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很多家長都樂于夸獎孩子,夸獎會增強孩子自信心,讓孩子獲得成就感。 但是“好孩子”“真棒”之類的夸獎并沒有什么實在的益處,反而會給孩子帶來自滿、困惑或者不安。 有人這樣概括,國人教育理念的變化: 曾經,我們將“棍棒底下出孝子“奉為至理名言;如今,我們又成了賞識教育的“死忠粉”。 在傳統(tǒng)的打擊式教育被逐漸拋棄之時,中國家長們似乎又陷入了捧殺式教育的陷阱。 很多家長開始堅信:好孩子是夸出來的。 于是,所有的批評都被夸獎取而代之: 地鐵上不停吵鬧的孩子,終于在媽媽安撫中坐下來,媽媽說:“寶貝兒做得真棒”; 考試剛剛及格的孩子,爸爸夸他真聰明努力; 孩子做了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媽媽就必須夸他太懂事太能干了…… 仿佛孩子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驕傲的,以至于父母需要對他們保持高密度的夸獎。 事實證明,夸獎和批評對孩子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而關鍵在于,使用兩者的方法。 1 盲目的夸贊 “愛子”成了“害子” 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曾說過:“一個孩子需要鼓勵就像一棵植物需要水一樣的重要”。 反思過打擊式教育的弊端之后,家長們逐漸轉向鼓勵、贊美式教育。 在這過程中,他們常常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不知道哪個地方應當夸,也不知道如何去夸,很多父母陷入了過度的鼓勵式教育之中。 孩子吃完了一碗飯,家長夸孩子真乖;孩子在父母的再三勸說下,放下了游戲機,家長夸孩子真棒;孩子停止了因為得不到玩具的哭鬧,家長夸孩子真懂事。 “縱使富有的人以其財富自傲,但在他還不知道如何使用他的財富以前,別去夸贊他。 ” 明明是孩子應該做的小事,父母卻大肆贊美。這種過度的表揚,會使孩子不能對自己的行為產生明確的認知。 在夸獎孩子時,一些父母喜歡使用夸張的詞匯,這也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認知。 比如經??浜⒆印澳阏媛斆鳌保瑫尯⒆诱J為自己天資聰穎,贏得大家的喜歡。 之后,為了再次博得喜愛,他們會選擇更簡單、容易實現的事去做,也因此,長此以往,孩子就容易形成一種“天賦型的思維方式”。 擁有這種思維的人不相信不遺余力地奮斗,而是會用取巧的方法完成沒有技術含量的事。 由于盲目的夸獎,孩子永遠活在家長營造的“童話世界”中,失去正確看待自己的能力。 他們認為自己真的像別人說的那樣優(yōu)秀,慢慢會變得十分自信,這看似是個好事情: 孩子變得大膽,越來越喜歡展示自己,從不怯場; 在和小朋友玩耍的時候變得更有領導力。 但當別人提出質疑,自己遭到反對,自負就會展現出來。 他們很難承認自己的錯誤,更不會改正,在面對小朋友的質疑時,甚至會出現“孤立別人”的極端舉動。 過度的夸贊教育,還會讓孩子變得脆弱,擁有較低的抗挫折能力。 沒有經歷過打擊,就永遠學不會如何去面對。 因為一直被夸贊自己做的是對的,孩子可能無法忍受改變后可能的失敗結果。 在成功的假象中,平淡、無為的一生,不犯下大錯或許是他們最好的結局。 沒有家長會想要“毀了孩子”,但捧殺式教育,讓他們走在毀掉孩子的路上不自知。 2 捧殺式教育 封住了孩子表達脆弱的出口 當初捧得有多高,日后摔得就會有多慘。 被父母夸贊捧上云端的孩子,在面對逆境時,難免產生挫敗感和無力感,巨大的落差,孩子的心理健康極易受影響。 父母的過度贊揚,是心理學上“冒充者綜合征”的誘因之一。 冒充者綜合征是由臨床心理學家Pauline R. Clance和Suzanne A. Imes在1978年發(fā)現的,指的是: 按照客觀標準,某人已經取得成就,但是他本人卻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反而感覺是在欺騙別人,并且害怕別人發(fā)現此欺騙行為。 如果孩子從小被過度灌輸“你最棒”“你最聰明”,被寄予很高的期望,就可能會害怕失敗。 當他長大,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他人的指責批評或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之時,他會發(fā)現原先建立起的評價標準轟然坍塌。 于是,他可能會走向另一種極端——自我否定。 “我做得越好,別人越夸贊我,我內心那種沒底氣的感覺就越清晰。我好怕有一天,別人發(fā)現我根本不配擁有現在這樣的成就。 13歲出演《這個殺頭不太冷》、22歲取得哈佛大學心理學學士學位的娜塔莉·波特曼在一次演講中坦言:“其實我對自己的價值毫無自信”。 甚至連晚年的愛因斯坦,也曾經說自己是“無意識的騙子”。 這些名人已經取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尚且如此困擾。對于在父母過度贊譽下長大的普通人來說,就更容易深陷”冒充者綜合征”的泥潭之中無法自拔。 這些人往往會出現以下現象:期末取得了好成績,卻覺得只是“老師放水””僥幸過關“; 被錄取進了好大學,只當自己運氣好; 工作后進入了單位,明明也取得了一些不錯的成績,卻常常被自我幻想出的領導批評,驚出一身冷汗。 久而久之,他們的不僅容易陷入焦慮、恐懼之中,還容易因為逃避挫敗感,畏縮不前,白白錯失機遇。 除了“冒充者綜合征”之外,過度贊揚帶來的習慣性討好人格同樣值得警惕。 討好迎合別人,往往和自我懷疑、否定相伴而生。他們不懂得拒絕,而是盡力迎合,以滿足別人的要求,和別人期待中自己的樣子。 贊美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樂觀成長,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模式和思維品格;而那些隨隨便便,無時無刻不在贊美孩子的家長,可能會讓孩子為了收獲更多的贊美,早早地學會察言觀色、曲意逢迎。 當他們踏入社會的時候,也會為了獲得肯定,尋回熟悉的感覺,展現出自己討喜的一部分,而隱瞞自己真實的想法。如果有人對他們表示出了質疑和否定,就會陷入痛苦之中。 因為難以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才會在懷疑自己、自我打壓的同時,習慣性地試圖討好別人。 成長過程中的過度贊揚,就像一塊膠布,封住了孩子表達脆弱、展露缺點的出口。 3 如何正確夸獎孩子? 一個前提、三大原則、三大竅門、四大步驟。 1一個前提夸獎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很多父母口口聲聲說愛孩子,其實根本不了解孩子,他不知道孩子為什么不喜歡同桌、為什么不喜歡上學、為什么有心事,也不知道孩子究竟喜歡干什么。 愛孩子就要懂孩子,夸孩子就要實事求是地認知孩子,過高、過低地估計孩子的實力,都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學習興趣。 家長要深入了解孩子的智力、能力、習慣、性格、優(yōu)點、特長、缺點、弱項等,這些是家長有效夸孩子的基礎。家長不能把夸孩子當成監(jiān)督孩子、管理孩子、奴役孩子的工具。 三大原則 1夸具體不夸全部。 家長籠統(tǒng)地表揚孩子,比如“你真棒”,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孩子幫助媽媽端了一次飯,媽媽與其興高采烈地夸他“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訴他“謝謝你幫媽媽端飯,媽媽很開心”。有針對性的具體表揚會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應該怎么做,如何努力。 2夸努力不夸聰明。 “你真聰明”,這是家長慣用的評語。家長對孩子的每一個進步如果都用“聰明”來定義,結果只能讓孩子覺得好成績是與聰明劃等號,一方面會變得 “自負”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們面對挑戰(zhàn)會采取回避態(tài)度,因為不想出現與聰明不相符的結果。這就是家長說的“一夸就驕傲”“一夸就翹尾巴”的原因。 3夸事實不夸人格。 “好孩子”這樣的話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長們會無心地將其掛在嘴邊。但“好”是一個很虛無的概念,如果孩子總被扣上這樣一個大帽子,對他反而是一種壓力。 三大竅門 為了達到激勵孩子的目的,要真正做到“夸具體”“夸努力”,就首先要對孩子做事情的整個過程有所了解,親眼看見孩子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努力。 當你在總結孩子的成績的時候,不妨詳詳細細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描述出來;如果沒有看見,可以用心聽孩子說,然后再予以肯定。 “你真棒”是家長最省心、最隨便、最廉價的第一反應,當然也是最沒有效果的無用功。 所以當了解了“夸具體”原則時,家長很難適應,不知道除了“你真棒”之外還能說些什么。這時,一定要用更多的話語描述孩子的努力,這會引起孩子的共鳴,夸獎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夸獎不僅僅是事后對孩子的肯定,有時候在預見到孩子對某些事情可能有抵觸時,可以事先夸夸孩子,用表揚來打“預防針”,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療效”。 四個步驟 1陳述事實。 就是把孩子做的事情重復陳述一遍,這是對孩子付出的認同和肯定?! ?/span> 2確認事實的可貴性 “你是一個誠實(勤勞)的孩子”,提升到一個品行塑造的高度。 3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 ——很開心、很高興,“我真開心,我為你驕傲”,因為孩子成長的動因之一是“愉悅父母”. 4鼓勵:讓孩子繼續(xù)努力,為孩子指明方向。 表揚使人堅持,批評使人停止。生活在夸獎、表揚中的孩子一定是自信的,自信的孩子更接近成功!如何讓孩子自信而不驕傲,是我們家長應該去探討的。 父母沒有了解孩子就做出的隨口贊美,會將孩子淹沒在這種無用話語的垃圾堆中,磨去他們韌性的同時,也讓他們漸漸失去了能夠保護他們走得更遠的盔甲。 真正的賞識教育,從來不是簡單地夸獎,而是父母和孩子通過交流貼得更加緊密的心。 |
|
來自: tonjayen > 《寫給兒子和女兒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