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認為是關注效率、對APP和軟件也很會用的人,可就在昨天我看了一本書,書名是《印象筆記留給你的空間》。 看完之后,才知道原來印象筆記我用錯了,目錄分類的方法不對、標簽的管理不對、印象筆記的定位也不對。 | 01 一本書解決一個實際問題,這本書是在單若水那里借來的,快速閱讀之后真發(fā)現很多適合自己的內容,昨天就開始根據書中內容開始整理自己的印象筆記。 先看看目錄吧,之前目錄乍一看還不錯對不對,但是我在用的過程中還是會出現不少問題。 □ 目錄的學習升級 分類不夠細,有的內容不知道放哪里,有的內容又哪里都可以放; 分類不明確,用得時候很費勁,找都找不到,搜也很費勁兒; 分類不整理,沒有及時整理筆記和目錄,效率越來越低。 作者李參在書中提出一條核心方法,從大的分類上來說,內容可以分為工作流、經驗庫和知識體系三類。 工作流就是當前進行的工作任務,經驗庫是已完成已整理歸檔的項目內容,知識體系就是平日里收集的理論素材等。 通過這樣三大內的整理,分類上一下子就會清晰很多。 | 02 接著,當前項目中可以放自己目前進行的工作,其中第一個就是下一步行動,就像我們做產品工作總是會有一個需求池,好的產品靈感或需求都會先丟在里面,下一步行動就是自己未來的待辦清單,簡單列出要做的事情,不用想時間怎么安排、資源怎么安排,就是單純地先記下來再說。 大腦是用來思考和創(chuàng)意的,不是用來記憶的,如果用來記憶,你會發(fā)現裝那么幾條要做的事情之后,你幾乎就什么也做不了了,你發(fā)現你的大腦被這幾件事占用,做什么事情都帶著它們。 快清掉大腦里你記得那些事兒吧,讓印象筆記給你留出空間。 所以印象筆記就是我們的第二大腦,這也是我之前的誤區(qū),我以前把他定位成自己的筆記庫,但這只是一個部分功能。 作者舉了一個刷微信微博的例子,說在手機端看到大咖的微博或推文,覺得內容自己喜歡,那快快看完,不停留不深度閱讀,完成“刷”和“互動”的動作,內容直接轉存印象筆記,之后放下手機,再用統一時間整理印象筆記內的內容時,對這部分內容做進一步閱讀和整理。 為什么這么做呢? 因為你發(fā)現你用手機刷的時候你的注意力有限,你無法集中也無法對文章內容有進一步思考,只是因為自己的情緒在那個時候被它所帶動。 |03 你知道么?印象筆記只能創(chuàng)建250個筆記本,但是可以創(chuàng)建10000個標簽。所以如果你和一樣覺得用筆記本分類整理,那就大錯特錯啦。 標簽才是印象筆記的核心用法,也是其妙處所在。其實很多開發(fā)的同學很習慣使用標簽,像產品和其他人就會稍微要克服一下來慢慢習慣了。 就好比我看的《欲罷不能》這本書,它講了如何通過一些游戲化及行為促動的方法使人們達到或一直行為有癮。 那按照我的分類,它算游戲化內容,也是行為改變,還是工作坊設計分類,如果按筆記本分類就苦惱了,我們知道一條筆記只能放在一個筆記本里,所以標簽才是合理的分類方式。在為這本書打上【游戲化】、【行動改變】、【游戲化工作坊】之后,我通過這三個標簽任意一個搜索,都可以搜到他。 你知道了使用標簽之后,你用一段時間就會發(fā)現,你的標簽會琳瑯滿目,你也會幾近崩潰的,因為太多導致你要瘋掉了。我也是從書里才知道,標簽是可以分層級的,是可以分類的,是可以多級嵌套的。 給大家看看我整理后的標簽吧。 □ 分類管理后的標簽 一本書你覺得有用,就立刻去做,這是我一直踐行的方法,就像我們前面誤認為大腦是用來記憶的一樣,記得東西越多,你會內存消耗大,運轉就會越慢。 用印象筆記幫我們建立第二大腦,我們身上的第一大腦就用來思考吧! 《印象筆記留給你的空間》 在一個時間和知識都極度被碎片化的時代,很多事情已經變得不可逆,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能力,讓自己更好地駕馭工作、生活、學習等眾多方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