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玉器不僅出土量較大,而且品類眾多,其神靈玉、祭祀玉、裝飾玉等基本齊備,當時玉器制作已具備了相當大的規(guī)模。今天先生和您聊的寶貝,就是出土于良渚文化的玉璧,雖說造型較為簡單,器面也少有圖紋裝飾,但其文化內(nèi)涵卻極為豐富,特別是對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 良渚文化玉璧造型為扁平圓形,正中有一孔,一般光素無紋,邊沿或平直或鈍刃,個別的磨出一周凹槽,璧面光滑,但薄厚不均,并留有明顯的切割或加工痕跡,璧孔對鉆而成,相接處,有因錯位而出現(xiàn)的臺階痕。關(guān)于玉璧的用途,多數(shù)學(xué)者根據(jù)《周禮》的記載,認為玉璧是用以祭天的神器,特別是玉璧的形狀,具有天圓的象征,中間有一孔,又有貫通之意,因此良渚文化時期大量的用璧隨葬、祭祀,即是反映了古代天人感應(yīng)的原始宗教思想?!渡袝分幸灿小爸茶当纭钡南嚓P(guān)記載,古人在祭祀時是植璧于壇的,就是將璧豎立于壇上,主祭者面對圓璧,正是坐北朝南,左邊是東,右邊是西,其中璧的中心部位,即圓孔的正中央,據(jù)考證應(yīng)是古人宇宙觀中,永恒不變的北極,這也是中國古老哲理中的“太極”或“太一”。 玉璧除了禮天之外,還是祭祀山川林澤的必需品,古人認為茂密的山林和寬闊的河流,都由神靈主宰,所以每年要多次的祭奠高山大河,其隆重的儀式不亞于參拜國君。祭祀結(jié)束后,將玉璧埋于土中,或投于水中,目的是請來神靈做誓言的見證人?,F(xiàn)在有一些出土的古玉璧,即非墓葬出土,而是在地表層中發(fā)現(xiàn)的,可能就是這類祭祀儀式所留下的遺物。專家們還通過對考古資料和文獻的梳理,認為玉璧是上古先民在祭祀中用以禮神之物,禮字的繁體即是“以玉祀神”的意思,并由此推測玉是神靈的食品,如《山海經(jīng)》中記載:“密玉多白玉,皇帝是食是饗。”漢儒鄭玄也認為玉是食品,他還認為六器分配于天地四方,四方各有一帝一神,而禮神之玉被神靈食焉,則應(yīng)是由來已久的觀念。 今天我們就先聊到這里,先生立身于江湖,而非廟堂之上。煮酒、烹茶、論玉,咱聊的是情懷,悟的是人間正道。一家之言,請君笑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