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對《道德經》版本流傳的考究認知,筆者認為今本八十一章的章序并不能很好的使初學者盡快入門。不少學者在系統(tǒng)解讀完八十一之后,又陷入了“道可道、名可名;有、無;有名、無名;有欲、無欲”的哲學概念之中。如果需要系統(tǒng)的研究這門哲學,概念的解釋就尤其重要了。如果大概的了解老子思想,探尋老子智慧,以資今時之用,很多功夫是毫無必要的。 不少人以聽書替代了閱讀,以聽講替代了學書,新媒體的介入更是使的大多數(shù)人沉溺于零散的知識中而難以有效的學習。從實際效果來講,看視頻不如聽音頻,聽音頻不如看書。所謂“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也是此意。所以筆者希望讀者朋友通過淺閱讀、聽書聽課之后,最后是閱讀原著鞏固一下,常讀常新也是經典魅力之一。本篇結合《道德經》中的兩章,淺談老子的道和術。 所謂道,是老子的道學,是老子的思想。所謂術,是老子的主張,是做事的方法。前者決定后者。換成今天的哲學概念,可以稱之為老子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要搞清楚老子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只需要明確兩個概念,第一是老子說的“道”是什么?第二是老子說的“無為”是什么?第25章和第64章分別介紹了“道”和“無為”兩個概念,筆者認為此二章可作為入門章節(jié),優(yōu)先解讀。如此這兩種在初學《道德經》時候就顯得格外重要了,事實上能參悟這兩章,對老子思想就能了解個大體不差。
道的基本定義:在天地之前就已經存在了,獨立不改、周行不殆??梢园选暗馈碑斪魇恰疤斓啬浮保梢岳斫獬傻郎斓厝f物。但是這種“混成”之物,本身是沒有名字的,只是知道他很“大”,勉強叫做“道”吧。起名字是為了研究它的本質、作用和規(guī)律。 道的運動規(guī)律:大、逝、遠、返。道以及道生出來的天地萬物,無不是遵循這種規(guī)律。道本身很大,伸展發(fā)展,越來越遠,伸展遙遠而又返回本原。大和逝是宇宙大爆炸階段,遠和反是宇宙大坍塌階段。用于事物,則為孕育、發(fā)展、衰退、消亡。用于人,則是生、壯、老、死。 道和天地人的關系: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一般解讀為:道>天>地>王。而筆者基于《楚簡老子》原文順序,得出:道=天=地=王。此王非周天子,而是“百谷王”,是江海。 人和天地道的關系:人之所以沒有成王,是因為“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懂得老子智慧并身體力行的人不多。老子對現(xiàn)實中的侯王、萬乘之主持一貫的批評態(tài)度,而諄諄教誨“侯王如能守之,萬物將自化、萬物將自賓、萬物將自定”。唯有懂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者,可以效法江海而成為百谷王。圣人是老子給現(xiàn)實中統(tǒng)治者樹立的學習榜樣。 所有關系的總關系:道法自然,高度凝練了《道德經》的精華,所謂自然可以理解為“本來的樣子”,萬物的各自有各自的道理,而“道”可以“盡稽萬物之理”。本是宇宙的基礎,是萬物之源,是運動規(guī)律,是變化動力。本來的樣子就是道的樣子,人可以通過學習總結為己所用。
無為的定義:無為是輔萬物之自然,不是不作為,也不是不干涉,更不是少干涉。干涉就是干涉,不干涉就是不干涉,多少才算是少???萬物均有其規(guī)律,人可以充分認識萬物之理并加以輔佐,這才是無為的真諦,輔佐萬物之自然,劃分下來就是:如何使國家運轉到國家的自然?如何使身體養(yǎng)護到身體的自然?這就需要探尋治國之道和修身之道。 無為的目的:無為的本質是否定一種形式的作為,肯定另外一種形式的作為。否定的是不知道萬物基本規(guī)律,妄作妄為的行為;肯定的是明確“道、自然、物理”之后的法自然順道而為。而這種行為的目的是為了“無敗、無失”。老子說“正言若反”,不難看出他是個喜歡“正事反說”的老先生。第九章的“功成事遂”,第三十章的“善有果而已”,都可以說明“無為”的目的是為了功成事遂、全身全己。 無為的邏輯:老子之所以選擇用“無為”這種行為從事,是基于對萬事萬物的了解,當事物還很弱小脆弱的時候,很容易謀取或摧毀。再大的樹木也由毫末一點點成長起來的,再高的平臺也是從地面上一點點壘起來的。所以“輔萬物之自然”,要明白這些規(guī)律,順應這些規(guī)律從事,就不會失敗了。對于做事,要“為之于無有”,對于治國,要“治之于為亂”。上醫(yī)治未病,也是這個道理。防微杜漸,未雨綢繆正是此理。一般人做事失敗是因為不慎終,慎始慎終的堅持輔萬物之自然,才能功成事遂。 無為的基礎:無為源于對天地自然的認知,老子體悟到了天地萬物的運行規(guī)律,并總結出世間萬物均是遵循這種規(guī)律,在孕育階段,人可以選擇呵護其成長,也可以選擇將其扼殺于萌芽。在發(fā)展階段,人可以選擇促使其長久,也可以選擇讓其加速死亡。無為的可實現(xiàn)基礎是基于對“道”的理解,是基于對“物”的了解,如此才有“輔”的可能性。 在我們的認知和老子的認知之間,《道德經》充當橋梁的作用。所以不管是聽書、聽講還是看他人解讀,最終都要回歸經典,形成自己的理解。只有將老子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知識,將老子的思想融化到自己的思想中,將老子的邏輯整理出來,才能根據(jù)老子的思想邏輯生發(fā)出用于今時今日的智慧。 筆者解讀受限制于當下的學識、經歷、體驗等因素,僅以一己之見,拋磚引玉。希望可以與同道好友共同交流道學經典,討論道學思想。老子的價值觀分布章節(jié)比較多,我們另篇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