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太乙金華宗旨一書,有好幾個版本,我們這里取的是龍門派第十一代祖師閔一得真人訂正的版本。另外,加黑的黑體部分為原文,而譯文則是根據(jù)原文的意思用現(xiàn)代白話進行譯讀,<注>的部分則為本人根據(jù)門內(nèi)傳承自身所學自身的理解而所做的補充和注解。 武當龍門派第二十一代傳人 先明子江至恒 <先天虛無太乙金華宗旨>
蔣侍郎元庭先生輯 金蓋山人閔一得訂正 〔是書出于康熙戊辰歲,吳興金蓋山龍嶠山房所傳。先哲陶石庵先生壽諸梓。嘉慶間,蔣元庭侍郎誤得訛本,纂入《道藏輯要》,后得本山原本于浙省,擬即改梓,而板在京邸,及取歸,而侍郎又北上,卒于京師,事遂中止。此未了事也,但一得之心豈能刻忘,今適游秣陵,獲見世傳謄本,亦與陶本不盡合,而較蔣本反多一二節(jié),似又出自陶本者,各有增損,言人人殊,茲一準陶本訂正之。〕
天心章第一 <原文> 祖師曰:天心者,三才同稟之心,丹書所謂玄竅是也。人人具有,賢哲啟之,愚迷閉之,啟則長生,閉則短折,委之命數(shù)者,凡夫之見也。無人不愿求生,而無不尋死,夫豈別有肺腸哉?六根以引之,六塵以擾之,駸駸年少,轉眼頹歿。至人憫之,授以至道。誨者諄諄,聽者渺渺,其故何哉?蓋不明大道體用,而互相戕賊,如是求生,猶南轅而北轍也。夫豈知大道以虛無為體,以隱現(xiàn)為用。故須不住于有,不住于無,而氣機通流。吾輩功法,惟當以太一為本,金華為末,則本末相資,長生不死矣。
<譯文> 祖師說:天心,是三才所共有的核心,就是丹書里所指的“玄竅”。天心每個人都有,只不過只有賢明之人開啟了,而愚笨迷糊的人則關閉不開,開啟了天心的人可以長生,而關閉天心者就只能不達天年就逝去。說人的生死是命數(shù)所定的人,其實只是凡夫俗子的看法、認知。沒有人不想要求得長生,但是又沒有人不是走向死亡。難道人與人之間有什么生理上的不同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對人的引誘與干擾,使得年紀輕輕的人轉眼就衰老死去。有道之人對這種現(xiàn)象非常的同情,憐憫人們受生老病死的困擾,所以將大道傳于人們。只是可惜的是傳授的人苦口婆心,而聽法的人卻是無動于衷,能聽得進去的太少太少。因為人們并不懂得大道的體用,只知道互相爭斗互相傷害。像這樣想要求長生,那根本就是南轅北轍。大道以虛無為體,以隱顯為用。所以,不要拘泥于有,也不要拘泥于無,而要注重于氣機的流通順達為主。我們的功法應當以太一為本,以金華為末,而當太一與金華相輔相成、合而為一,則可以長生不死。
<注> 三才,一般指天人地三才,也指人身精氣神三寶。在本門的傳承中,人身的生成亦由三才而構成,但指的是父精母血和先天一點靈光(含先天一炁和本命元神)這三者。黃元吉真人于《道門語要》中說:“夫論人之生也,先從虛無中一點元神而墮于胞胎之中,是謂神生氣,氣生精,于是十月懷胎,三年乳哺,合五千四八之數(shù),而始成四大一身,此順而生人之道也?!庇纱耍覀兛梢詫ⅰ叭拧苯庾鋈松?,合起來講第一句話就是說:天心,是人身的核心。結合后文,我們可以這么說:天心,就是人想要得到長生的核心竅要所在。 太一,就是太乙,指的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里的那個“一”,如前黃元吉真人所說的“虛無中一點元神”。這個一,在本門功法體系來說指的是先天一點靈光,而這個靈光里邊包含了先天一炁,以及帶有自我累世信息的本命“元神”。金華,則指金丹。太一與金丹合而為一,就是神入氣中,氣包神外,混融合一而結“嬰兒”,一種生命的再造。
<原文> 斯道也,古來仙真,心心相印,傳一得一。自太上化現(xiàn),遞傳東華,以及南北二宗。道本無隱,而心傳極秘。非秘也,非心授心受,不能授受也??趥鞴堂?,而領會難一,況筆示乎?是以太上大道,貴乎心傳,而授受于烏睹之中,豁然而開,師不得期授于弟,弟不得期受于師,真信純純,一旦機合神融,洞然豁然,或相視一笑,或涕泣承當,入道悟道,均有同然者。第或由悟而入者,有諸;由入而悟者,有諸;未有不由心一心信而入而得者。不一則散,不信則浮,散則光不聚,浮則光不凝。不能自見其心,又何能合太上所傳之心?故儒崇內(nèi)省,道崇內(nèi)觀,佛氏《四十二章經(jīng)》亦云:“置心一處,何事不辦。”蓋以太上大道,只完得一心全體焉耳。全體惟何?虛靜無雜焉耳。宗旨妙體如此,宗旨妙用,亦惟在置心一處也。內(nèi)觀即是置心一處之訣,即是心傳秘旨。非徒可以心領,且可以口授;非徒可以口授,且可以筆示。至于功造其級,心空漏盡之時,然后恍然洞徹玄妙之旨,非筆之所得而示,并非口之所得而傳。真虛真寂,真凈真無,一顆玄珠,心心相印,極秘也。至得悟得入之后,而仍極顯矣。此無他,天心洞啟故耳。
<譯文> 這個長生之道,自古以來仙人圣真?zhèn)魇谒?,以心印心,心心相印,從而傳一個成一個。從太上老君化現(xiàn)開始,傳到東華帝君(鐘離權之師),后又形成了南北二宗。大道本來并不隱晦,但是心傳卻極其隱秘。這不是保守不是故弄玄虛,而是因為如果不是心傳心受,則沒辦有辦法傳授和接受??谡Z相傳并非不可以,只是不同的人領會起來各有差異(接受程度不同),更何況是用文字來傳授呢?所以太上所傳的大道,在于心傳。傳授和接受都在于心傳之中,一經(jīng)點化,豁然開朗。師父不能保證將道全部傳授給弟子,弟子也不能保證可以從師父那里學到全部的道。以純潔真誠的信念、信心、信任來學習,一旦時機到了,心神融通,自然可以完全領會。自此或者互相會心一笑,或者感動得痛哭流淚。凡是入道悟道的人,都有這種經(jīng)歷。有先悟道然后入道的人,也有先入道而后悟道的人,但從沒有心念不專一,信念不堅定,信心不足的人可以得道的。心念不專一,則心神必然散亂;信念不堅定、信心不足,則心神必然飄浮。散亂則光不能聚合;飄浮則光不能凝聚。不能明悟自己的內(nèi)心,又怎么能夠與太上所傳之心相合?所以儒家崇尚內(nèi)省,道家崇尚內(nèi)視。佛家的《四十二章經(jīng)》也說:“置心一處,何事不辦?”對于無上大道,只需要得到“一心”,就可以得到全部。全部是什么?就是清虛明凈、純潔無雜?!短医鹑A宗旨》最高妙的東西就是這個,它的妙用關鍵就在于“置心一處”。內(nèi)觀就是置心一處的方法,也正是心傳的秘旨。不只可以心傳,也可以口授,更可以筆示。至于功夫到了登峰造極,達到心空漏盡的時候,以至恍然洞徹到最玄妙的境界,那就不是筆所能示的,也不是口所能傳的了。真正的清虛凝寂,真正的明凈虛無,一顆玄珠凝就,心心相印,是極其隱秘晦澀難明的。而等到悟道入道之后,則又顯得簡單明了了。這不是因為別的,只因為天心已然洞開了。
<注> 關于“心信”,可以解為信心和信任。信,為入道之階,憑信而入(道),無信則無憑。打心底里的相信、信心、信任。對于信字,有三信:信師、信法、信自己!若不具備此三信,則一切功法都不用修了,修也不益。
(未完,待續(xù)) |
|
來自: 覺心居士 > 《二十八__高道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