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 第二十七章,本章老子認為,善于做各種事情的人,都是因為掌握了規(guī)律,所以能事半功倍。圣人根據(jù)這個道理,善于待人接物,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大意】善于行走的,不會留下轍跡;善于言談的,滴水也不漏;善于計數(shù)的,神算不用籌;善于關閉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開;善于捆縛的,不用繩索而使人不能解開。因此,圣人經(jīng)常挽救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經(jīng)常善于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這種叫做內(nèi)心藏著聰明的智慧。所以善人可以作為惡人們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鑒作用,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涂。其中道理精深微妙,我們不妨認真去思考下。 《道德經(jīng)》 第二十八章,不逞雄強,甘守雌柔,為天下溪,為天下谷(溪和谷都是低下的地方),這些論述進一步體現(xiàn)了,老子先人后已的謙讓精神。老子希望人們邦這樣做,返樸歸真,實現(xiàn)天下大治。當然,老子的謙讓不是一味無原則的退讓。聯(lián)系到后面(七十八章)所說“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就容易理解了。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大意】 作為一個有道之士,知道自己是雄健的,甘居雌弱的地位,愿為天下之卑。愿為天下之卑,原有的德性就不會離散,返回到嬰兒的天真。知道自己是潔白的,卻甘居污黑的地位,恩受世人所責,愿受世人所責,原有的德性就不會缺損,回復到人類的原始。知道自己是榮樂的,卻甘居卑辱的地位,愿做虛懷若谷之人。愿做虛懷若谷之人,原有的德性就能保持充足,回復到上古的純樸。純樸之道散發(fā)出影響,圣人加以利用,就成為統(tǒng)治者。所以,完善的治國之道不在于有所傷害。 |
|
來自: 黃元章3355 > 《周易經(jīng)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