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玩思維 · 2019-02-19 15:26 來源:紅餐 這兩年,商場餐飲是趨勢,而讓餐飲老板頭疼的是,不進商場沒客人,進了商場成本太高沒錢賺?到底該怎么辦? 1月21日,國家統計局發(fā)布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餐飲收入達42716億元,中國餐飲業(yè)正式邁入四萬億時代。 在40年中國改革的大潮下,中國經濟體逐漸崛起,市場從貧瘠到豐富,餐飲業(yè)也在一步步走向成熟,成為市場化程度最高、持續(xù)增幅最長的行業(yè)之一。其間的變化滄海桑田,不容忽視的一條是:餐飲店從常見的街邊門臉,大舉進入拔地而起的商場、購物中心,成為城市商業(yè)的新主導力量。 然而,商業(yè)綜合體在一線城市趨近飽和、二三線城市密度越來越高造成顧客分流,商場餐飲也越來越不好做,這種狀態(tài)在2017年到2018年已經非常明顯,以至于圈內不斷生發(fā)出“逃離商場”的呼聲。 而與此同時,江浙滬一帶的標桿城市2019年仍在新增商場,外婆家這樣的餐飲大牌則緊隨其后進駐,絲毫沒有要退出的意思。更多身處商場的餐飲品牌,在目睹同行倒下時,仍不能放棄商場,在和商場的相愛相殺中尋找方向。 眼下的商場,對于餐飲究竟意味著什么? 在很多餐飲商家覺得干不下去了、開始討論“逃離商場”的同時,外婆家在2018年的年末,宣布要在江浙地區(qū)的6家購物中心新添店面。 筷玩思維認為,商場餐飲關店率再高,也只是整個餐飲業(yè)關店的一部分。不斷關店歇業(yè)仍有餐飲品牌排隊入駐,就是因為商業(yè)綜合體己成為餐飲企業(yè)從區(qū)域品牌向全國品牌發(fā)展的重要路徑、餐飲企業(yè)轉型的絕好選擇。 靠商場店攻城略地的品牌如云海肴、黃記煌三汁燜鍋等,當年從街邊店走向商業(yè)綜合體后鑄就了嶄新業(yè)績;西貝等借助新商圈的商場店,從傳統大店模式轉型小而美、少而精的時尚小店,也為業(yè)界所樂道。 眼下,商場和餐飲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只會更加強烈。 停車難、看天吃飯、房東坐地漲價、天天要和市政管理者打交道……這些都是臨街餐廳特別希望借助商場來祛除的痛處。而對很多因政策原因失去街鋪營業(yè)資格的經營者來說,購物中心甚至成了讓生意維系下去僅剩的去處。此外,餐飲業(yè)態(tài)的消費頻次更高,不受電商分流的影響,能比零售品牌更快速地給一家購物中心提供新鮮感和客流。 要弄清商場與餐飲的關系,首先需要梳理一下商場的變遷史。 以前的商場餐飲,通常是相對高的樓層由幾個大餐飲品牌承包,地下樓層則由一個集合了多個檔口的類似“大食代”的美食廣場而成。 隨著新型商業(yè)綜合體成為都市人群生活方式,顧客消費習慣偏向休閑,促使商場改變了引入餐飲的模式,增加獨立餐飲店面的經營,各種以約會、聚會為場景的餐飲在商場里出現,并在黃金樓層增加正餐店。 餐飲進駐不僅能豐富商場本身的消費形式,還能吸引大量人氣,商場對餐飲的依賴程度不斷增大,之后開始傾向于招攬網紅餐飲,主要目的也并非租金收入,而是聚攏核心客群。 以上海為例。2011年到2015年,上海已經有15大市級商圈,大型購物中心遍地開花并取代百貨的霸主位置,如徐家匯太平洋百貨所在的十字交叉路口,美羅城、港匯、匯金、東方商廈陸續(xù)高密度地入駐,商場之間的競爭白熱化,內部餐飲門店間的競爭也同樣激烈。 即使這樣,新的商圈依舊還在建設。2015年后城郊及遠郊購物中心不斷冒出。興建商業(yè)綜合體的風潮也在二三線城市刮起,餐飲業(yè)自然而然收到了來自更多商場的入駐邀約,新開商場里餐飲的比重也在不斷提高。于是餐飲業(yè)便有了“進商場還是留在街邊”的業(yè)內討論,然而沒過多久,隨著商場過度飽和導致的客群大分流,以及各種商場“潛規(guī)則”,才演變成“留在商場還是逃離商場”的焦慮。 不論如何,商場和餐飲的關系呈現的是越來越密切的趨勢,基于社會大分工,商場短時間聚集人流的核心價值和餐飲是正向促進的,必然會形成互相吸引。 餐飲店一方面需要選擇商場,另一方面也要找到匹配商場店經營的模式,借助商場的優(yōu)勢讓自己得到發(fā)展。 逃無可逃的商場是餐飲的主戰(zhàn)場,這一仗該怎么打? 雖說三十六計走為上,逃離終究是一個被動的方法,對于那些更適應商場經營模式的餐飲店來說,落入街頭恐怕要更鬧心。 迎戰(zhàn),才是積極的應對之道。 首先要看到的是,自身品牌和商場的匹配程度。這也是很多品牌進駐商場前指南文章最多提到的。但是具體應當怎樣操作?怎樣去匹配餐飲店和商場? 無論哪種商場,客人的高度流動性都是特征之一,這也是餐飲店最看重的優(yōu)勢。 那么,首先要看的就是有關流動性的更加細節(jié)的數據或者屬性。比如,流動性到底有多高?流動總量多少?經營時間內的不同時段的流量如何?不同時段、不同周期流動人群的結構又是如何? 舉個例子,處于地鐵接駁、公交接駁位置的大型商場,如位于“亞洲第一大地鐵”上方的南京德基廣場,享有了由交通樞紐帶來的巨大人流量,無疑要比寫字樓核心區(qū)的商場人群流動性高得多,顯然交通接駁商場就更加適合能夠提供簡單快餐、輕餐飲的商家,以檔口經營為主,搭配少量可以更加舒適用餐的小型餐廳,其提供的食物菜品應當是大眾喜聞樂見的品種,適口性高、容易搭配、價格便宜且容易復制,因為在這樣的商場客人要求的是迅速解決吃飯問題。 相比較而言,寫字樓商場則更適合匹配空間舒適、有一定品質的門店,將流動進來的白領、商務人群留住,在店中花更多的時間產生更高的消費。 如果是開在偏社區(qū)中心的商場,人流高峰一般聚集在下午和晚間,那么主打家庭親友聚會的正餐餐廳就比較匹配。而如果是熱門商圈的商場,就更適合搭配情侶、同學約會休閑的輕正餐、特色餐廳。 不過,這些都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做更細的劃分,有些商場內部的餐飲往往會采取混搭模式,檔口式的美食廣場作為商務休閑餐飲的補充也是可行的。 提到美食廣場,現在在國內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這種商場老搭檔有被弱化的趨勢,但放眼國際,美食廣場在商場中的比重仍是上升勢頭。美食廣場在商場中的作用已經比較成熟,檔口和獨立店面餐飲是兩種互補的餐飲類型,有些較大的餐飲連鎖品牌甚至可重新以檔口模式進駐商場,以此來降低成本、拉高消費頻次。 匹配對了商場,是連鎖餐飲品牌擴張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不少連鎖快餐在商場里得到了長足發(fā)展,典型的如呷哺呷哺、南京大牌檔等等,它們幾乎所有的店鋪都是依托商場經營的。 商場的另一個屬性是品牌性以及附加其上的連鎖性。比如K11商場就是以藝術設計為品牌調性的商業(yè)綜合體品牌,在亞太地區(qū)的核心城市多有分布。 在這一層面上,餐飲品牌需要考慮的,就是自己的獨特性與可復制性。 商場有自己的品牌,餐廳也要有一個可以被迅速記憶的品牌,并能夠從調性、包裝、設計呈現上都和商場相融合且不突兀。這一步,商場在招商時會進行一次篩選,但更深層次的融合并能夠在融合之后凸顯獨特性,對于餐飲店就更加關鍵。 商場的連鎖性是指品牌商場會在不同區(qū)域、城市開出多家商場,如萬達廣場、來福士、大悅城、凱德廣場等,連鎖型餐飲商家如果進駐某家商場,就需要考慮自身的可復制性,一旦能夠跟隨商場的步伐或者區(qū)域分布比較合適,都可以借助商場實現比較快速的復制擴張。 此時要考慮的就是與商場的合作模式。 商場和餐廳合作的模式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收取租金,一種是收取抽成。如果商場對餐廳按月或者按年來收取租金,通常情況下就更在意當下餐廳的支付能力,而不會太關注餐廳的成長。不過,這種形式下餐廳的自主權也就會比較高,除去租金成本的每一分錢都化為利潤。這種形式適合已經相對成熟且對產品、客群、營銷打磨的比較到位的餐飲品牌。因為如果餐廳沒有能力好好經營、連續(xù)虧損,到期很可能會被商場清退。 如果商場采用按期抽成的模式向餐廳收費,就會更關心餐廳的生意是否興隆,并可能提供相應的措施扶植餐飲商戶,這些就比較適合初次進入商場的餐廳。 對于餐飲品牌可以在開店前預先模擬,根據自己的預算,把一項一項可能發(fā)生的費用進行分解,各個環(huán)節(jié)需要投入多少。比如就餐區(qū)要占多大面積、店內人員工資多少、食材成本多少、盈虧保本點是多少、考察同樣面積的店鋪有沒有這么多的流水等等。 對于餐飲企業(yè)常常嘆息的商場“潛規(guī)則”,比如“賺錢了商場抽成較高、不賺錢了被強制退出”、“一家商場好幾家同品類餐飲店”、“與商場各層管理者搞好關系”、“被強勢商場綁架,不得不在其體系下開分店來保住現有店的位置”……這些非常細節(jié)的問題,就需要餐廳經營者靈活機動處理,并把握一個原則:降低溝通成本、將事情往雙贏的思路上扭轉。 餐飲是購物體驗的新王者,商場是如何看待餐飲的? 商場與餐飲相愛相殺,和很多商業(yè)現象一樣,會一直持續(xù)下去。 比如店大欺客、客大欺店。一線商場進場費需要繳納30萬到80萬,餐飲的面積一般都比較大,按面積收取管理費的話成本更高。知名的餐飲品牌有議價權,可以提出比其它店更低的進場費以及一些排它條款,商場招商“潛規(guī)則”就有一條:開業(yè)前先要把幾家“定海神針”請進來,如星巴克、西貝、海底撈……這些也都是商業(yè)社會必然出現的現象。 即使是老手,面對新的商圈誠意滿滿的邀約,也會出現判斷失誤和經營失誤,如2017年2月,享譽全球的知名餐廳鼎泰豐成都來福士店被證實關門;興起于商場的味千拉面也不斷受到挑戰(zhàn),業(yè)績萎縮、關店不停。 在筷玩思維看來,知己知彼是餐飲店配合商場做好業(yè)績的重要思路。站在商場的角度,可以理解一些問題,同時可以生出一些新的思路。 1)、商場希望打造的是有真正群聚效應的美食目的地 無論采取哪種方式向商戶收取費用,商場期待看到的最終結果都是通過合理的聚集優(yōu)質商戶來聚集人流。這也就是為什么對于知名餐飲品牌,商場會將入場條件放寬甚至極為寬松。 成熟的商場管理者會采取比較有戰(zhàn)略性的方法來得出合適的餐飲服務模式和組合。通常是通過數據手段加上積累下來的管理經驗,把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餐飲店合理聚集,來形成一個在商場總基調把控下的美食集群。 所以,餐飲商家一方面需要看商場有沒有這些考慮,如何組合不同餐飲門店,據此來決定是否合作、如何合作;另一方面則要評估自己是否具備作為“棋子”的能力,不匹配者最好不要貿然進駐。 2)、商場會不斷研究消費者,并使購物休閑與餐飲等服務相匹配 “人性需求是一個商業(yè)空間的根本洞察?!?/p> 對于了解當地商業(yè)區(qū)的人口組成和顧客偏好等的消費者研究不是一勞永逸的。商場在立項和設計開發(fā)階段會做出一個細致的調研,來確定商業(yè)地產項目的可行性和招商等的實施細節(jié)。 而投入運營時一般已經是幾年后了,商圈在持續(xù)發(fā)展的同時會有很多新的變化,因此需要不斷調整經營,而且商場面對的不僅僅是餐飲商戶,還有零售商戶和休閑服務商戶,也需要在一定時間里持續(xù)地調整來適應、引領新的消費潮流。 這就要求餐飲商家也能充分了解自己的品牌面向的人群,明確能為其提供怎樣水平的服務,有哪些特色服務來吸引商場所在商圈內的客流。餐飲經營者需要和商場充分溝通、主動匹配,有必要時甚至可以與商場共享客群數據。 3)、商場要將餐飲服務與休閑服務無縫結合 即使近年來餐飲比重不斷加大,餐飲店的引流能力凸顯,但商場畢竟不是一座單純的美食城,需要其它類型商戶的搭配。 餐飲商戶的比例是有一個上限的,否則內部競爭過大不說,業(yè)態(tài)單一也會減少客流在商場內的停留時間。如果能把客人午餐和晚餐之間的時間都留在一家商場,那么客人的體驗將更加豐富,用餐與購物休閑相加的整體銷售額也會大大增加。 餐飲則是完整的顧客體驗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和購物休閑服務商戶的組合搭配也要考慮。比如像輕餐甜點、茶飲咖啡類的餐飲店,就可以在每個樓層都分布一家,和同層的其它類型商戶形成支撐;親子早教商戶聚集區(qū)域的樓層,就可以搭配提供兒童餐、家庭餐服務的餐飲商戶;將休閑場所(如電影院、滑冰場)和提供快餐簡餐的餐飲商戶放在一起,并設置合理的入口和出口。 以往對于商場,餐飲和零售服務、休閑娛樂服務在一個空間中的關系是相對割裂的,而當下,將餐飲服務與泛零售服務之間關聯、完美組合正在成為一門學問。對于餐飲商戶,明確自己的屬性,具備服務好目標客群的核心競爭力也更關鍵。因為一個商場中的一個服務區(qū)域,只能對應有限的幾個餐飲商戶。 結語 在當下,發(fā)展城市綜合體已經代表了一種趨勢潮流:每座城市都要有帶領其步入國際化的商業(yè)綜合體,深圳有萬象城、北京有大悅城、南京有水游城、武漢有世界城、重慶有龍湖時代天街、蘇州有圓融時代廣場……地產品牌發(fā)展已經與城市地產價值最大化正相關。這種發(fā)展趨勢并不僅僅出現在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更加鮮明。 具體到某一個商業(yè)綜合體幾十萬平方米的空間內,品牌零售與特色餐飲交相輝映,娛樂休閑、文化活動一起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消費概念和生活體驗,成為真正意義的“一站式”消費中心,購物中心作為一站式消費者綜合體驗中心是其它業(yè)態(tài)不能替代的。 餐飲作為一個組成部分,不僅難以逃離,還必須成為越來越重的主角——位置已經擺在那里,你不做主角,就會有別人來頂上。 一些新興勢力如茶飲,因資本的加持在全國各大城市核心商場的核心位置爭搶店面,老字號/老街坊中餐品牌升級轉型換新貌,也同樣選擇在購物中心加速布局。 雖然,在當下的商業(yè)環(huán)境做餐飲,活下去是首要的,沒有必要一定要在流量最好、租金最貴的商場開店,但本身就適合在商場開店的餐飲企業(yè),不能一味退后,而要選擇適合的商場、積極適應商場運營模式,在開店數量、進駐城市等級、進駐購物中心等級、品牌拓展活躍度、品牌創(chuàng)新力等多個維度上做平衡,提高整體的品牌勢能,品牌綜合實力逐漸增強后,才會在未來更加錯綜復雜的商業(yè)綜合體環(huán)境中站穩(wěn)腳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