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汗出異常是臨床中遇到的常見癥狀,如自汗、盜汗、局部汗出、無汗等,《傷寒雜病論》中對出汗異常的癥狀有著諸多描述,不同的汗出癥狀,常常提示出不同的病機、病位、病性,通過抓主癥,辨六經,選用經方,??色@良效。 【關鍵詞】經方;臨床應用;出汗異常;臨床驗案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3-0041-02 《傷寒雜病論》中的方劑因其組方嚴謹,療效確切,為后世所尊崇,被稱為經方。汗出異常是在臨床中所遇到的常見病,患者或以其為主訴,或以其為伴隨癥狀,筆者在臨床實踐中,常運用經方辨治汗出異常,并多獲良效,舉驗案如下。 1 大柴胡湯治療盜汗案 陳某,男,34歲,2013年9月就診。主訴:體檢發(fā)現血脂異常,要求中藥冶療。因平時常喜飲酒嗜肉,體檢查血脂,總膽固醇6.1mmol/L,甘油三酯8.2mmol/L,平素常有頭昏頭重,晨起口干口苦,多食易饑,食后易腹脹,大便偏干,尿黃,夜間盜汗,常因汗出床單潮濕明顯,平時活動后易出汗,自服六味地黃丸數月無效,舌苔薄黃膩,質黯紅,脈弦滑。腹部膨隆,右上腹部、劍下按壓后不適。證屬:少陽不和,陽明內熱,濕阻中焦。治宜:和解少陽,瀉下陽明。方選大柴胡湯加味,處方如下:柴胡15g,黃芩15g,半夏15g,枳實15g,生白芍15g,大黃5g,厚樸20g,蒼術15g,陳皮15g,甘草6g。囑其節(jié)制飲食。服藥一周后復診,喜形與色,訴夜間盜汗已消,頭昏重口干苦均已明顯好轉,仍用大柴胡湯為主加減治療血脂異常,3月余后復查血脂已正常,盜汗一直未作。 按:此患者雖未以汗出異常為主訴,卻深受其困擾,曾自服六味地黃丸數月無效。大柴胡湯在《傷寒論》103條、136條、165條都有論述,其所主治病機為少陽樞機不利,陽明熱結在里,是少陽陽明合病,在臨床中患者所表現的癥狀常有上腹部脹滿疼痛,劍下壓痛明顯,口干口苦,尿黃便干,此患者的盜汗亦為陽明內熱所致,同時有少陽不和,故以大柴胡湯和解少陽,清陽明里熱,達到了既調節(jié)血脂,又治療了所困之疾的目的。 2 五苓散治療半身盜汗案 患者張某某,男,78歲,就診日期:2012年03月16日,因“盜汗一年余”就診?;颊咴V近一年來夜間盜汗,且只是雙下肢出汗較多,而上半身無汗,曾服用谷維素、六味地黃丸等藥而無效。現仍盜汗,平時微感口渴,飲水不多,畏寒,夜間小便2~3次,大便自調,夜寐尚安,舌苔薄白水滑,舌質黯,脈弦細。方以五苓散加味:豬苓12g,澤瀉12g,白術15g,茯苓15g,桂枝10g,牡蠣30g,巴戟天15g,3劑,水煎服,1劑/日,3劑藥后夜間汗出明顯減少,小便夜間1~2次,口不渴,上方再服3劑后,來告知盜汗已無。 按:此患者為老年男性,出汗特點以下半身汗出為主,平時有畏寒,夜間小便次數較多,舌苔薄白水滑,舌質黯,辨證為腎陽不足,水氣內停。《傷寒論》73條云: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五苓散為通陽化氣行水之方,古今臨床應用恒多?!秱摗分兄委熞钥诳?、小便不利為主癥的蓄水證和寒濕霍亂偏表之證,《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篇》用以治療下焦水逆引起臍下悸,吐涎沫而癲眩之癥?,F改散為湯,方中豬苓、澤瀉滲濕利水,茯苓、白術健脾利水,桂枝通陽化氣使當藏者得藏,當泄者得泄,終使陽氣通,盜汗止。陳瑞春[1]亦用此方治療前列腺增生和漏汗,獲得很好療效。 3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生石膏治療潮熱出汗案 喻某,女,47歲,2010年3月初診,主訴:潮熱、出汗半年?,F病史:患者自半年前起,常潮熱出汗,不分晝夜,夜間更甚,甚則汗自胸口往下流淌,嚴冬時節(jié)也需脫衣或掀被,平時常頭昏,心煩易怒,夜寐不安,納可,夜尿頻,大便可。月經不規(guī)則,近半年來常2~3月一行,舌苔黃白膩,質黯紅,脈弦滑。證屬:少陽樞機不利。治宜:和解少陽。方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處方如下:柴胡15g,黃芩15g,半夏15g,桂枝15g,茯苓15g,牡蠣15g,龍骨15g,大黃5g,5劑,水煎服,1劑/日。復診:訴效來不明顯,仍時潮熱出汗。上方加生石膏30g,再服5劑。三診時訴潮熱出汗明顯減輕,遂以此方調理月余,諸癥漸消。 按:此病例西醫(yī)診斷為圍絕經期綜合征。此類患者為中醫(yī)科常見病人,筆者常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即可獲良效。此患者一診后癥狀無明顯好轉,慮其汗出特點為大汗,且脈滑,是屬陽明氣分熱盛,故加重石膏以清氣分熱,終獲良效。此病例與案1相比較,均為少陽陽明合病,例1有陽明腑實證,此例為陽明氣分熱證,故選方有差別,只有方證對應,方能獲得好的治療效果。 4 麻黃湯治療無汗案 張某,女,26歲,2013年07月就診,以“無汗兩年”為主訴?;颊咴V近兩年來無汗,即使三伏天亦無汗出跡象,平時無明顯不適,無畏寒,無頭痛,無心煩,納可,二便自調,舌苔薄白,質淡紅,脈細弦。辨證當屬:表實之證,治宜:解表發(fā)汗。方選麻黃湯,處方如下:麻黃6g,桂枝10g,甘草6g,杏仁10g,大棗15g,生姜10g。3劑藥后復診,訴已有輕微汗出,調方為桂枝麻黃各半湯:麻黃5g,桂枝9g,甘草6g,杏仁10g,白芍10g,大棗15g,生姜10g。再服3劑,訴在勞動中已有明顯出汗。 按:此患者病例特點為無汗,卻并無其他伴隨癥狀,辨為表實證,選取了麻黃湯,以發(fā)汗解表,在有了輕微汗出后,改方為桂枝麻黃湯,患者病情介于表實表虛之間,若僅用桂枝湯冶療,則礙于無汗,僅用麻黃湯,又恐汗出過多,故合方,既調和營衛(wèi),又開表發(fā)汗?!秱摗分袑o汗的治療有麻黃湯證,大青龍湯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證,三者注意區(qū)別應用。 5 討論 《素問?陰陽別論》中“陽加于陰謂之汗”。汗是陽氣蒸化津液,自腠理排出體表的代謝產物。汗出是機體功能活動的一種生理現象。汗出異常在臨床上的表現也多種多樣,如自汗、盜汗、局部汗出、無汗等。在《傷寒雜病論》中有關汗出的內容極為豐富,如自汗出,汗出??縟唬??Z?Z汗出,大汗出,但頭汗出,無汗,額上微汗出,黃汗等,其既有對是否出汗的論述,又有對汗出病因、部位、程度、顏色等的鑒別,和方劑的區(qū)別應用。其在諸多方證中皆有表現,如麻黃湯證、大青龍湯證、桂枝湯證、五苓散、白虎湯證、大承氣湯證、柴胡桂枝干姜湯證、茵陳蒿湯證、防己黃芪湯證、葛根芩連湯證、甘草附子湯證等,分布于各篇,可資選擇應用。不同的汗出癥狀,常常提示出不同的病機、病位;在治療的過程中,既要抓住汗出的特點,又要著眼全部,方能正確的辨病機、抓主癥、選對方,而以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李賽美,黃仰模,蔡文就.經方臨床運用[M]. 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0:194-200. (收稿日期:2015.11.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