是學習的料!”“我怎么有你這么不爭氣的孩子!”,幾年下來,很難想象孩子能充滿信心的面對學習生活。 所以,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更上進更積極,應(yīng)該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孩子做好的事情上。多贊揚孩子的努力,肯定孩子的成果。 ?發(fā)現(xiàn)三:兒童每天使用詞匯的86%-98%都與父母是一致的。 這一點其實也非常重要,它背后隱含了兩個額外的影響因素: ?一個是父母跟孩子說話的時候,使用詞匯類別的豐富程度; 比如同樣都是在吃飯,很多家庭可能會習慣一邊吃一邊看電視或者玩手機。 但是在日本,很多父母都會從孩子幼兒時期起,就在每餐吃飯的時候,給孩子食物和食品相關(guān)的教育。 這種“食育”日積月累下來,就會發(fā)現(xiàn)日本的孩子,比歐美等其他國家的孩子,懂得了更多營養(yǎng)搭配和健康方面的知識,生活方式也更健康。 幾乎可以肯定,沒有進行過“食育”教育的家庭的孩子,是很難跟其他同伴討論“哪些食物可防止缺鐵性貧血”、“哪些食物中胡蘿卜素含量高”這類問題的。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信息來源,父母的每句話,都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孩子對生活和社會的認知。 ?還有一個影響因素是全家人一起聊天的習慣。 孩子不是聽到的越多就越聰明,如果家人聊天喜歡互相“抬杠”,聊著聊著就爭吵起來,或者家人聊天都比較“低情商”,總是把天聊死了,孩子也不可能會能說會道,擁有高語言能力。 4 有句話說“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xiàn)在。” 無論我們的孩子幾歲了,我們都可以從現(xiàn)在開始,認真的對待每一次交談和互動。 因為最好的教育,就在生活的點滴里。 我們現(xiàn)在每一句話都能夠成為一顆種子,在未來開出不同的花朵,帶給孩子不同的人生。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好看” 〗 大家好,我是小樹媽媽,愛閱讀、愛分享、更愛家里的兩個娃。 創(chuàng)辦成長樹這個平臺3年了,收獲了200多萬媽媽的關(guān)注,現(xiàn)在聚集了一群懂孩子、懂教育、懂心理的寶爸寶媽,每天為大家提供原創(chuàng)育兒好文、精選好物、有聲繪本,累計發(fā)布了300多篇原創(chuàng)文章。 如果你家也有3-12歲的娃,那咱們就算相見恨晚,現(xiàn)在關(guān)注,小樹媽媽還有見面禮送給你。 特 別 推 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