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形斂縮,無力自由伸縮轉動,甚至伸不過齒,稱為“舌萎”,亦稱“痿軟舌”。 本癥出自(靈樞。經(jīng)脈):“肌肉軟,則舌萎”。臨證較為少見,多屬危重難治之證。本癥與“舌卷”同以舌體伸縮異常為主,但本癥為是
舌體萎軟無力轉動,后者是舌 體卷曲回縮難以伸長,二者概念不同,應予鑒別,詳可參見“舌卷”條。 常見證候 痰濕阻絡舌萎:舌軟無力轉動,言語不利,面白唇青,胸脘痞滿,嘔惡痰多,肢體困重,心悸眩暈,舌淡紅,苔白厚滑膩,脈沉滑。 心脾兩虛舌萎:舌軟無力,面色無華,唇爪淡白,心悸怔仲,失眠健忘,飲食減少,四肢倦怠,舌淡嫩,苔薄白,脈細弱。 肺熱熏灼舌萎:舌干而軟,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氣逆而喘,咽干鼻燥,心煩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燥或不暢,舌質紅,苔薄黃少津
,脈細數(shù)。 肝腎陰虛舌萎:舌枯晦斂縮而萎,口干齒燥,昏沉嗜睡,神倦耳聾,兩顴紅赤,手指蠕動,甚或瘛瘋,心中儋惰大動,時時欲脫,舌紫絳
無苔,脈微細欲絕。
痰濕阻絡舌萎與心脾兩虛舌萎: 痰濕阻絡舌萎是由于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三焦氣化失司,尤以脾失轉輸運化之權,使津液停蓄不化,聚而生濕,凝而成痰,痰氣閉
阻舌絡,則舌之經(jīng)脈失養(yǎng),而成舌萎。 心脾兩虛舌萎是因勞倦傷脾,脾失健運,氣血化源不足,久則心脾氣血虛極,舌為心竅,又為脾之外候,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以奉養(yǎng)于舌
,筋脈乏氣之溫煦,血之濡養(yǎng),而為舌萎。 前者舌萎略有硬感,必伴言語不利,甚而謇澀,苔必厚膩; 后者舌萎軟無力,言語聲低,但無不利狀,苔必薄白不膩。 其它面色、唇爪,以及胸脘、痰涎諸方面,都有一定區(qū)別。 痰濕阻絡舌萎治宜燥濕健脾,滌痰開竅,方選滌痰湯;
滌 痰 湯 (《奇效良方》卷1) [異名] 滌痰散(《蘭臺軌范》卷2)。 [組成] 南星姜制 半夏湯洗七次各二錢半(各7.5g) 枳實麩炒 茯苓去皮各二錢 (各6g) 橘紅一錢半(4.5g) 石菖蒲 人參各一錢(各3g) 竹茹七分(2g) 甘草半錢(2g) [用法] 上作一服。水二盅,加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后服(現(xiàn)代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 [功用] 滌痰開竅。 ‘[主治] 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主治中風痰迷心竅,以舌強不能言為證治要點。 / 2.加減法 若見高熱煩躁,神昏譫語,舌質紅絳者,為痰郁化熱,內陷心包,可 加黃連、天竺黃,以清熱化痰;若舌質紫暗,為內有瘀血,可酌加丹參、桃仁、丹皮 等,以活血化瘀通絡。 3.癲癇、眩暈病等屬痰迷心竅,以舌強不能言為主者,均可以本方加減治之。 [使用注意] 凡風邪直中經(jīng)絡或虛風內動等所致之舌強不能言,均非本方所宜。 [驗案舉例] 1.癲癇 《湖南中醫(yī)雜志》(1985,4:17):某男,21歲?;颊甙B證反復發(fā)作12年, 常因勞倦或精神刺激而誘發(fā),近日發(fā)作頻繁。發(fā)病前自感頭暈頭痛,胸悶心慌,而后突 然昏倒,且有驚叫,兩目上視,口角流涎,喉間痰鳴,牙關緊咬,肢體僵直,持續(xù)3— 5分鐘。觀其反應遲鈍,面色泛白,舌胖苔白,脈沉而弦滑。方用滌痰湯加減:法夏 12g,陳皮lOg,云苓15g,南星lOg,枳實lOg,石菖蒲6g,制白附lOg,丹參15g,郁 金5g,柴胡6g,膽草6g,生麥芽20g,甘草5g,生姜lOg。水煎服,6劑。藥后20日 發(fā)作1次,醒后比以往輕松,但自覺火氣上逆。于前方去生姜,加竹茹lOg,囑再服6 劑。后又調服肋劑,恢復健康。 按語:本證是一種發(fā)作性神志異常的疾病。由驚恐或情志失調,飲食不節(jié),氣血不 足,勞累過度,傷及肝脾心腎,產生痰濕瘀結,痰涎內壅,致使心竅被蒙,心包經(jīng)脈阻 閉,呈現(xiàn)神志暫時性失調之癥。故用滌痰湯加減以豁痰開竅祛瘀,收效甚佳。 2??袢『筮z癥 《湖南中醫(yī)雜志》(1985,4:17):某男,23歲。于1977年3月 下旬被犬咬傷,當時已按狂犬病作預防處理,未見異常。同年5月上旬突發(fā)高熱,經(jīng)對 癥治療熱退,且無其他反應。至同年8月,出現(xiàn)中毒性神經(jīng)癥狀,表現(xiàn)昏迷,狂妄,恐 水,怕風,驚惕,幻覺,即住院治療,癥狀消失出院。次年8月其癥復發(fā),癥見神情恐 懼,時或昏不知人,或煩躁易怒,二便有時失禁等,經(jīng)治療有好轉?,F(xiàn)癥:反應遲鈍, 有幻覺感,記憶力差,唾涎沫,食納差,二便不調。苔白,脈沉弦。診為狂犬病后遺 癥。治以滌痰逐瘀,醒腦清神。方用滌痰湯加減:法夏15g,茯苓12g,陳皮lOg,膽 星lOg,竹茹lOg,枳實lOg,石菖蒲6g,丹參15g,丹皮lOg,桃仁6g,當歸lOg,西 黨參16g,碧玉散20g。6劑。藥后癥情有明顯好轉,按原方加白芍lOg,再進5劑。三 診:癥狀十除其八,于前方去桃仁、丹皮,加棗仁、杜仲各lOg,又進10劑。經(jīng)服藥 20余劑,諸癥消失,現(xiàn)一切正常。 按語:祖國醫(yī)學早在公元前六世紀中葉的《左傳》中有“逐瘈狗”(即瘋狗)的記 載,故有“瘓狗病”之名。臨床表現(xiàn)有狂躁和恐水等主要癥狀,故又稱“恐水病”。清 代張錫純在論治瘋犬傷方中說:“俗傳冬令蛇藏土洞,……迨至春日出蟄,口吐所銜之 物,犬嗅之即成瘋犬……”。本病乃狂犬病毒深伏,損害心腦肝腎,致使血中痰瘀滯留, 清濁相干,氣血被阻,擾亂神明。故從“痰瘀同治”而獲全效。 3.病毒性腦炎 《四川中醫(yī)》(1989,4:27):某男,44歲?;颊哳^痛嘔吐,神志欠 清5日,經(jīng)某院檢查確診為病毒性腦炎,用西藥治療不效,即來求治。癥見:神志欠 清,閉目呻吟,頻頻嘔吐,口臭,大便秘結,苔黃厚膩,脈弦滑數(shù)。體溫38℃。白細 胞u.6×10。幾,中性0.59,淋巴O.40,嗜酸性0.01。神經(jīng)系統(tǒng)查:布氏征陽性,巴 克氏征弱陽性,膝反射亢進。眼底檢查:雙側視神經(jīng)乳頭水腫。腦電圖:中度彌散性改 變。擬滌痰湯加減。處方:茯苓、臭牡丹各15g,半夏、竹茹、枳實、石菖蒲、大黃各 10g,陳皮、膽星各6g,大青葉"30g,崗梅根50g。6劑,日服2劑。藥盡呻吟止,便秘 除。原方去大黃,仍每日2劑。服14劑后,神志轉清,嘔吐止,體溫及血象恢復正常, 仍有間歇性頭痛。遂每日1劑,守方14劑,頭痛除,唯覺頭暈乏力,視物不清。上方 去臭牡丹、崗梅根,加黨參15g,首烏20g,天麻10g,以益氣養(yǎng)血,祛風定暈。服藥 30劑,諸癥平息,復查眼底及腦電圖均恢復正常。改以補中益氣丸合杞菊地黃丸善后。 半年后隨訪,工作生活如常。 按語:此為痰熱釀毒,蒙蔽清竅所致。故取滌痰湯祛痰化濁開竅外,加大劑大青 葉、臭牡丹、崗梅根之類,以達清熱解毒之功。 4.垂體腺瘤 《四川中醫(yī)》(1989,4:27):某女,51歲?;碱^痛20余年,近10年 加重,以至夜不能寐。某醫(yī)院CT掃描診為垂體腺瘤。診見:形體肥胖,頭痛如刺,呻 吟不止,輾轉不安,舌體胖大,苔黃白膩,脈沉滑。治以滌痰湯加減。處方:茯苓 15g,半夏、枳實、竹茹、石菖蒲各10g,陳皮6g,甘草、紅花、地鱉蟲、炮山甲各 5g,丹參30g。10劑后,頭痛大減,夜能寐3—4小時。藥已對證,效不更方,續(xù)服60 劑,頭痛止,夜眠安,僅偶感頭暈乏力。于上方去竹茹、地鱉蟲,加黃芪15g,天麻 10g,以益氣祛風止暈。進20劑,諸癥悉除。再擬前方制成丸劑,服3個月后,體重減 輕15公斤多,復查叮:未發(fā)現(xiàn)蝶鞍內占位性病變。隨訪2年,未復發(fā)。 按語:此因痰瘀致病,故在滌痰湯基礎上,配人丹參、紅花、地鱉蟲、炮山甲等人 血通絡,活血化瘀,攻堅破結,終使痼疾得以痊愈。 5。咳嗽昏厥 《湖南中醫(yī)雜志》 (1993,5:31):某男,60歲??人圆∈?2年。3 年前開始出現(xiàn)劇烈咳嗽,后短暫意識喪失,四肢強直,肌肉痙攣,抽搐,目睛上視,面 肌抽搐,口唇紫紺,約半分鐘后自行蘇醒,抽搐停止,無任何后遺證,每年發(fā)作約2-- 3次,三月前發(fā)作轉頻,2—3天發(fā)作一次,甚至1天1—2次,每次發(fā)作除劇咳外無任 何先兆,兩個多月前曾因此而摔倒至左5—7肋骨折。檢查:神志清楚,血壓120/ 90mmHg,脈搏110次份,桶狀胸,雙肺叩診呈高清音,雙下肺可聞及少許干鳴音。 胸片示慢支、肺氣腫;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速;腦電圖示基本正常;血紅蛋白120g幾, 血脂正常;腦血流圖示:左右椎底動脈供血不足;Valsalva試驗陽性?,F(xiàn)癥見:咳嗽、 咳劇后昏厥同前,咯白稠痰,較少,氣急,口淡食少,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證屑痰 熱上擾,肝風內動。治以清熱化痰,開竅熄風,鎮(zhèn)咳平喘。處方:枳實、竹茹、陳皮、 半夏、黃芩、膽南星、天麻、僵蠶、杏仁、前胡、蘇子、茯苓各15g,甘草5g,菖蒲、 遠志各10g,鉤藤20g。水煎服4劑后,咳嗽后昏厥次數(shù)明顯減少,咳嗽,氣急減輕。 再進4劑,咳嗽后昏厥,抽搐消失,氣急、咳嗽、咯痰較輕。以后曾因受涼咳嗽氣急加 重,而未發(fā)現(xiàn)昏厥、抽搐,隨訪2月,未再復發(fā)。 按語:患者因多年咳嗽,損傷脾肺,脾失運化,肺失肅降,而生痰濕,久而化熱。 患者年邁肝腎陰虛,陰虛不能維陽,有肝風內動之勢,劇烈咳嗽,則肺氣上逆,致氣機 逆亂,升降失調,肝風挾痰熱上竄,壅閉經(jīng)絡,阻塞心竅,出現(xiàn)昏厥、抽搐之癥,投以 清熱祛痰,熄風開竅,止咳平喘之劑。方用滌痰湯去人參、生姜,加遠志、黃芩清熱祛 痰,化濁開竅;天麻、鉤藤、僵蠶平肝熄風,止痙;杏仁、蘇子、前胡降肺氣,止咳平 喘。令肺氣肅降,則諸氣調和,治氣機逆亂之根,方藥切中病機,故收良效。 [臨床報道] 1.眩暈 以滌痰湯加減治療眩暈病120例,方用:法夏lOg,茯苓15g,橘紅6g, 枳殼12g,膽南星lOg,黨參20g,菖蒲lOg,竹茹lOg,甘草5g,生姜3片。加減:伴 有水平眼球震顫者,加蒼術、菊花;伴耳鳴、耳聾者,加首烏、菊花;伴腹瀉者,加豬 苓、蒼術;伴貧血者,加當歸、川芎、黃芪,去菖蒲、膽南星;伴血小板減少者,加補 骨脂、巴戟天、阿膠珠,去菖蒲、竹茹、膽南星。另有45例因劇烈嘔吐予以補液療法。 主要取滌痰湯滌痰利竅,健脾祛濕。結果:治愈109例,占91%;好轉11例,占 9%(u。 2.中風早期 翟氏認為中風早期,本虛標實,標實為主,不宜妄效王氏補陽還五 湯之法,宜豁痰化濁,開竅通絡為治,采用滌痰湯加減。方用:法半夏、膽南星、石菖 蒲、陳皮、僵蠶、木通各lOg,茯苓15g,白附子3g。每日1劑,文火水煎2次,溫服 或鼻飼。7天為1療程。治療89例,顯效67例,好轉13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 89.8%(x。 3.失眠等 劉氏自1983年以來,運用滌痰湯治療內科疑難雜癥56例,療效較好。 其中失眠22例,內耳眩暈癥18例,哮喘16例?;痉綖闇焯禍宏惼ぁ㈤偌t、枳實、 茯苓、人參、菖蒲、竹茹、甘草、生姜。頑固性失眠,去人參、生姜,加遠志、黃連、 知母以祛痰濕;心悸,加棗仁、合歡皮以安心神,解脾郁;內耳眩暈,去人參、竹茹、 生姜,加葛根、澤瀉以升陽瀉濁,加蒼耳子以通竅祛風;哮喘,去人參、菖蒲、生姜, 加瓜蔞、百部、白前、杏仁、桔梗、桂枝;痰瘀互結者,加桃仁、丹參。治療結果:頑 固性失眠有效率95。5%;內耳眩暈有效率100%;哮喘有效率為93。8%cx。 4.有機磷中毒后遺癥 采用滌痰湯為基本方,頭痛頭暈,苔黃膩,加天麻、天竺 黃、白芷;失眠心悸,加遠志、酸棗仁、夜交藤;胸悶抑郁,加柴胡、瓜蔞、郁金;痰 熱壅盛,加黃芩、僵蠶;腹脹納呆、惡心嘔吐,加藿香、木香、砂仁、白蔻仁;神疲倦 怠乏力,加黃芪、白術、桂枝;大便秘結,加生大黃;血清谷草轉氨酶高,加五味子、 丹參、虎杖;視物不清,加菊花、枸杞子。治療50例,47例治愈,3例顯效,乎均治 療7.5天[4j。
心脾兩虛舌萎治宜補養(yǎng)心脾,方用歸脾湯。
歸脾湯 人參3克 白術3克 茯苓3克 炒酸棗仁3克 炙甘草1克 炙黃芪3克 遠志3克 木香1.5克 當歸3克 龍眼肉3克 生姜3片 紅棗3枚 1.如果脾虛發(fā)熱的加入山梔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葉炭、炮姜炭以溫經(jīng)止血; 3.偏熱者,加生地炭、阿膠珠、棕櫚炭以清熱止血。 歸 脾 湯 , (《正體類要》卷下) . [異名] 歸脾散(《古今醫(yī)鑒》卷8)、加味歸脾湯(《古今醫(yī)鑒》卷u)、歸脾飲(《痘 學真?zhèn)鳌肪?)、歸脾養(yǎng)營湯(《瘍科心得集》卷上)。 [組成] 白術 當歸 白茯苓 黃芪炒 龍眼肉 遠志 酸棗仁炒各一錢(各3g) 木香五分(].5g) 甘草炙三分(1g) 人參一錢(3g) [用法] 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 [功用] 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 [主治] 1.心脾氣血兩虛證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盜汗虛熱,體倦食少,面色萎黃,舌 淡,苔薄白,脈細弱0 2.脾不統(tǒng)血證 便血,皮下紫癜,婦女崩漏,月經(jīng)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 舌淡,脈細弱。 [臨床運用] . 1.證治要點 本方是治療心脾氣血不足的常用方,臨床運用時應以心悸失眠,體 倦食少,便血及崩漏,舌淡,脈細弱為使用要點。 2.加減法 崩漏下血偏寒者,加艾葉炭、炮姜炭以溫經(jīng)止血;偏熱者,加生地炭、 阿膠珠、棕櫚炭以清熱止血。 3.本方現(xiàn)代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再生障礙性貧血、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神經(jīng)衰弱、心臟病等屬心脾氣血兩虛及脾不統(tǒng)血證者。
[驗案舉例] 1.心悸怔忡 《南雅堂醫(yī)案》:用心過度,陰血必受損耗,怔忡健忘,皆心血不足 之故,生血者心,統(tǒng)血者脾,當握要以圖之。歸脾湯。 《續(xù)名醫(yī)類案》卷27:馬元儀治一人患心悸癥,肢體倦怠,或以陰虛治之不效。診 其脈浮虛無力,蓋得之焦勞思慮傷心也。心之下脾位,脾受心病,郁而生涎,精液不 生,清陽不布,故四肢無氣以動而倦怠也。法宜大補心脾,乃與歸脾湯二十劑,即以此 方作丸,服之痊愈。 2。心痛 《南雅堂醫(yī)案》:診得脈細小,右寸澀,心下悸,痛甚喜按,得食少愈, 大小便俱見清利,系虛痛之候,用歸脾湯加石菖蒲治之。 《脈訣匯辨》:邑宰章生公,南都應試,時八月初五日,心脾痛甚,食飲皆廢。診其 兩寸,澀而無力,與大劑歸脾湯加人參三錢、官桂二錢,煎服之。不逾時痛減,續(xù)進一 劑,痛竟止。 3.失眠 《中醫(yī)雜志》(1955,2:30):某男,41歲。曾患肺結核及肋膜炎?,F(xiàn)因工 作繁重,思慮過度以致夜間只能睡一二小時,身體疲倦,記憶力減退,食欲不佳,經(jīng)常 頭痛眩暈。查體格中等,稍贏瘦,顏色蒼白,脈搏稍弱。投與歸脾湯,重用酸棗仁四 錢,連服三劑,諸癥好轉。 《內蒙古中醫(yī)藥》(1984,1:44):劉某,女,51歲。平素多憂多慮,起初入睡困 難,多夢易醒,反復發(fā)作,遂致徹夜不能入睡,隨之月經(jīng)失調,淋漓不斷已二年。近日 面浮,午后潮熱,雙下肢浮腫,面色白黃無華,舌體胖,苔白中厚,脈象雙寸關大而無 力,尺脈沉弱。此證系勞傷心脾,氣血生化之源不足,脾虛血失統(tǒng)攝,治當健脾益氣, 養(yǎng)心寧神,歸脾湯去當歸,加真珠母15g,白芍12g,水煎,服6劑。服藥后自覺癥狀 稍有減輕,繼用上方加味,后服歸脾丸調養(yǎng)而愈。 4.痿證 《山東中醫(yī)學院學報》(1977,4:62):某男,17歲。因下肢肌肉活動無力, 雙手指不能伸握20天就診。癥見面色無華,神疲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給予歸脾湯加伸筋草30g、活血藤30g治療。服6劑后,雙手指已恢復正常,又給歸脾 丸1盒以鞏固療效。 5.便血 《清代名醫(yī)醫(yī)案大全.曹仁伯醫(yī)案》:便血之前,先見盜汗,盜汗之來,由 于寒熱,寒熱雖已,而盜汗便血之證不除,脈小而數(shù),氣陰兩虛之病也。歸脾湯去桂 圓,加丹皮、山梔、地榆、桑葉。 6。紫癜 《北京中醫(yī)》(1953,5:13):某女,23歲。素無其他疾患,惟月經(jīng)有時不 調。1950年秋即覺心動悸,胃納不佳,關節(jié)酸痛,精神疲倦,下肢皮膚時常出血,有 紫斑點,乃住院,以西藥治療4個月病況無甚轉變?,F(xiàn)面色蒼白,委靡倦怠,月經(jīng)不 調,食欲不佳,聲低微,心動悸,四肢無力,睡眠不佳、關節(jié)酸痛,下肢有紫斑點如環(huán) 狀,大小不一,軀干及上肢較少。乃處以歸脾湯作煎劑,每日一服,諸癥減輕,繼續(xù)進 劑至3星期,諸癥若失,已照常工作。 7.項疽 《得心集醫(yī)案》:黃榮青,項外結喉之間,忽生硬疽。延醫(yī)調治,與疏風 化痰之劑,疽形漸長,按之堅而不痛,不寒不熱,不癢不疼。由于思慮郁結,營衛(wèi)留 滯,以致氣結不行,當進益氣和營之藥,不治而治也。連服歸脾數(shù)十余劑,其核疽白化 而消。 8.崩漏 《清代名醫(yī)醫(yī)案精華》:產后百脈空虛,氣血俱傷,沖任不振,半丹血來 甚涌,所謂沖傷血崩是也。寒熱,乳房作脹,五心煩熱,諸虛迭見,日以益甚,脈來弦 數(shù)無神,先從太陰陽明主治,冀其胃開進食,諸虛可復,歸脾湯去木香,加枸杞子。 9.帶下 《山東中醫(yī)學院學報》(1977,4:60):馬某,女,33歲。近一年來白帶多, 蹲下時白帶滴流而下,質清稀,無臭味。就診時面色無華,全身無力,背寒肢麻,舌質 淡,苔薄白,脈細弱。診斷為脾氣虛弱,寒濕帶下,方用歸脾湯治療,3劑后,白帶即止。 按語:案1、3為心脾氣血兩虛,心失所養(yǎng)而見心悸、失眠、怔忡,用本方益氣補 血,養(yǎng)心安神而效。案5、6、8之血證均由脾虛血失統(tǒng)攝而致,亦以本方為主,或兼內 熱而加清熱涼血之品,或慮動血而去木香,皆獲良效。案2心痛緣于氣血虛損,心失所 養(yǎng),故以歸脾湯化裁,其一加石菖蒲以開通心竅,其二重用人參再加肉桂大補氣血之 虛,藥證相合,收效甚捷。案4因氣血兩虛,筋脈失養(yǎng)而致肢體痿軟不用;案7因氣血 不足,營衛(wèi)澀滯,氣結不行而成項疽;案9由脾氣虛弱,濕濁下注而發(fā)為帶下,雖然見 癥不一,但均屬氣血兩虛之證,故以歸脾湯補益氣血,健脾助運,扶正培本而取效。
肺熱熏灼舌萎與肝腎陰虛舌萎: 肺熱熏灼舌萎乃因燥熱傷肺,或病后邪熱未清,肺受熱灼,陰津耗傷,津血不足以充養(yǎng)舌脈所致。肝腎陰虛舌萎乃為熱邪久羈,劫灼腎陰
,或傷精、失血之后,下焦陰精被奪,腎陰涸則肝失滋養(yǎng),肝陰虛則下汲腎水,腎脈循喉嚨,挾舌本;肝脈循喉嚨,入頑顙,肝腎陰虛,不能
上貫經(jīng)脈,而致舌萎。 二者皆為虛證,前者病變在上,后者病變在下。在上者輕,在下者重。在上者有干咳、氣喘、鼻燥等肺熱陰虧之癥;在下者有嗜睡、手足
蠕動、齒燥、舌絳無苔等陰竭風動之征。 究其舌萎, 肺熱熏灼者舌干而軟; 肝腎陰虛者舌枯而萎,如去膜豬腰子樣。 肺熱熏灼舌萎治宜清肺養(yǎng)陰潤燥,方用清燥救肺湯;
清燥救肺湯 經(jīng)霜桑葉9克 煅石膏7.5克 甘草3克 炒胡麻仁3克(研) 人參2.1克 杏仁2.1克 真阿膠2.4克 炙枇杷葉1片 麥冬3.6克 1.痰多,加貝母 、瓜蔞. 2.血枯加生地. 3.熱甚加犀角,羚羊角、牛黃。 5.人參改用西洋參更佳。 清燥救肺湯 (《醫(yī)門法律》卷4) [組成] 桑葉經(jīng)霜者,去枝梗,凈葉三錢(9g) 石膏煅二錢五分(7.5g) 甘草一錢 (3g) 人參七分(2g) 胡麻仁炒,研一錢(3g) 真阿膠八分(2.5g) 麥門冬去心一錢二分 (3.5g) 杏仁炮,去皮尖七分(2g) 枇杷葉刷去毛,蜜涂炙黃一片(3g) [用法] 水一碗,煎六分,頻頻二、三次滾熱服。 [功用] 清燥潤肺。 [主治] 溫燥傷肺重證。身熱頭痛,干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胸滿 脅痛,心煩口渴,舌干無苔,脈虛大而數(shù)。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系治療溫燥傷肺重證之代表方。以身熱不退,干咳少痰,氣逆 而喘,舌干少苔,脈虛大而數(shù)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原書云:“痰多加貝母、瓜蔞;血枯加生地黃;熱甚加犀角、羚羊角, 或加牛黃”。痰多加貝母、瓜蔞可潤燥化痰;血枯者,血虛也,加生地能養(yǎng)血滋陰;熱 甚者,此熱系指已人營血之熱,故加犀角、羚羊角或牛黃以涼血止血,鎮(zhèn)驚安神。方中 人參,若易之以西洋參,則于病證更為合拍,因西洋參能補元氣而益津液故也。 3.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肺炎、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癥、肺癌以及皮膚瘙癢癥等,屬燥熱犯肺,氣陰兩傷者。 [使用注意] 方中石膏,原書用煅者,現(xiàn)代臨床一般使用生石膏,煅石膏則以外用 為主。至于石膏的用量,當按病情輕重并參照原方的比例酌定,以避免過重而傷肺氣。
肝腎陰虛舌萎治宜育液養(yǎng)陰,方用加減復脈湯,
加減復脈湯 《溫病條辨》卷三:加減復脈湯 處方炙甘草18克 干地黃18克 生白芍18克 麥冬(不去心)15克 阿膠9克 麻仁9克 功能主治滋陰潤燥。治溫熱病后期,陰液虧虛,手足心熱,口燥咽干,脈虛大。 用法用量用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分三次服。 劇者,加甘草至30克,地黃、白芍均加至24克,麥冬21克,日三夜一服。 摘錄《溫病條辨》卷三
《重訂通俗傷寒論》引葉氏方:加減復脈湯 處方北沙參、龍牙燕、陳阿膠、吉林參、麥冬、大生地、生白芍、清炙草、白毛石斛、鮮茅根。 【功效】滋養(yǎng)陰液。 功能主治滋養(yǎng)陰液。主伏暑傷寒,在陰分精室,余熱未清者。 摘錄《重訂通俗傷寒論》引葉氏方
虛風內動明顯的,可用三甲復脈湯滋陰潛陽,或大定風珠滋陰潛陽熄風。
.三甲復脈湯 (《溫病條辨》卷3) 炙甘草六錢(18g) 干地黃六錢(18g) 生白芍 六錢(18g) 麥冬不去,tl,五錢(15g) 阿膠三錢(9g) 麻仁三錢(9g) 生牡蠣五錢(15g) 生鱉甲八錢(24g) 生龜甲一兩(30g) 水煎服。功用:滋陰復脈熄風。主治:下焦溫 病,熱深厥甚,脈細促,心中儋儋大動,甚則心中痛者。 本方所治,乃熱邪深入下焦,腎陰虧虛,不能涵木,肝風內動,且水不濟火,心失 滋養(yǎng)之證。此處所謂“熱深厥甚”,系與二甲復脈湯之“手指但覺蠕動,急防痙厥”相 對而言,意在說明本方證肢體抽搐厥冷較二甲復脈湯證為甚。儋,動也;儋儋,劇烈跳 動貌。吳氏曾就上述有關癥狀的病機加以解釋,云:“心中動者,火以水為體,肝風鴟 張,立刻有吸盡西江之勢,腎水本虛,不能濟肝而后發(fā)痙,既痙而水難猝補,心之本體 欲失,故儋儋然而大動也。甚則痛者,‘陰維為病主心痛’,此證熱久傷陰,八脈麗于肝 腎,肝腎虛而累及陰維故心痛?!狈街兄烁什荨⒏傻攸S、白芍、麥冬、阿膠、麻仁(即 加減復脈湯)滋陰養(yǎng)液以復脈,牡蠣、鱉甲、龜甲潛陽育陰以熄風。其中龜甲之配伍, 于吳氏還有一層含義;即利用其“鎮(zhèn)腎氣補任脈通陰維”之功以“止心痛”(《溫病條 辨》卷3)。諸藥配合,共奏滋陰復脈,潛陽熄風之效。
大定風珠 (《溫病條辨》卷3) [組成] 生白芍六錢(18g) 阿膠三錢(9g) 生龜甲四錢(12g) 干地黃六錢(18g) 麻仁(6g) 五味子二錢(6g) 生牡蠣四錢(12g) 麥冬連心六錢(18g) 炙甘草四錢 (12g) 雞子黃二枚(2個) 鱉甲生四錢(12g) [用法] 水八杯,煮取三杯,去滓,再人雞子黃,攪令相得,分三次服。 [功用] 滋陰熄風。 [主治] 溫病熱邪久羈,吸灼真陰,或因誤表,或因妄攻,神倦瘛疚,脈氣虛弱,舌絳苔少,時時欲脫。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為滋陰熄風的代表方,適用于陰虛風動之證,臨床以瘛疚,神 倦,舌絳苔少,脈象虛弱為辨證要點。 2.加減法 “喘加人參,自汗者加龍骨、人參、小麥,悸者加茯神、人參、小麥?!?nbsp; 喘為元氣大虧,故加人參以益氣而平喘;自汗因元氣虛弱,衛(wèi)表不固,故加龍骨、人 參、小麥以益氣斂汗;悸乃心氣耗傷,故用人參、小麥以益氣養(yǎng)心。兼低熱者,酌加地 . 骨皮、白薇、知母、丹皮以退虛熱;有痰者,酌加天竺黃、貝母、制半夏以清熱化痰。 3.本方現(xiàn)代用于乙腦后遺癥、眩暈、小舞蹈病、震顫麻痹、神經(jīng)性震顫、放療后 舌萎縮、甲亢、甲亢術后手足搐搦癥、過敏性蕁麻疹、冠心病、傷寒、不寧腿綜合征等 辨證屬陰虛風動者,以及失眠、小兒暴驚夜啼、咯血、墜積性肺炎、腰腿痛綜合征等辨 證屬陰虛內熱者。 [使用注意] 陰液雖虧而邪熱猶盛者,不宜使用本方。《溫病條辨》卷3云:“壯火 尚盛者,不得用定風珠。”因本方由大隊濃濁滋補之品組成,誤用有戀邪留寇之弊。
舌萎有新久、虛實之別。新病舌萎多見于急性熱病的危重階段,久病舌萎常見于內傷雜病。上述諸證,痰濕阻絡舌萎屬實;心脾兩虛、肺
熱熏灼、肝腎陰虛舌萎為虛。施治之法,實證以滌痰開竅祛邪為主,虛證以補氣養(yǎng)血、清肺潤燥、滋補肝腎扶正為要。
[文獻別錄] <辨舌指南。辨舌之形容):“心清語澀,舌軟無力難言者,營衛(wèi)不足也。……舌萎軟黃燥,腹?jié)M不得臥,將發(fā)黃也。聲亂音嘶,舌萎聲不
得出者,因誤發(fā)其汗也。舌萎,人中滿,唇反者,脾經(jīng)氣絕也。在病后乏力之時,舌亦萎軟不能言者,養(yǎng)胃益陰,則自復也?!?br> “舌痿者,舌軟而不能動也。為舌神經(jīng)麻痹所致?!舳嘤捎跓嶙?,故?,F(xiàn)于紅干之舌,如深紅者,宜清涼氣血;紫紅者,宜泄肝熱
,通腑氣;鮮紅者,宜滋陰降火?!兹缰笫熵i肝而痿者,不論有苔無苔,皆為正敗,死不可治。” (溫病條辨)下焦篇:“熱病經(jīng)水適至,十余日不解,舌萎飲冷,心煩熱,神氣忽清忽亂,脈右長左沉,瘀熱在里也,加減桃仁承氣湯主之
桃核承氣湯 桃仁8.5克 大黃12克 桂枝6克 炙甘草6克 芒硝6克 1.若用于跌打損傷,瘀血留滯,疼痛不能轉側者,可加赤芍、當歸尾、紅花、蘇木以活血祛瘀止痛; 2.月經(jīng)不調或經(jīng)閉屬實者,可加當歸、紅花以活血調經(jīng); 3.用于內火熱上工攻之目赤、齒痛、頭痛、吐衄等,可加黃芩、黃連、梔子以瀉火解毒。
|