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家養(yǎng)動物一樣,貓是自我馴化的:它們之所以選擇接近人類生活,是因為那正是它們的興趣所在。為了融入人類的居住環(huán)境,貓的祖先們經歷了體質和行為習性的改變,并最終形成貓的種族中最成功的一支:家貓。 家貓的出生地 盡管古埃及有著關于家貓的最早的歷史記載,但埃及并不一定是家貓最早的居住地。在以色列的耶利米,人們曾發(fā)現(xiàn)一顆公元前9000年的貓的牙齒。在地中海的島嶼上,人們也發(fā)現(xiàn)了公元前5000年的貓類遺跡。當時塞浦路斯沒有野貓居住,那些貓很可能是被人們當作寵物帶到那里的。在埃及,最早的遺跡源于公元前4000年,在埃及中部摩斯塔洛達的一個墓穴里,一只瞪羚和一只小貓陪伴一人長眠地下。研究埃及的學者們認為這只瞪羚可能是墓穴主人的陪葬品,而這只貓則是他的寵物。 大約公元前4000年,在尼羅河肥沃的河灘邊上出現(xiàn)了埃及第一批永久的村落。在這些村落的糧倉和地窖中飼養(yǎng)了許多貓。在這里,貓不僅能獲得食物,還能躲避大型食肉動物的襲擊。在這個地區(qū)生存著兩種小貓,非洲野貓(Felis silvestrislybica)和從林貓(Felis chaus)。膽大的非洲野貓可能是為了捕食而進入這個新環(huán)境的。 一個小小的遺傳突變,也許與情緒的激素控制有關,使貓具有了獨一無二的生存優(yōu)勢——在人類居住地上生存繁衍的能力。 適應與生存 環(huán)境壓力使得野生貓必須改變性格。平靜溫和的氣質變得難能可貴,因為只有最溫和又最不膽怯的貓才能與如此多的人及動物共同生活。野生貓的體型也發(fā)生了改變,因為它們不再需要偽裝。那些在野外環(huán)境中不能適應其生存的毛皮特征及顏色就在這些居住在村落里的貓身上保留了下來。它們的消化系統(tǒng)也發(fā)生了變化:能夠適應多樣化的食物;家貓的腸子比野貓的長。并且它們的大腦縮小了30%,因為不再需要過多依賴大腦而生存了。 成功之路 貓被譽為害蟲克星,它們得此美名也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鼠類和蛇類的存在。具有破壞性的田鼠和家鼠大量泛濫,同時致命的毒蛇也常出現(xiàn),于是人們開始接受甚至公開歡迎野生貓,因為它們不僅捕食嚙齒動物,也獵取眼鏡蛇和毒蛇。由于當時野生貓的雙重護衛(wèi)角色,它們愈加受到人們的歡迎。 家貓似乎在大約公元前2000年的時候就已經在埃及社會里出現(xiàn)了。在埃及,人們對貓及其行為懷著深深的理解與尊敬,以致后來在該地區(qū)出現(xiàn)了對貓的圖騰崇拜,并且它的形象出現(xiàn)在種類繁多的物品上面。 現(xiàn)在家貓已經走出埃及了:首先是家貓的故事及形象流傳于地中海沿岸,后來貓自身也走出了國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