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山水畫,我們的態(tài)度要端正,對技法的理解也要講究。 因為我們要“心隨筆運”,去讀懂一張山水畫里所包含的古人的心境,如此才得以師古人之跡。 所以我們著手開始作畫,勾皴染點擦,每一項的運用都不能只求形似,而是要“見古人之心”! 山水技法(一)丨 勾 無論是山、石、云、水、樹木、人物,我們都要用筆鋒勾勒出它們的輪廓,因此“勾”其實就可直接視為是線條的練習。 我們一直強調,線條就是作畫者內在氣息的表現,不能“浮、燥、飄、火”,否則可認為其根本沒做到“筆干氣和”,更別提去畫好一張山水。 對許多初學者來說,我們常點評出的“描、涂、做”等缺點反而在初期是可諒解的,因為這只是技術上的一個修正過程,會隨著路子的走對、境界的達到而規(guī)避。 山水技法(二)丨 皴 知道如何“皴”之前,我們要先理解皴是為了表現山石的紋理,而不同的山有不同的外在紋理表現,因其土質、石質不一,或是丘陵與高嶺有別。 皴還是一種比較自由的技法,從古代傳統(tǒng)山水畫作中我們可以觀察到:不同的畫家有各自對山石皴法的偏愛,例如王蒙的“解索皴”、倪瓚的“折帶皴”,等等…… 所以我們亦不能生搬硬套,應該從理解畫作及其元素的表現原理出發(fā),活學活用才能真正將山石畫好。 山水技法(三)丨 染 在傳統(tǒng)山水基礎課程中,于少平老師也專門提及了“明暗和云氣”的狀態(tài)與表現,“染”就是為此而服務的。 中國山水畫不表現山石的光影,而是表現物體的本來面貌,通過山石的“上淡下深”來體現出立體感。平時我們多用濕而淡的墨染在山石的下半部分,同時要做到 “清、潤、沉、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