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一套2017年10月8日晚播放了益智類文化節(jié)目《綠水青山看中國》,在第一關(guān)“大浪淘沙”中有這樣一個題目:“三更半夜是指,A、晚上12點;B、凌晨3點?!惫P者以為,這是一道十足的病題。 我們知道,我國古代有“十二時”之說。據(jù)清代趙翼《陔余從考》記載,漢代太初年間實行了太初歷,“其以一日分十二時,而以干支為紀(jì)”,即將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名記之;除此之外,古人還根據(jù)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guī)律、天色變化情況以及人們的日常生產(chǎn)活動、生活習(xí)慣,歸納總結(jié)出十二個特定名詞用以計時;大約在公元一世紀(jì)初,這十二時名與十二支名便配合運(yùn)用——東漢王充《論衡》中即有“一日之中分為十二時,平旦寅,日出卯也”之說。這“十二時”具體名稱及所指時段依次為: 1.夜半(子時):即一夜之半,亦即現(xiàn)在的北京時間24時左右;因“一日分十二時”,每個時段為兩小時,故“夜半”就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23時~1時。 2.雞鳴(丑時):字面上即“雞叫”之意;雖雞叫并不限于夜間某個時段,但在“十二時”中,“雞鳴”卻是特指“夜半”后“平旦”前的那兩個小時,即1時~3時。 3.平旦(寅時):即從天剛蒙蒙亮到太陽露出地平線的那一段時間,亦即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黎明時分,相當(dāng)于3時~5時。 4.日出(卯時):指太陽升出地平線以后的時段,即5時~7時。 5.食時(辰時):指古人“朝食”(吃早飯)之時,即7時~9時。 6.隅中(巳時):《左傳·昭公五年》孔穎達(dá)疏:“隅,謂東南隅也。過隅未中,故為隅中也?!笨梢娪缰屑慈赵跂|南隅,指9時~11時。 7.日中(午時):太陽運(yùn)行到中天,即為正午時分,亦即11時~13時。 8.日昳(未時):“昳”即“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時,側(cè)也”(《說文解字》),“日昳”意即太陽過了中天已向西偏斜,指13時~15時。 9.晡時(申時):古時“晡”與“餔”相通,“餔,申時食也”(《說文解字注》);古人一天只吃兩頓飯,“餔時”即吃第二頓飯之時,亦即15時~17時。 10.日入(酉時):即夕陽西下,太陽落山之時,亦即17時~19時。 11.黃昏(戌時):“黃,地之色也”,“昏,日冥也”(《說文解字》),“黃昏”即是夕陽沉沒,萬物朦朧,天色漸黑之時,亦即19時~21時。 12.人定(亥時):這是一晝夜中最后一個時辰,指的是夜深之后,人們已安定歇息之時,即21時~23時。 而夜間,還可用“更”、“鼓”記時。古人將一夜分為五“更”,每“更”亦為兩小時;由“夜半三更”這一熟語可知,“三更”即“夜半”,亦即子夜的23時~1時。而“一更”、“二更”分別指19時~21時、21時~23時,“四更”、“五更”依次為1時~3時、3時~5時。又,因報“更”方式為擊“鼓”,故一夜之五“更”也可說成五“鼓”。所以,“一更”“一鼓”,在夜間記時上,可謂是同義詞。 到此,說前述題目之病也就不言而喻了。因為,“三更半夜”即“夜半三更”,它指的是一個時段(23時~1時),絕不是某個時間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