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 of the time we can't even be honest with ourselves. 羅 生 門 In the Woods 導演: 黑澤明 劇 情 簡 介 由黑澤明執(zhí)導的 《羅生門》改編自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龍之介的 《羅生門》和 《竹林中》。該片講述的是在戰(zhàn)爭及災難不斷的不安的時代,圍繞一名武士的被殺,幾個人在不同的時間供述了不同的供詞。但事情的真相只有一個.... 真相,在被敘述的過程中, 因為謊言,便可以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態(tài)。 01 強盜 多襄丸 ‘如果不是因為那陣風的話, 我是不會殺了他的’ 多襄丸承認了自己是殺害死者的兇手,但一切的原因似乎是因為“那陣風”。 見色起意,因利生計。多襄丸為了占有“那一刻似乎看到的女神”便一步一步走向虐殺。 強盜多襄丸希望用謊言證實自己是彪悍的, 他號稱是有名的大盜,其實并沒那么勇猛。他坦白交待,但從內(nèi)心對于這件事并沒有罪惡感, “要么你死要么我丈夫死” 他并不想殺害武士,而是因為受到武士妻子的引誘才殺他的。 逃離者 真砂 02 “她看起來可憐又無助” 真砂否認自己曾經(jīng)拋棄丈夫,她將自己塑造成一個被玷污后被丈夫嫌棄,極力強調(diào)丈夫冰冷的目光與表情可怕。 她一直在強調(diào),自己似乎暈過去了,然后醒來卻到了另外一個地方,似乎一切都很枉然,似乎她是最無助又無奈的。 她掩蓋了是自己調(diào)唆強盜與自己丈夫決斗的事實,偽裝成一個可憐的受害者。 然而事實上,她根本不是如此。 03 “但是,死人是不會說謊的” 借尸還魂,似乎有為這本身迷茫的案件更添加一份神秘的,不可探知的色彩。借助巫女之口,仿佛為我們還原了一個所謂的“真相”。 “她看起來前所未有的美麗” 妻子的“背叛”和“狠毒”,使武士痛不欲生。起身后因匕首反射日光,引起他的注意。他拾起短刀,毅然自盡。 然而后視者的我們依舊知道,死人的陳述依舊是有所隱瞞,并且這種隱瞞在“觀看者”樵夫的揭露中更表現(xiàn)出其中的荒誕,進而更讓我們想知道——他到底在隱瞞著什么?為什么要說謊?謊言的背后,究竟是什么? 04 “竹林中的窺探者” “他們都在說謊” 終于,我們以為自己可以通過這個“旁觀者”來知曉事情的真相。 樵夫敘述的故事又是這樣:強盜強暴過武士的妻子后,請求原諒,還請求女人跟他走,他愿意金盆洗手,改惡從善,用勞動來養(yǎng)活她。女人拾起匕首割斷丈夫繩索,又跑回原處倒在地上。強盜以為是要他們二人用決斗來決定她的命運。但武士怯懦怕死,不想戰(zhàn)斗。武士說: “等等。我才不愿意為這樣的女人拼命呢。”還罵女人:“你已經(jīng)和兩個男人搞過了,干嘛不自殺算了。”“別哭了,哭也不會管用了。”強盜說:“別那樣,不要嚇她。女人天生就是軟弱的。”女人氣極,破口大罵,“軟弱的是你們。”進而撩撥兩人,最終丈夫被殺。 原來, 強盜想隱瞞的是武力的不堪一擊, 偽裝出‘英勇善戰(zhàn)’的面孔 武士想隱瞞的是自己被他人所殺事實, 以及現(xiàn)實的薄情與殘酷。 婦人想隱瞞的是自己的挑撥, 殘酷的現(xiàn)實從而塑造被同情的形象。 純?nèi)皇怯? 造就了每個人內(nèi)心的軟弱, 并且構筑了每個人利用謊言企圖展現(xiàn)的幻象。 05 沒有真相 敘述場景又回到了開篇的羅生門: “我甚至聽說住在羅生門這兒的鬼,因為害怕人類的兇殘而逃走?!?/strong> 隨著嬰兒的哭聲,他們循聲找去,看到了一個被遺棄的嬰兒。那個以“人人都在作惡,我也不妨作惡”為人生哲理的漢子上去把嬰兒的衣服剝了下來。 當樵夫想依“道德”去責怪他,以“自私”去批評他時,雜工卻揭露了樵夫偷拿了武弘尸體上的短刀的行為,說得樵夫啞口無言。 原來,樵夫不僅僅是開始的“報案者”,而是竹林之后目睹這一切的“見證者”,他口口聲聲 “我不想遷入其中” 然而,這所謂‘不遷入’也是一個巨大的謊言。他就是那個藏匿兇器的人,早就已經(jīng)和這場案件無法分離。 “那太可怕了,如果人們不相互信任,這個世界跟地獄又有什么分別呢?!?/strong> “沒錯,這個世界就是地獄?!?/strong> 原來,沒有所謂的真相,也沒有所謂的信任。所謂“旁觀者”的樵夫也是在隱瞞,也是在欺騙。所留下的只有懷疑、虛無、以及深陷地獄般的無力與人間鬼世的陰冷。 06 “絕望之為虛妄, 正與希望相同” “我不明白....我真的不明白”開篇在暴雨下的斷壁殘垣中發(fā)出的懷疑與嘆息是對即將敘述的案件的不解,但同時借‘博學的和尚之口’說出的不解不僅僅是案件,而是“這一次,也許我真的不再對人類的靈魂抱有信念了”人性靈魂的陰影,比戰(zhàn)爭,瘟疫、饑荒、火災更加可怕。 孩子的哭聲是最純澈而不夾雜欺騙的,而孩子也象征著‘希望’。那句 “我不理解自己的靈魂” 對過去的反思,對自身的改變,對靈魂的懺悔,對人間地獄的打破,就像是冥冥黑暗中一束微弱的火光,不足以取暖,但足以讓人看到“希望”的光芒。 “不,我們感激你” “我想我可以繼續(xù)保持對人類的信心了” 到底是社會的惡摧殘了人的善, 還是人的惡滅絕了社會的善。 影 評 《羅生門》的創(chuàng)作意圖,正如黑澤明所指出的那樣: “這是一幅描繪人與生俱來的罪孽,人難以更改的本性。” 開篇零雨其濛的氛圍,黑白壓抑的色彩。此時回溯那糾纏不清的案件,而不同敘述者的陳詞又矛盾重重。每個人為了掩飾自己心中的“欲”,用謊言與欺騙極力的掩飾。竹林間分辨不清的陳述,就連死人也會說謊。他們到底在隱藏著這么,還是在掩飾著什么。無法企及的真相,即便是最后看似旁觀者的敘述,但實際上也是介入其中。 然而,你卻無法完全譴責“罪惡”,因為你無法做到真正的問心無愧。在這個被謊言與罪惡包圍的世界,我們沒有所謂的道德至高點,似乎一切都是虛妄。我們并非生活在人間,而是在謊言與懦弱所充斥的羅生門下。 影片始終都沒有告訴我們“真相”究竟是什么,然而在經(jīng)歷過那么多欺騙之后,真相究竟是什么已經(jīng)不值一提了。真實的虛無,對希望的幻滅,人間地獄的感受。行腳僧就像是一個“介入者”,對整個“虛無的世界”充滿著質(zhì)疑與無力的反抗。 “如果人們不相互信任,這個世界有和地獄又有什么區(qū)別?” 行腳僧對這個世界的絕望?!皼]錯,這個世界就是地域。” “不,我相信別人”。相信別人,是在這一切虛妄中的反抗,即便是一片混沌的謊言世界,但卻依舊相信人與人心中依舊殘存的那一點點信任與真誠?!拔也幌脒@個地方成為地獄!” 行腳僧企圖改變,但是卻無能為力,蒼白的話語在絕望虛無的謊言世界里顯得不堪一擊。行腳僧強調(diào)聲稱他不愿意相信這一點,但他深知自己的精神信念已經(jīng)大為動搖。“大喊大叫是沒有用的。” 此時巧妙的借助了“將火把投入水中”的鏡頭語言,表現(xiàn)出人心中殘存的良知之火,也在這羅生門的大雨磅礴下被輕而易舉的澆滅?!澳绢^落地的聲音”亦是扣響在我們心中的聲音,希望在虛無的嘲笑中幻滅。 遠處嬰兒的哭聲,在看到被拋棄的嬰兒時利己者將其衣奪去,并尋找借口認為時世如此,環(huán)境所造,將“罪惡”之名擺脫至他人。而真正被喚醒良知的人,卻意識到了自身的“罪惡”并且感“羞恥”,企圖“贖罪”,“我不了解我的靈魂”,對內(nèi)心深處良知的追尋,正是在這虛妄中重新燃起的“希望”,“我想我可以繼續(xù)保持對人類的信心了”。 從絕望到希望,從幻滅到重新燃起良知。人性沒有完全的“本善”或“本惡”而是在這種善與惡之中徘徊交替,復雜纏繞。在亂世,人仍然能夠戰(zhàn)勝自己內(nèi)心卑鄙的欲望,墮落的人確實什么壞事都做得出來。然而另一方面,并不是環(huán)境使人墮落,而是人們的軟弱性使他們有可能借口不得已而干壞事。 人性中有本能的懦弱、欺騙、自私自利,并加以謊言去掩蓋。但是并不能因為謊言與黑暗,就去否定人性中依舊存在著憐憫、同情、正義與良知。這個社會。最后的鏡頭意味深長:行腳僧在遠方看著離去的樵夫,陽光代替了陰雨。 本片曾獲第25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黑白片)(提名) 最后,一定要強調(diào)一下編劇。 芥川龍之介 (1892~1927),號“澄江堂主人”,筆名“我鬼”,日本小說家。本姓新原,幼年即過繼于其舅父,改姓芥川。芥川龍之介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寫了超過150篇小說。他的極短篇小說篇幅很短,取材新穎,情節(jié)新奇甚至詭異。作品關注社會丑惡現(xiàn)象,但很少直接評論,而僅以冷峻的文字和簡潔有力的語言來陳述,讓讀者深深感覺到其丑惡性,這使得他的小說即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又成為當時社會的縮影,其代表作品如《羅生門》和《竹林中》、《蜘蛛之絲》等已然成為經(jīng)典之作。 或許你還想看 ○ 文| 絳 蕓 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