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體詩、近體詩、今體詩都統(tǒng)稱為“格律詩”主要分為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排律等等。今體詩絕不能和新詩混為一談。對于每一位詩詞愛好者來說,了解以下這些詩的體裁,可以讓自己的詩詞鑒賞能力更上一層樓。 古體詩 又稱“古風(fēng)”,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分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近體詩 又稱“今體詩和格律詩”,是一種講究平仄、押韻、對仗的體裁,形成于唐代。字?jǐn)?shù),句數(shù)。平仄、押韻都有嚴(yán)格的判定和限制。分為絕句和律詩。 絕句 絕句,又稱截句、斷句、短句、絕詩,屬于近體詩的一種形式。絕句由四句組成,分為律絕和古絕,其中律絕有嚴(yán)格的格律要求。常見的絕句有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六言絕句較為少見。 中間兩聯(lián)必須對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分五言、七言兩體,簡稱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則為排律。 律詩中,凡兩句相配,稱為一'聯(lián)'。五律、七律的第一聯(lián)(一、二句)稱'首聯(lián)',第二聯(lián)(三、四句)稱'頷聯(lián)',第三聯(lián)(五、六句)稱'頸聯(lián)',第四聯(lián)(七、八句)稱'尾聯(lián)'。每聯(lián)的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 律詩 律詩是中國傳統(tǒng)詩的一種體裁 ,屬于近體詩范疇,因格律要求非常嚴(yán)格而得名。律詩講究聲律 、對仗,其中在字句、押韻、平仄 、對仗各方面都有嚴(yán)格規(guī)定。其常見的類型有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 四言詩 四言詩是古代中國詩歌體裁的一種?!八难浴敝杆淖纸M成的詩句。四言詩指通首都是或基本是四字句寫成的詩歌。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雖雜有三、五、七、八、九言 之句,而基本上是四言體。 五言詩 五言詩,古代詩歌體裁之一。是指每句五個(gè)字的詩體,全篇由五個(gè)字構(gòu)成的詩。五言詩屬于吸收民歌的形式而成。在音節(jié)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樂美。因此,它更為適應(yīng)漢以后發(fā)展了的社會生活,從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tǒng)地位,成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詩、五言律詩、五言絕句。 六言詩 詩體名。全篇每句六字。相傳始于西漢谷永,一說東方朔已有'六言',其詩均不傳今所見以漢末孔融的六言詩為最早。有古體近體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詩 七言古詩簡稱七古詩,在古代詩歌中,是形式最活潑、體裁最多樣、句法和韻腳的處理最自由,而且抒情敘事最富有表現(xiàn)力的一種 詩歌 形式,詩體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為主。簡單地說就是篇幅較長,容量較大,用韻靈活。 雜言詩 雜言詩, 古體詩的一種。最初出于樂府。每句字?jǐn)?shù)不等,長短句間雜,無一定標(biāo)準(zhǔn),用韻也較自由。因詩中句子字?jǐn)?shù)長短間雜而得名,其句中字?jǐn)?shù)不定,最短僅有一字,長句有達(dá)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間者為多。 詞 詞是一種詩的別體 ,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時(shí)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xué)樣式。到了宋代,經(jīng)過長期 不斷的發(fā)展,進(jìn)入到詞的全盛時(shí)期。詞最初稱為“ 曲詞 ”或者“曲子詞”,別稱有:近體樂府、長短句、曲子、曲詞、樂章、 琴趣 、詩余等,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詞牌是詞的 調(diào)子 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shù)、句數(shù),每句的字?jǐn)?shù)、平仄 上都有規(guī)定。 曲 又稱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于金,興盛于元,體式與詞相近。 散曲包括 有小令、套數(shù)(套曲)兩種??梢栽谧?jǐn)?shù)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 排律 排律指長篇的律詩,又稱長律。是律詩的一種,格式不拘泥,但同樣要嚴(yán)格遵守平仄、對仗、押韻等規(guī)則。它是中國詩歌體裁之一,屬于律詩的一種。由于按照一般律詩的格式加以鋪排延長而成,故稱排律,又叫長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