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比、興是表現(xiàn)詩歌內(nèi)容的方法。 賦,也是直言詩。直言詩要寫好,并不容易。要掌握如下特點(diǎn):一抓住生活的重大題材;二不須妝扮,和盤托出,有自然樸質(zhì)之美;三話雖直說,但不空洞,要有可見、可聞、可觸的形象,也就是說賦中要有比、興;四不平鋪直敘,有強(qiáng)烈的對比、鮮明的反襯,行文起伏跌宕。 南宋朱熹在《詩集傳》中是這樣解釋的:“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中國古代長篇記敘詩歌,大都采用“賦”的創(chuàng)作用法。例如《焦仲卿妻》,除開頭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興外,其后三百多句基本上是直言詩。《木蘭詩》,除最后四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是比喻外,其上數(shù)十句,全是直言敘事。 比,包括比喻和比擬。比喻中要說明或描寫的事物叫本體,用來比方的那個事物叫喻體。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之說。 明喻:本體和喻體一并托出,一般在兩者之間加上“如" “似” “若" ”或“ “猶如” “恰似” “仿佛”等字眼。例如“不知細(xì)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 暗喻:又稱隱喻。這種比喻,一般也要求本體和喻體同時(shí)出現(xiàn),不同于明喻的是不用“如”、“似”等明顯的比喻字眼,而是用其他謂詞或狀詞。暗喻較明喻更進(jìn)一層,它突出本體或喻體的某種特征,比喻得更傳神,更生動。例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突出喻體“桃花潭水”千尺之深的特征,來夸張本體“汪倫送我情”。 借喻:本體不用出現(xiàn),直接用喻體來代表本體。它比暗喻更深一層,本體和喻體溶合在一起了,喻體直接代表本體。白居易的《放言》:“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tuán)豈是珠?!庇谩安菸?”似火非火、“荷露”似珠非珠借喻朝庭中的當(dāng)權(quán)派,揭露他們“兩面派”的面目。 博喻:用多種事物同時(shí)比喻一個事物。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比擬與比喻相似,但也有所不同。比喻一般要出現(xiàn)喻體,或者本體與喻體相融合,比擬則不出現(xiàn)本體,而是以喻體的某種形象特征、動作特征來描寫本體。例如,王維《書事》:“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逼渲小坝稀倍郑o“蒼苔色”以生命,把它當(dāng)作會飛躍的動物來描寫了,突出了地碧苔青的景色,表達(dá)了詩人欣喜的心情和新奇的感受。 興,和比同屬形象思維創(chuàng)作手法,二者有聯(lián)系,也有區(qū)別。彼此相似形成比,前后相因形成興。是用某種事物來寄托詩人的感情。 寫文章強(qiáng)調(diào)“開門見山”,作詩則須委婉含蓄,因此往往先用鮮明的形象給抒情發(fā)端,用某種事物來寄托詩人的感情,所以又叫“起興”。如張籍的《秋思》: 洛陽城里見秋風(fēng),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fù)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 第一句“洛陽城里見秋風(fēng)”就是“起興”句?!耙娗镲L(fēng)”三字是思鄉(xiāng)的形象說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