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講座錄音轉文字稿: 慢病的心理干預是一個非常不好講的主題,因為慢病的范圍實在太大了,小到陰天下雨就小犯一下的慢性咳嗽,大到腦卒中后遺癥和精神分裂癥。我們粗略我把慢病分為四種:一種是存在慢性器質性疾病的病人,不伴有心理問題,不需要心理干預。二是存在慢性精神心理疾病的病人,但因為各種原因,目前還無法進行有效心理干預,以上兩種,不在我今天的講座范圍。三是存在慢性精神心理疾病的病人,需要做心理干預。四是存在慢性器質性疾病患者伴心理問題的,需要做心理干預。最后面我會以案例的形式,對這兩種情況分別進行介紹。 一,首先,我要分享的是三個慢病心理干預的理論模型: 1,認知行為學派的理解。 不同的人面對同樣的事件,因其信念觀點的不同,會觸發(fā)不同情緒反應和行為。這個簡單的圖,就能解釋很多復雜的現(xiàn)象。若把患某器質性疾病視為A事件,有人積極面對,配合治療,有人卻焦慮抑郁一蹶不振,甚至不遵醫(yī)囑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 在《DSM5》軀體相關章節(jié),有一個特殊的診斷名稱叫“影響軀體疾病的心理因素”,它是指由于一些心理或行為因素,導致了軀體疾病的惡化,比如使癥狀加重,或延遲康復,而這些心理行為因素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礙更好的解釋。在《DSM5》焦慮的章節(jié),有一個診斷名稱叫“疾病焦慮障礙”,是指其軀體癥狀不嚴重,但過度的擔心。這兩個病的鑒別點是,前者更多的后果是影響了軀體疾病本身的預后,后者往往沒有很重的軀體疾病,但焦慮顯而易見。 我們周圍比較多的“影響軀體疾病的心理因素”患者,就是糖尿病患者,他們有的是不吃藥不打針不測血糖不忌口,到了酮癥酸中毒的地步才被送去急診。還有的老爺爺老奶奶隨餐吃了足量的降糖藥,吃完飯準備出去遛彎了,隨口又吃了幾片,還覺得自己多吃點兒對病好。他們在不降糖和過度降糖的時候,也不是很焦慮,但就是會頑固的去做一些對疾病特別不好的事情。 我最近督導的一個疾病焦慮的案例,是一名中老年男性,因為腦供血不足頭暈,在神經(jīng)科治了半個月,癥狀就好了,他也沒覺得有大事兒。復查的時候大夫說了一句:你有點兒腔梗。他問:什么是腔梗?大夫說:腦血管病,血管堵了,但非常輕微不用管,多注意點就行了。然后他就覺得腦血管病是要命的大病,就嚇得從領導崗位退居二線了。其后他就開始了全面的就醫(yī)之路,看過的專家不下50個,而且不管有沒有癥狀,哪個科室都去掛特需看一下??吹叫膬瓤频臅r候,又查出他冠脈有20%的狹窄,他就干脆不上班了,尋遍全國各地的心臟科專家,要求溶栓放支架,專家說他溶不了栓,支架沒必要放,保守治療就可以,他就去投訴。他每天的生活就是掛號、看病、看科普文章、吃補藥、一天無數(shù)次的測血壓測血糖,逢人便傾訴,反倒搞的頭暈加重,心率不齊了。 咨詢師問我的督導問題是,作為一名麾下近千人的大領導,為何他跟老農(nóng)民一樣聽不進去大夫們的話呢?根據(jù)咨詢師的資料,這名領導從小貧寒,特別努力要當人上人,后來他成功了,工作上一言九鼎,在家也是說一不二,他的人生一直是走上坡的。而最近幾年,他的各方面開始下滑,這讓他難以接受,為了克服失落感,他開始包養(yǎng)大學生,打牌賭博,身體狀況自然也就越來越差了。腔梗的診斷和冠脈的狹窄就像給他貼上了一個進入老年的標簽,這對自戀的他無異于致命的打擊,與其說他是聽不進去大夫的話,不如說他無法面對衰老的自己。聊到這兒,咨詢師說:他去KTV應該唱《向天再借五百年》。 我想用以上的例子說明,患者會對自己的疾病,有某些他們獨特的評價方式,這個評價方式部分和應激有關,絕大部分和人格有關,是非常穩(wěn)定的。不同的評價方式,會帶來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從認知模型的角度,如果我們覺得一名患者他的認知有問題,我們就可以去改變他的認知。怎么評估不良認知,和何種認知是良好的,相信大家都比我要懂。那么,另一個困難的問題來了,他的認知是錯誤的,你的認知是正確的,但是他聽不進去你的,怎么辦? 有一種情況是,你說他他聽不進去,換一個人說他就聽進去了,這是為什么呢?這是“關系”了。所有的心理干預里,都涉及建立關系,它是前提,也貫徹始終。對于心理學背景的人去做慢病心理干預有一個優(yōu)勢,就是他們很有建立關系的意識,他們還有個劣勢,就是往往病人更容易相信手握處方權的大夫。在建立關系的方面,有個“軟硬”的比喻是,有人“吃軟”,有人“吃硬”,還有的“軟硬都吃”。軟呢,就是要足夠的傾聽他理解他,循序漸進潤物細無聲的在理解的基礎上給建議。硬呢,就是以權威的姿態(tài)給他干預,有的時候還得“嚇?!币幌?。當然,還有一部分困難案例叫做“軟硬不吃”。 關系建立好了,下一個問題是,病人改變的動機。前面說到,每個人都有一套獨特而穩(wěn)定的理解和處理自己疾病的方式,獨特不怕,我們可以去慢慢理解它,怕的是它很穩(wěn)定。這里有一個專門強化病人改變動機的心理訪談技術,叫動機面詢。 動機面詢的第一步,是評估患者改變動機的階段,“改變”的5個階段:1,“現(xiàn)狀”階段;2,“猶豫不決”階段;3,“承諾”階段;4,“嘗試改變”階段;5,“新現(xiàn)狀”階段。 舉例來說,一名糖尿病患者,“現(xiàn)狀”是每天晚上吃一根冰淇淋,然后他進入了猶豫要不要戒掉冰淇淋的“猶豫不決”階段,之后他“承諾”下決心一定要戒掉,在“嘗試改變”階段,他開始實施行動,嘗試不吃冰淇淋,可能這個過程很順利,就戒掉了,進入了“新現(xiàn)狀”,也可能遇到了種種阻力,導致沒有很好的實施行動,或根本沒實施行動,如果沒實施行動,就又回到了第一個“現(xiàn)狀”,則干預需要再重新從“現(xiàn)狀”到“猶豫不決”再到“承諾”和“嘗試改變”來一遍。我的一個來訪者在“嘗試改變”階段遇到了阻力,在努力了兩個月以后,在指標穩(wěn)定的時候,大約每個月吃1~2次木糖醇冰淇淋。 2,人本主義的理解。 人本主義認為,自我概念和理想自我的差距越大,幸福指數(shù)越低,處理壓力的彈性越差。自我概念指一個人對與自我有關的經(jīng)驗覺知的總和,理想自我指人們期待中的自己的樣子。沒有人會期待生病,生病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痛苦的,只有一類人,沒有明顯犒賞他們還是會表現(xiàn)出來生病,DSM5用做作性障礙命名了他們。生慢性病一定會拉大自我概念和理想自我的距離,這個距離是我們工作的阻力,又是我們工作的位置。 上面這個圖,是人本主義的現(xiàn)象場理論,它呈現(xiàn)的是每個人在用他獨特的方式感知世界。我們見到聽到觸摸到品嘗到的種種體驗,都被我們用三種方式進行了處理:第一是被符號化,也就是用語言系統(tǒng)進行了思考與命名的正確理解,這是健康的;第二是被否認忽視掉的;第三是被歪曲的。如果一個人否認忽視掉了自己生病的事實,那么會造成疾病的延誤。如果一個人得了很小的毛病,卻為此極其焦慮認為自己性命攸關,小毛病就算不治自己能好,也會患上焦慮癥。所以,后兩者都是我們需要工作的,方法呢,就是通過共情理解和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幫助他們把被否認和歪曲掉的體驗,加以命名和思考。 共情理解是心理咨詢師的基本功,在咨詢中不難做到,但在臨床中就不一定了,因為它需要時間,還需要一個安全的交流環(huán)境,許多時候在醫(yī)療情境下是沒有這個條件的。還有就是醫(yī)生護士是否有受訓有督導,具備心理訪談的能力?廣元精衛(wèi)的心理服務部這方面工作就做的非常細致周到。 3,精神動力學理解。 我們會發(fā)現(xiàn)大量的來訪者,運用以上的干預效果不好,或者有一定的效果,但仍然有很多殘存的問題,這時我們就需要用到一個比較復雜的心理評估方法——精神動力學評估:通過了解病人的心理經(jīng)歷、病人發(fā)生問題的誘因以及求助的緣由,發(fā)現(xiàn)、評估病人兒童時期尚未解決的、目前仍在活動的潛意識沖突。精神動力學評估之所以復雜,是因為它涉及的內容資料太多,個體化的差異也比較大。 臨床上經(jīng)常會有焦慮的患者,比如驚恐障礙,他們的求治動機和依從性普遍比較高,你如果問他第一次發(fā)作之前有什么負面事件?他們常常會告訴你,沒什么,或者他告訴你一些負面事件,他主觀也覺得那個事情并沒有讓自己心情很不好。而我們做精神動力學的初始訪談多談一點以后會發(fā)現(xiàn),驚恐的來訪者大多首次發(fā)病之前,都體驗過有關分離的事件。 精神動力的思路是,驚恐障礙和分離焦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病前的分離事件興許不大,沒有到喪親分居的地步,但可能誘發(fā)了他早年分離的創(chuàng)傷體驗。那么當你在接待驚恐障礙的來訪者之前,如果有了這方面的學習,那么你再碰到一個依從性高但真的問不出來誘因的個案,就會多了一個理解他的角度和工作的方法,你就可以多問一問他病前的生活、經(jīng)歷了什么事情、生活變動?還可以問問他小時候的經(jīng)歷,有沒有父母很小的時候不在身邊的情況等等。 再說一個抑郁的個案,我督導的一個案例,是一個30歲反復復發(fā)的抑郁障礙,她首次發(fā)作是在高考前,休學服藥,后來考了一個中等偏上的學校。大學比較順利,臨近畢業(yè)再次發(fā)作,因為平時成績比較好,也畢業(yè)了。畢業(yè)一年沒有工作,情緒恢復正常了。家里托關系找了一個很好的但有工作壓力的工作,工作了幾個月,又抑郁發(fā)作。后來找了一個離家很近很清閑的工作,期間呢,父母安排著相親找到了現(xiàn)在的老公。老公性格溫和對她也挺好的,婚后很快就懷孕生孩子了,產(chǎn)后又開始抑郁,這次的抑郁非常兇猛,持續(xù)了4年,也沒辦法上班。 通過了解,來訪者的姥姥因為歷史原因受一些波及,情緒不穩(wěn)定,有攻擊傾向,經(jīng)常對她媽媽拳打腳踢,她媽媽的心理狀態(tài)一直也不是很好。媽媽在懷她的時候,情緒波動比很大,爸爸受不了總不回家,出軌了,媽媽就崩潰了,從樓梯往下滾不想要這個孩子。來訪者出生以后,媽媽也沒辦法很好照顧她,爸爸比較嚴格,在陪伴上呢長期不足。所以這個來訪者小的時候,需要乖需要聽話,讓媽媽滿意,媽媽情緒才會穩(wěn)定,媽媽因為其他事情不開心的時候,她還要去討媽媽歡心處理媽媽的情緒。爸爸很嚴厲,她為了建立和爸爸的關系,就要努力,她的確在不發(fā)病的時候成績都是很好的。 和父母的關系就是一個慢性長期的創(chuàng)傷,她需要為父母的付出,她內心真實的感受想法長期沒有被理解和滿足,這是她抑郁的基礎。在咨詢師接待來訪者媽媽的時候,媽媽認為,我的孩子有吃有穿就是幸福了,沒覺得孩子從小到大吃過什么苦。是的,對于媽媽那個年代,吃飽穿暖有學上就已經(jīng)很幸福了,媽媽也沒有能力去給孩子一個安全的心理環(huán)境。 我們再來看一下她發(fā)病的時間點,考高,畢業(yè),入職高壓力的工作和生孩子,貌似每一件事兒都是帶有挑戰(zhàn)色彩的,挑戰(zhàn)就意味著長大,意味著離開父母。來訪者的內在沒有斷奶,她小時候對父母關注、理解和陪伴的期待沒有滿足,長大后這部分依然是缺失的,意識層面她覺得獨立是應該的,可潛意識她并不想這樣做。 高考后她要離開家去闖,離父母遠了,一方面她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應對壓力面對未來,一方面她希望退回到和父母的關系里。咨詢中來訪者說,她只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學習,從來沒想過有一天可能會去另一個城市上大學。她還說,自己在第一份工作里,你可以選擇很刻苦往上爬,也可以選擇安逸,注定會被淘汰,有人喜歡潛規(guī)則,有人喜歡送禮,有人喜歡推卸責任,有人喜歡出風頭,那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地方,一個人一個活法,這讓一直活在父母單一標準下的她非常難以適應。她說自己當時不敢把單位有潛規(guī)則的事情告訴媽媽,她擔心媽媽焦慮,也不敢告訴爸爸,怕爸爸罵人。 良好的親子關系是,父母幫孩子處理焦慮,當孩子傾訴的時候父母說一些做一些幫孩子緩解壓力的事兒,慢慢孩子獲得了自己處理焦慮的能力,就可以出去闖天下了。而這個來訪者是,內心的很多焦慮積攢在那里,沒有人幫她處理,她自己也沒那個力量消化,就轉向自身攻擊自己。精神動力學上認為抑郁的主要發(fā)病原因就是攻擊轉向自身的防御方式。 來訪者30歲為人母了,可她的心理功能還很弱,達不到這個年齡應有的水平。對她來說,要克制自己的期待和焦慮,轉去滿足孩子,太難太難。當媽媽是很不容易的,孩子的哭笑是不隨媽媽意愿的,媽媽要把自己的苦累委屈都忍著,以耐心細致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一哭媽媽就要猜孩子想要什么,然后立即喂奶換尿布,以孩子為中心,這樣帶出來的孩子才會比較健康。從來訪者自身來看呢,孩子的出生喚起了她嬰兒時沒被全然滿足的創(chuàng)傷感,而這份創(chuàng)傷是最深最重的,所以她這次發(fā)病也最兇。 上面舉的例子,是無意識的沖突是慢病的直接原因,分離焦慮導致了驚恐發(fā)作,早期父母的缺位導致了難治性抑郁。下面我要舉的例子是,慢病激發(fā)了潛藏的無意識沖突。一名中年男性,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連續(xù)高強度工作,突然有一天他血壓太高了暈倒了,被送去急診。醫(yī)生說你規(guī)律的吃藥血壓就能控制,休息飲食多注意一下就可以了??墒撬邮懿涣俗约夯几哐獕旱氖聦?,工作也工作不下去,休假也無心游山玩水,焦慮情緒和各種軀體化癥狀也出現(xiàn)了。他跟醫(yī)生說,自己也知道高血壓好好控制不影響壽命的道理,可就是特別難受接受不了。這名心內科醫(yī)生特別有雙心的意識,就推薦他去做心理咨詢了。 咨詢中了解到,這名來訪者的父母都是死于腦出血,他的爺爺奶奶也都是猝死。高血壓觸發(fā)了他的死亡恐懼,和對雙親的哀傷。我當時的督導建議時,首先是和來訪者討論父母爺爺奶奶去世的前前后后,讓他把哀傷充分的表達。然后再根據(jù)情況做隨后的處理。好消息是這個案例在做了五次哀傷處理以后,狀態(tài)就明顯穩(wěn)定了。 這張圖是精神動力學的癥狀模型?!捌诖笔敲總€人都有的欲望,我希望我今天講課不忘詞兒,希望航班不晚點……我們的“期待”被投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期待”被滿足,人是開心的。但常常,“期待”是沒被滿足的,這時候就出現(xiàn)了“焦慮”,這個“焦慮”不只是我們常說的擔心的那個焦慮,它是“期待”沒被滿足以后所有人會出現(xiàn)的負面情緒的統(tǒng)稱。只要“期待”沒被滿足,“焦慮”這個開關就被開啟,一旦人“焦慮”了,另一個開關“防御機制”就會被打開?!胺烙鶛C制”會做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幫我們緩解“焦慮”,比如我被罵了,我就心里面勸自己,畢竟是我先做的不對的,而且他是一個心直口快的人對誰都這樣。“防御機制”會做的第二件事兒呢,就是幫助我們滿足“期待”,我喜歡一個手機沒錢買,然后我努力賺錢最后終于達成了愿望,這個努力賺錢的過程也要感謝“防御機制”。 哪里有“焦慮”,哪里就有“防御機制”。那么,打球算不算防御機制呢?不一定,如果我是喜歡打球愛好打球,那就不是。如果我是今天和女朋友吵架了為了緩解郁悶的情緒去打球,就是。所以一個心理過程或者一些言行,我們看它是不是“防御機制”,要看它是不是為了緩解“焦慮”而產(chǎn)生的。 防御機制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應和不適應之分。適應的呢就是,大家吵架了,我聽著心煩,我就來勸個架,或者小時候很窮,以后努力賺錢,賺了錢以后做公益幫助別人,這些都是適應性的防御,是健康的。而不適應的防御呢,就是馬路上你踩我腳了,我就揍你,或是我想買手機沒錢,我就去偷。還有一些防御是,比如一些很嘮叨的中年媽媽,嘮叨本身是一種慢性的防御,不嘮叨她內心更難受,嘮叨還能宣泄一些,可是總嘮叨,也不是很良好的方式。 我們遇到最多的不適應性防御就是疾病獲益了,孩子回避考試拉肚子,老人為了讓兒女和自己一起生活所以頭暈頭疼。此時,我們不要著急去消除他獲益的癥狀和行為,有時直接揭露他們的獲益真相,他們內心承受不了可能還有更糟的情況發(fā)生。精神動力的方向是,我們去理解和看到他的“期待”,用其他積極可行的方式幫他滿足“期待”,“期待”被滿足了,就不用生病獲益了。然后呢,再幫助他心理成長,以后萬一又遇到“焦慮”,他能用其他更成熟的適應性的“防御機制”去消除“焦慮”或滿足“期待”,這樣才能治根。 二,慢病心理干預案例解析。 1,男,35歲,長居北京。研究生學歷,集團公司中層管理,已婚4年,未育。情緒低落、興趣下降、莫名焦慮恐懼8月余,受情緒影響手抖、失眠,正常工作受到極大影響。 9個月前被診斷Ⅱ型糖尿病,認為得糖尿病是件羞恥的事情,只要控制飲食就可以了,拒服降糖藥。8個月前血糖控制不佳被迫住院,住院期間見到一病友足部皮膚潰爛換藥,感到焦慮害怕,和未來生活沒有意義。來訪者在血糖控制穩(wěn)定后出院,出院后一直遵醫(yī)囑控糖,過度注重合理飲食、睡眠和運動,指標至今穩(wěn)定。 5個月前來訪者在心身??崎T診,診斷:疾病焦慮障礙,并規(guī)律服用抗焦慮藥,服藥一周后,恐懼焦慮稍有減輕,手抖失眠好轉,但仍無法全日工作。3個月前開始心理咨詢,短程精神動力學治療,每周兩次,一次60分鐘,共20次。咨詢目標:探索恐懼焦慮的心理成因,緩解抑郁焦慮情緒,恢復社會功能。 咨詢中了解到,來訪者的父親是中學校長,母親小學教導主任,好面子。來訪者有一個小兩歲的弟弟,弟弟7歲患抽動穢語綜合征,經(jīng)常被父母謾罵體罰。父母把希望寄托在來訪者身上,來訪者從小懂事,成績優(yōu)異。弟弟16歲時在一次和父親沖突中離家出走,3天后在家附近河中被發(fā)現(xiàn)溺水身亡。父親辭去管理職務,開始酗酒,脾氣暴躁,健在。母親患重度抑郁癥,于來訪者研究生期間在郁郁寡歡中去世。 從精神動力學評估的角度來理解一下他,父母對他的高期待,讓他一直很聽話懂事,他成績很好所以經(jīng)常被鼓勵。兩兄弟一個被夸一個被罵,誰更容易有心理問題呢?答案是都有心理問題,但各有各的問題。被罵的是可以犟嘴的,所以攻擊性可以表達。而被夸的呢,他在目睹弟弟被罵的時候,內心的痛苦是無法表達的,父母會覺得,也沒罵你你有什么可難受的?我們都夸你,你還有什么不滿意的嗎?被夸的會想,是不是因為和自己形成了對比,所以弟弟才會挨打挨罵,如果自己差一些是不是弟弟會好過一些。 來訪者在弟弟去世和媽媽去世的時候沒有哭,情感是隔離的,壓抑了這部分巨大的哀傷。如果一個人在喪親的重大創(chuàng)傷時大哭大鬧反而是正常的,這種不哭不鬧的,未來心理出問題的可能性更大一點。 男孩是要認同父親的,因為弟弟的去世,整個家都毀了,媽媽去世了,爸爸倒下了。所以來訪者只能把自己裹起來艱難的前行,家庭里籠罩著悲傷的氣息,家人也無法給他足夠的支持。這一切,就是他后來發(fā)病的種子。 在自己得糖尿病的時候,他刻意回避不去治療,就像他想忘記過去的事兒一樣。但是在住院目睹病友換藥的時候,新仇舊恨一起發(fā)作,他的創(chuàng)傷被誘發(fā),再也扛不住了。 我們在前三次咨詢中,收集到了以上很多信息,他對既往的事件都可以準確描述,但是沒有更多情緒的起伏。他還談及比較多的就是擔心車禍,做事?lián)某鲥e,洗澡擔心煤氣泄漏等等。我們知道,他的諸多災難的幻想,都和創(chuàng)傷事件有關,但在他的體驗里,這兩者還沒有被連接起來。 第五次咨詢,他談及大學時在話劇社編劇的劇本,劇情是兩兄弟參戰(zhàn),大哥為救弟弟而死。在他校刊發(fā)表的短片小說,寫的是姐姐為給妹妹掙學費,淪落風塵而死。這些表達了他無意識里對弟弟去世的內疚,他希望自己能犧牲自己拯救弟弟。 第六到十五次的咨詢中,他談了許多弟弟被打被罵、弟弟的死亡和媽媽的死亡的細節(jié),他逐漸開始從默默流淚,到痛哭流涕。他還說到一些幻想,比如和父親斷絕關系?,F(xiàn)實中來訪者給了父親很多錢,是大家公認的孝子。這些幻想表達了他對父親的憤怒,他覺得弟弟的死和父親有關,以及他常年的酗酒發(fā)脾氣,令自己也很憤怒。隨著創(chuàng)傷情緒的表達,第十四次開始,來訪者擔心車禍等等焦慮恐懼逐漸消失了,一提起過去的事件就忍不住的流淚,平時不想的話沒事。第十八次開始,來訪者恢復了工作。后來我們又進行了兩次結束咨詢前的總結討論。 2,女,28歲,國外博士在讀,單身。外貌著裝得體,言談流利,既往體健。自小懂事聽話,成績優(yōu)異,好勝心強,一直是學生干部。X市人,從小學到研究生一直在X市。個案是獨生女,父親教授,母親高管,父母均在原生家庭是排行老大。 咨詢中了解到,來訪者足月順產(chǎn),母親產(chǎn)后抑郁,在家?guī)Ш⒆?,孩子將近一歲,母親才逐漸去上班,孩子一歲上幼兒園。父親下班回家會看孩子,讓母親休息。 父母從小教育孩子要成為優(yōu)秀的人,鼓勵和挫折教育并舉,被認為是成功父母的典范,孩子從小獨立自主,聽話成績好,團結友愛,在國內一直沒有談戀愛,認為只有“王子配得上自己”,有喜歡的男生也不會談。 高考前夕,來訪者每天只睡4個小時左右,連續(xù)兩個月,記憶力和理解力變的超群,考上了國內一等學府。在高三結束的那個假期,來訪者情緒低落,早晨睡到下午1:00,晚上心情恢復,會和同學出去玩。來訪者當時覺得人生很長一眼望不到頭,自己覺得是沒有新目標所導致的,所以沒有引起關注。上大學和研究生的時候總體順利。 她的發(fā)病過程是,出國讀博士的第10個月,與一業(yè)內的著名教授(58歲,喪偶,有子女,單身)戀愛,戀愛2周開始假期,去旅行了一個月。假期結束,男友告知其不希望公開戀情,也沒說分手,來訪者感到被玩弄了,絞盡腦汁反復想如何挽回男友,當天就向學校請假。請假后,她除了向男友卑微的請求繼續(xù)關系,或對男友拳腳相加,其他時間呆在住所里,不和任何人來往,不接國內父母電話。男友始終回避。以上狀態(tài)一周后,來訪者情緒激動加劇,睡眠減少至每天2小時,對陌生路人暴怒,沖動購物,不更衣洗漱。來訪者父母因聯(lián)系不到她,致電老師,老師去住所找她,來訪者認為老師以及所有人都知道了戀愛的事情,大家都能夠知道自己腦中在想什么,幻聽到老師同學罵自己賤。 老師聯(lián)系來訪者父母,被接回國。見到父母后,來訪者大哭不止,在飛機上一直流淚,不和父母說話。飛機落地是晚上,次日白天,到精神??凭驮\,在門診,來訪者目光發(fā)直,情緒低落,醫(yī)生問一句她答一句,主訴活著沒有意思。醫(yī)生診斷抑郁癥,服藥后出現(xiàn)輕躁狂。父母又掛精神科特需門診,診斷雙相情感障礙,重新調藥。2個月后,癥狀趨于穩(wěn)定。來訪者及家屬希望恢復其社會功能,并開始做心理咨詢。 我們的咨詢設置是一周一次,一次50分鐘。我們的咨詢目前已經(jīng)結束了,共進行75次,包含和父母進行訪談。 這個個案做的時間比較長,談到的內容也比較多,仍然呢是先理解她的癥狀。她的媽媽產(chǎn)后抑郁,在一歲以內我們假設很多時候是沒辦法做到全然的照料的,當孩子哭鬧,媽媽可能沒辦法及時恰當?shù)幕貞敲春⒆泳鸵舐暤暮魡緥寢?,更大聲的哭,更用力的打滾。在她的經(jīng)歷中我們也能看到,她都是向外求的,要成績好,要和人搞好關系,一直要去抓個東西,而且向外的力量特別的強。要高考了,她要努力的考,張力太強了,就呈現(xiàn)了輕躁的狀態(tài)。考完了,一下松懈下來,力量轉向自己,又開始抑郁狀態(tài)。 在戀愛中她找了一個什么樣的人呢?一個很成功還帶有慈祥特征的人。每一個孩子都對父母有理想化移情,如果在早期,孩子沒有體驗到雙親是能成全和拯救自己的,該移情沒有被滿足,在長大以后極易到戀愛中去尋找具有成功特點的人為伴侶。來訪者說,男友很有媽媽的特質,會關注自己生活的點點滴滴,比如穿長袖是不是身體不好怕冷。這兩個特質讓來訪者迅速淪陷,但男友并沒有準備好和她進入那么深的關系,所以就逃了。男友的離開,激發(fā)了她早年不被媽媽呼應的創(chuàng)傷,她無意識里體驗到的,不只是男友的離開,還有媽媽的離開。對于孩子來說,媽媽的離開就等于被全世界拋棄,就等于死亡,那是個巨大的創(chuàng)傷。大家今天聽我無數(shù)次的提到了創(chuàng)傷,創(chuàng)傷是理解癥狀非常重要的一個角度,許多時候我們關起門來在咨詢室里,都在和創(chuàng)傷打交道。 這個來訪者她是一名缺陷型的個案,在咨詢中,如果我告訴她“你童年的缺失導致了癥狀”,說了她的癥狀也不可能一下好起來,心理也沒辦法一下強大起來,可能還會有副作用,比如她會覺得,咨詢師都說了我這樣是媽媽沒照顧好,那就是媽媽的錯了,回家每天打爹罵娘可就不好了。我要做的是一個修正性客體,以幫助她恢復自體功能。修正性客體就是,早年,媽媽許多時候沒有及時回應到她,令她體驗到了被拋棄感。她我要做一個積極回應的“好媽媽”,關注她的起心動念,去跟隨和理解她,當我有負面反移情的時候,比如不理解她,想打斷她,想改變她的時候,我要時刻覺察到,并且不將這些想法付諸行動,不去做一些不共情的事情。然后她逐漸內化咨詢師“好媽媽”的鏡像,到她的自體內部來,以達到修復缺失的效果。因為個案的自體很穩(wěn)定,且過了自體發(fā)展的關鍵期,這個過程通常非常漫長。 在我們咨詢結束的時候,來訪者在國內找了工作,也開始和同齡人談戀愛。在咨詢后期,我們做的比較多的工作,是關于慢病對生活的影響。這個個案還是比較好的,她基本沒什么癥狀了,不像很多反復發(fā)作癥狀很嚴重的個案,工作起來會非常困難。這個來訪者在社交、工作和戀愛中,會有比較多的病恥感,她在某些時候會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自己有些負面情緒,她都會覺得是不是自己有病,其實她的很多情緒都是正常人都有的,這時我就會用認知矯正的方法,給她留作業(yè)記錄自己的自動思維,然后和她辯論。她會有很多現(xiàn)實的問題和我討論,對于自己的病,不告訴別人?還是告知?告知男友的話怎樣告知?萬一對方不理解反而排斥自己怎么辦?來訪者的父母也會有很多的困擾,自己應該如何對女兒?是代勞多一點?還是讓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她多聊一聊?還是多帶她干點兒別的轉移注意力? 雖然來訪者的癥狀已經(jīng)消失了,但如果我們耐下心來仔細的去了解,你會發(fā)現(xiàn)在她的家庭和生活里的各個角落,都無處不彌散著精神疾病的味道。我能做的就是,在遇到一些情況的時候,我可能會作為少數(shù)可以理解他們的人,去陪伴他們,在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提供一些思路供他們參考,或者給予一些建議。 每一個精神疾病的慢病患者,都需要一個強大的自我來抵御個別感和孤獨感,而一個人患有精神疾病,很大的原因就是內心不夠強大。所以,他們需要來自家庭、醫(yī)院和心理咨詢機構等專業(yè)機構和全社會的理解與支持。 我的發(fā)言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講者簡介: 大津秀女,北京宣武心理咨詢與治療聯(lián)盟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總督導,北京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心理咨詢與治療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北京心理健康服務促進會心理咨詢與治療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從事心理咨詢與治療的案例接待9年,個案經(jīng)驗4000小時以上;從事督導工作6年,督導經(jīng)驗2000小時以上,尤其擅長疑難個案的心理咨詢與督導。 歡迎參加大秀老師主持督導的“宣武心理系列公益督導沙龍”,每月的最后一個周六下午,在北京西城區(qū)平安醫(yī)院舉行,每年進行12次沙龍。 屆時,我們會給每一位參加沙龍的學員記錄學分,參加一次記1分,現(xiàn)場匯報一次案例記錄2分,對于一年內累計10分的學員,我們將給予特別獎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