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山水是一種日本式園林,但同時也是日本畫的一種形式。一般是指由細沙碎石鋪地,再加上一些疊放有致的石組所構成的縮微式園林景觀,偶爾也包含苔蘚、草坪或其他自然元素??萆剿械摹八蓖ǔS缮笆憩F,而“山”通常用石塊表現。有時也會在沙子的表面犁出紋路來表現水的流動??萆剿徽J為是日本僧侶用于冥想的輔助工具,所以幾乎不使用開花植物,這些靜止不變的元素被認為具有使人寧靜的效果,極簡、空無、枯淡、雅寂,這就是日本枯山水的境界,也是日本的禪宗宇宙觀。
枯山水不僅是一種表現藝術,更是一種象征的藝術和聯想的藝術,通過塊石的排列組合,白砂的鋪陳,加上苔蘚的點綴,抽象化為海、島、林,幻化出另一種境界,使人從小空間進入大空間,由有限進入無限,達到一種“空寂”的意境。 日本枯山水發(fā)展至今,備受百姓歡迎,有一個現實的原因,即其可以省略空間和降低成本。這一點恰與日漸擁擠的現代都市的要求相吻合。人們已經迫不及待地將這種藝術從寺院搬到現實社會中,在一些住家門前、公園里、展覽廳內甚至越來越多的仿古餐廳中也不忘辟出一角,堆砌起獨自的山水世界,既增加了藝術氣氛,又拓展了空間。
枯山水的特色: 1、追求凝固的美和永恒 枯山水追求孤寂淡泊、脫塵離世的外在美,重視內在的永恒感、歸屬感、秩序感,在枯山水中一切都是恒定的,一旦做好便不再變化,這與中國園林追求自然的千變萬化與生機勃勃剛好相反。 2、小而精致無比、少而意象無極 枯山水園林,無論是面積還是園林里的構成因素,都體現“小”的特點。日本人在園林的構造中。力求用很小的因素,很少的物體來表現意味深長的東西。在枯山水中,幾乎任何事物都有一個深刻的含義或者作用,枯山水就是追求在有限的空間中創(chuàng)造出大的意象。 3、富有禪意、意境深遠 日本人具有很深的無常感和孤寂感,使人產生一種解脫和超越的渴望,更追求超脫世俗的禪的思想,而日本的禪宗也追求自然,因此,日本的審美更趨向于禪的簡樸、枯高、自然、幽玄、脫俗等性格特征。
典型的枯山水庭院幾乎都集中在日本的古都——京都。除了京都龍安寺庭院及銀閣寺庭院之外,還有數不勝數的著名的代表作,如東福寺的本坊庭院、西芳寺庭院、桂離宮庭院等等,而作為日本枯山水庭院的最高峰,則是京都大德寺大仙院庭院。當時正值日本室町時代,是禪宗在日本最發(fā)達的時期,以禪意為原點的枯山水庭院開始深入民心。
日本龍安寺
龍安寺是室町時代末期(1500年左右)創(chuàng)建的,原為細川勝元將德大寺家的別墅,于1450年正式改作禪寺,“虎負子渡河”是龍安寺中最出名的石庭,但出自何人之手至今仍無定論,據說出自特芳禪杰等優(yōu)秀的僧人之手。安龍寺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1994年),其石庭被視為日本審美觀的代表之作。石庭長約25米,寬10米,以白色矮土墻圍繞。庭中沒有一草一木,鋪滿的白砂被耙掃成整齊的平行波浪。其間15塊巖石被精心設計為五組,由左至右分別以5、2、3、2、3的排列組合,顯示出浮沉在大海上的島原之意境,譽有“美學上黃金分割比例代表”的盛名。庭園單純、簡潔,營造出的奇妙小宇宙,被視為極致美景和極致禪藝術的絕境。這里曾是修行者悟道的最佳場所,據說無論從庭內哪一個角落觀賞,都無法數出15塊巖石。石庭四周圍有一圈用土砌成的矮墻,可以說是禪家藝術的典型。矮墻由混有菜籽油的土壤砌成。時間久了會慢慢從內不斷產生油脂,形成自己獨特的造型。
日本大德寺大仙院
水流之源的庭院主石位于正殿的西北角。主石根據高低大小,一層層地往下形成三層瀑布,白砂象征著水流,從高山幽谷中流下來,其中一股水流形成小河緩緩流向東面,在一道隔墻下方通過,隔墻之外有一塊船形石,就好像來往行駛的小舟;另一股水流流向南面,激流撞擊著白砂地中的巖石,產生一圈圈的波紋。激流在正殿的西南處再次被隔開,在這里平靜下來,流向東方成為廣闊的海洋,海洋之中的兩處砂石堆象征著幸福的彼岸。這座狹小的大仙院庭園,包含了枯山水中白砂、青苔、奇石乃至石上青松的各種元素,通過模擬自然界的高山、流水、島嶼、瀑布等景象,向我們展示了深刻的禪宗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